..续本文上一页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他有许多这些原理、原则,都是从《金刚经》上得来的。
由此可知,宗门里面的参禅,无论是坐,或者是站著,或者是走著,或者是你躺在那里睡觉,行住坐卧都是禅定。并不是盘腿打坐,才叫做禅定,那就错了。行住坐卧里面,都不著相,都不动心。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在这里面用功夫。用什么功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四个“不”,就是定,就是禅。那对于外面境界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禅定是定慧等学、定慧均等,他讲究这个。慧要是比定多,他就会有妄想;定要比慧多,他就会昏沉。始终保持定慧平等,所以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惺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寂是如如不动。所以不一定在打坐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他保持这个境界,这叫做参禅。如果能保持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在工作里头也参禅,他穿衣、吃饭里头,也在禅定。处事待人接物,他还在禅定。所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问:师父开示这个禅定非常精采。也就是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念是定。而且真正的禅定是定慧等持的,是一种大修行。那么它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修。所以一般的打坐,只是修禅定之中的一个形式而已。事实上在,
师父:那是个初步的办法,初学。
问:是一个初步,初步的一个入手的方便。那真正的修禅定,是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来做。再请教法师,如果我们单单专持阿弥陀佛圣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也能够得到大禅定,而开大智慧呢?
师父:对。禅定的修学方法很多,学佛的同修也许都听说过,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说:“无量法门誓愿学”。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不同,它所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它所走的方向是相同的。换句话说,都是修禅定。如果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学佛。不是学佛就是你不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不学佛,那你就迷惑颠倒。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的。念佛这一个法门,那更殊胜了。所以佛在《大集经》上讲,念佛叫上上禅,这不是普通的禅。为什么呢?刚才说过了,行住坐卧都是禅。他的念头只集中在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上。这一句名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惺惺。除这一句名号之外,一个杂念也没有。于一切法他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大定。所以念佛是定慧等学。
它的方便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它功夫都不间断。大概只有睡觉的时候,它断掉;除了睡觉之外,它不会断的。因为它对于所有工作不妨碍,行住坐卧都不妨碍。走著路,也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能念佛。不过祖师大德教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有恭敬心。这恭敬心呢?你在床上的时候,心里面念佛,可以不间断,不要念出声。第一个,这是不恭敬,躺在床上。第二个,对于生理上伤气,所以叫你躺在床上念的时候,不出声,心里头默念行,它没有间断。另外一个就是上洗手间,一样也念佛,也不出声,这是恭敬。我们在浴室里洗澡的时候,佛号也不间断,但是也不要出声。所以那些地方可以出声,那些地方可以不要出声,这是表现我们对佛的恭敬。他真正是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间断,所以这是无上深妙禅。
问:所以古代祖师大德有讲一句话,说:“但念一句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那么这一句话,拿法师在这里解释得很透彻。
请教法师,很多人在怀疑,说我们念佛是求死的时候,就是往生的时候,不是死,就是往生的时候,能够很自在,蒙佛接引。在还没有往生以前,就是这一生念佛,能不能得到一些世间的好果报。看到有一些学佛人、念佛人,好像是日常生活当中,他也觉得没有得到很如意的果报,这是什么道理?
师父:世、出世法的果,都必须有因。念佛这个因是得成佛的果报,不是给你得在这个世间事事如意的果报,这讲不通!我种个西瓜,我叫它长成一个桃来,这怎么可能呢?这不可能的,因果不相应,要懂这个道理。譬如你在世间,你想得财富,念佛能帮助你发财吗?不可能,因果不相应。财从那里来的呢?佛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财是财布施得来的。换句话说,你要多修财布施,你才会得财富。你多修财布施,你有因。我们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他那个因不是这一生种的,这一生不可能,前生种的因,这一生经营一个行业,那是缘。说老实话,无论他经营那个行业,他有因,只要有缘,有赚钱的这个缘,他命里头的财富就出来了,果报就现前了。这里面讲理的,讲道理的。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个事情,《了凡四训》里头说的透彻。而袁了凡依教如法去奉行,他真的得到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念佛成佛,念佛所得的果报,要到西方世界才得到。你现在现前,你想得这些富贵,那你是得不到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确确实实,不要说人间,这些大富大贵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富贵也不能跟他相比,这《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明白。所以那个果报,到西方世界才能现前。没到西方世界的时候,在这个世间,你所得的福报,一定是你现前修的、累劫修的,这一生所感得的。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我们生于富贵,我们就安于富贵:生于贫贱,我们就安于贫贱,心安理得。我们对于这个世间一切物质的享受、需求,绝没有羡慕之心。你的心定下来了、清净了,这样你才能把你这个大事办好。大事是往生极乐世界,是一定要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我们要得大的果报,这才真正蒙佛慈悲救济,功德圆满了。
问: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必须要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种怎么样的因,必定得到怎么样的果报。那再请教法师,佛力的加持是不是存在?那么要得到佛力的加持,要具备什么样的一个条件?
师父:佛力的加持是存在的,要用现在科学的话讲,就是磁场的感应。这个大家都相当明了的,磁场的感应。那么要如何得到?我们凡夫得到跟佛的磁场能相应,这个里面一定是心同、愿同、解同、行同,那这个感应就非常强烈了。佛的心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觉悟的、是慈悲的。我们的心是虚妄的、是污染的、是高下的、是迷惑的、是自私自利的,那怎么会相应?这样就不相应了。所以要想得佛菩萨的感应道交,我们一般人讲保佑、加持,实在讲就是磁场的相应,一定要做到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解如佛解,行如佛行。我们到那里去学呢?这经论太多了,最方便的无过于《无量寿经》,这个经本经文不长,也不算短。你在这个里面,这四桩事情都学到了。学的方法—先读诵,把它念熟。念熟之后求解,里面字字句句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依教奉行,你就得感应了。问: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愿、解、行,跟佛菩萨一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再请教法师,有没有那一个法门,它能够戒定慧一次修学,而能够使我们得到当生圆满成就的?
师父:在佛法里面,任何一个法门,都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金刚经》上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真实的。问题呢?就是你会不会修?你懂不懂道理?懂不懂方法?戒学是防非止恶。譬如我们现在最常用的,指我们这个小团体里,读经。每一天将《无量寿经》念一遍。有一些人念三遍、五遍,乃至于还有一些人念十遍的。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初学的人经文生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半小时。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他全心贯注在读经上,他戒具足了。他心里不会打妄想,不会起恶念,这个就是戒学。他要专心去念,专心就是修订。他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慧。可见得,他要念两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是一次完成的。如果他一天念两部、念三部,念熟了。念熟了,大概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钟差不多。那么他念两部,就八十分钟;三部,就一百二十分钟。他的时间越长,他修戒定慧三学的时间也就越长,真正能得受用,得清净心,得平等心,得觉悟的心。能从这个心再推己及人,就生大慈悲心。念经是如此,其他念佛、持咒,所有一切法门,你只要会用功,都是戒定慧一次完成。
问:请教法师,戒定慧三无漏学,按顺序是戒学在前头,那么这个戒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我们一般说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这些戒的意思?
师父:你所讲的是条文、是戒条,就像法律的条文一样。可是最重要的,你要懂得立法的意义、立法的精神,这个重要。刚才说过了,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那么所有的条文,都是本著这个原理、原则来制订的。那些是非?那些是恶?非与恶的标准,每一个时代不相同,每一个地区不同。我们中国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对的。现在的时候,男女再授受不亲,在社会上讲不通,大家认为这是恶、这是非。古时候那个时候,他说是,所以是非没有一定,善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佛的立法,他是讲原理、讲原则的。正如同世间的法律一样,条文随著时代变迁来修订。过个若干年了,这个条文不适合现代这个社会,马上就要修改,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佛法里面有根本的戒条,这个根本戒条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千年前,我们这三千年后,这个条文还用得上,绝对正确,没有错误的。那么这个在佛法里叫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我相信这四条,无论走到那里,不信佛教的,他也会点头,对的。杀害一切众生,大家晓得,这是恶,这是非。偷盗,这是恶,这是非。邪 、妄语,这是恶,这是非。这四条真的是超越时空,永恒不变。其他的戒条,都不叫根本戒。不叫根本戒,是随时,随著时间,随著空间,随著一切众生的需要,可以修改的,可以修订的。佛教众生他讲理,他不霸道,他不专制,他不会自以为是,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什么佛在《法华经》上讲,末法时期要弘扬大乘;也就是说,一定要以大乘教来教化一切众生。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开放的。所以小乘适合于专制那个时代,保守的时代,小乘人思想保守。如果在那个时代,所以大乘佛法在印度,始终没有发扬光大,印度始终拘束在小乘。你看现在南洋,泰国跟斯里兰卡,都是拘束在那个保守的时代。他们对于这个开放很不习惯,不能适应,所以他们反对大乘佛法,说大乘非佛说。那么大乘的时候,现在民主国家看到那个地方,也看不习惯。你过分保守,过分专制,人受不了。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通权达变,这样才能够弘宗演教。原理、原则决定不变,那就是觉正净,这个三宝不变的;三学—戒定慧,决定不变。可是那些方法、条文是可以随时去修订的,随著需要去修订的。可是修订的原则,一定要帮助人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定。你要修订的条文、这些戒条,不能帮助你心清净,反而帮助你心地越来越乱、越来越复杂,那就是错误的。所以要帮助你得定,帮助你开慧。这个条文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么戒律在中国,就做了一个大幅度的修订。这个修订的时候是在唐朝,百丈大师立清规。清规就是印度、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制订的那些戒条,把它大大的修订一次,使它适应于中国人,也就是适应于我们本土。我们今天讲本土化、现代化。根据本土、现代的需要,重新来修订。它的精神、原理原则不变,条文、作法统统修订。可惜我们历代就没有这样的大师出现。百丈大师修订之后,一直到今天,没有能做大幅度的修订。所以今天我们看的这个戒条,感觉种种不方便,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过失不是佛的过失,是我们自己修学人的过失,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对于佛陀的教诲,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那么晚近,有很多这些道场、寺庙,寺庙里面,他们有自己订的常住公约,这就是随著现在环境的需要,他制订的几个条文,也是戒律的现代化。所以这个常住的公约比经本里面那个戒条还要重要。那些戒条是古老的,我们读历史,看看那个时代人,最重要我们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须要遵守我们现代的规矩。这个事情正如同我们现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到外面去观光旅游,到那一个国家,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每一个国家的法律并不相同,风俗不相同,习惯不相同,道德观念不相同。到一个地方,就遵守这个地方的这一些规矩,我们跟这些人就相处得很好,就能欢欢喜喜的在一起,我们才能把佛法介绍给他。如果一定是拿著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规矩,那到人家那里去,就格格不入,人家看我们看不惯,我们看人家也看不惯,这就不能沟通,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不能不懂。
问:师父这一席话,把戒律真正的意义,可以说解释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只要不违反觉正净,不违反四条根本戒,而能够合乎时代,以及环境的需要,能够跟大众打成一片,能够合乎这样的条件,我们都必须服从。
今天非常感谢法师,非常精采的开示,使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对很多重要的概念,得到非常正确的启发,谢谢法师。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