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他有許多這些原理、原則,都是從《金剛經》上得來的。

  由此可知,宗門裏面的參禅,無論是坐,或者是站著,或者是走著,或者是你躺在那裏睡覺,行住坐臥都是禅定。並不是盤腿打坐,才叫做禅定,那就錯了。行住坐臥裏面,都不著相,都不動心。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在這裏面用功夫。用什麼功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個“不”,就是定,就是禅。那對于外面境界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禅定是定慧等學、定慧均等,他講究這個。慧要是比定多,他就會有妄想;定要比慧多,他就會昏沈。始終保持定慧平等,所以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惺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寂是如如不動。所以不一定在打坐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他保持這個境界,這叫做參禅。如果能保持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在工作裏頭也參禅,他穿衣、吃飯裏頭,也在禅定。處事待人接物,他還在禅定。所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問:師父開示這個禅定非常精采。也就是外不著相是禅,內不動念是定。而且真正的禅定是定慧等持的,是一種大修行。那麼它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修。所以一般的打坐,只是修禅定之中的一個形式而已。事實上在,

  師父:那是個初步的辦法,初學。

  問:是一個初步,初步的一個入手的方便。那真正的修禅定,是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來做。再請教法師,如果我們單單專持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也能夠得到大禅定,而開大智慧呢?

  師父:對。禅定的修學方法很多,學佛的同修也許都聽說過,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裏面說:“無量法門誓願學”。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不同,它所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它所走的方向是相同的。換句話說,都是修禅定。如果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學佛。不是學佛就是你不是學覺悟。學佛就是學覺悟,不學佛,那你就迷惑顛倒。所以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禅定的。念佛這一個法門,那更殊勝了。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講,念佛叫上上禅,這不是普通的禅。爲什麼呢?剛才說過了,行住坐臥都是禅。他的念頭只集中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上。這一句名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惺惺。除這一句名號之外,一個雜念也沒有。于一切法他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大定。所以念佛是定慧等學。

  它的方便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它功夫都不間斷。大概只有睡覺的時候,它斷掉;除了睡覺之外,它不會斷的。因爲它對于所有工作不妨礙,行住坐臥都不妨礙。走著路,也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能念佛。不過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有恭敬心。這恭敬心呢?你在床上的時候,心裏面念佛,可以不間斷,不要念出聲。第一個,這是不恭敬,躺在床上。第二個,對于生理上傷氣,所以叫你躺在床上念的時候,不出聲,心裏頭默念行,它沒有間斷。另外一個就是上洗手間,一樣也念佛,也不出聲,這是恭敬。我們在浴室裏洗澡的時候,佛號也不間斷,但是也不要出聲。所以那些地方可以出聲,那些地方可以不要出聲,這是表現我們對佛的恭敬。他真正是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間斷,所以這是無上深妙禅。

  問:所以古代祖師大德有講一句話,說:“但念一句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那麼這一句話,拿法師在這裏解釋得很透徹。

  請教法師,很多人在懷疑,說我們念佛是求死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不是死,就是往生的時候,能夠很自在,蒙佛接引。在還沒有往生以前,就是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得到一些世間的好果報。看到有一些學佛人、念佛人,好像是日常生活當中,他也覺得沒有得到很如意的果報,這是什麼道理?

  師父:世、出世法的果,都必須有因。念佛這個因是得成佛的果報,不是給你得在這個世間事事如意的果報,這講不通!我種個西瓜,我叫它長成一個桃來,這怎麼可能呢?這不可能的,因果不相應,要懂這個道理。譬如你在世間,你想得財富,念佛能幫助你發財嗎?不可能,因果不相應。財從那裏來的呢?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財是財布施得來的。換句話說,你要多修財布施,你才會得財富。你多修財布施,你有因。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他那個因不是這一生種的,這一生不可能,前生種的因,這一生經營一個行業,那是緣。說老實話,無論他經營那個行業,他有因,只要有緣,有賺錢的這個緣,他命裏頭的財富就出來了,果報就現前了。這裏面講理的,講道理的。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這個事情,《了凡四訓》裏頭說的透徹。而袁了凡依教如法去奉行,他真的得到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念佛成佛,念佛所得的果報,要到西方世界才得到。你現在現前,你想得這些富貴,那你是得不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確確實實,不要說人間,這些大富大貴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富貴也不能跟他相比,這《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明白。所以那個果報,到西方世界才能現前。沒到西方世界的時候,在這個世間,你所得的福報,一定是你現前修的、累劫修的,這一生所感得的。明白這個道理,那麼我們生于富貴,我們就安于富貴:生于貧賤,我們就安于貧賤,心安理得。我們對于這個世間一切物質的享受、需求,絕沒有羨慕之心。你的心定下來了、清淨了,這樣你才能把你這個大事辦好。大事是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定要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我們要得大的果報,這才真正蒙佛慈悲救濟,功德圓滿了。

  問:換句話講,就是我們必須要相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種怎麼樣的因,必定得到怎麼樣的果報。那再請教法師,佛力的加持是不是存在?那麼要得到佛力的加持,要具備什麼樣的一個條件?

  師父:佛力的加持是存在的,要用現在科學的話講,就是磁場的感應。這個大家都相當明了的,磁場的感應。那麼要如何得到?我們凡夫得到跟佛的磁場能相應,這個裏面一定是心同、願同、解同、行同,那這個感應就非常強烈了。佛的心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覺悟的、是慈悲的。我們的心是虛妄的、是汙染的、是高下的、是迷惑的、是自私自利的,那怎麼會相應?這樣就不相應了。所以要想得佛菩薩的感應道交,我們一般人講保佑、加持,實在講就是磁場的相應,一定要做到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解如佛解,行如佛行。我們到那裏去學呢?這經論太多了,最方便的無過于《無量壽經》,這個經本經文不長,也不算短。你在這個裏面,這四樁事情都學到了。學的方法—先讀誦,把它念熟。念熟之後求解,裏面字字句句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依教奉行,你就得感應了。問: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願、解、行,跟佛菩薩一樣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再請教法師,有沒有那一個法門,它能夠戒定慧一次修學,而能夠使我們得到當生圓滿成就的?

  師父:在佛法裏面,任何一個法門,都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金剛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話是真實的。問題呢?就是你會不會修?你懂不懂道理?懂不懂方法?戒學是防非止惡。譬如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指我們這個小團體裏,讀經。每一天將《無量壽經》念一遍。有一些人念叁遍、五遍,乃至于還有一些人念十遍的。念經就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初學的人經文生疏,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兩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半小時。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他全心貫注在讀經上,他戒具足了。他心裏不會打妄想,不會起惡念,這個就是戒學。他要專心去念,專心就是修訂。他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慧。可見得,他要念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修戒定慧,戒定慧叁學是一次完成的。如果他一天念兩部、念叁部,念熟了。念熟了,大概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鍾差不多。那麼他念兩部,就八十分鍾;叁部,就一百二十分鍾。他的時間越長,他修戒定慧叁學的時間也就越長,真正能得受用,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得覺悟的心。能從這個心再推己及人,就生大慈悲心。念經是如此,其他念佛、持咒,所有一切法門,你只要會用功,都是戒定慧一次完成。

  問:請教法師,戒定慧叁無漏學,按順序是戒學在前頭,那麼這個戒的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我們一般說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這些戒的意思?

  師父:你所講的是條文、是戒條,就像法律的條文一樣。可是最重要的,你要懂得立法的意義、立法的精神,這個重要。剛才說過了,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那麼所有的條文,都是本著這個原理、原則來製訂的。那些是非?那些是惡?非與惡的標准,每一個時代不相同,每一個地區不同。我們中國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對的。現在的時候,男女再授受不親,在社會上講不通,大家認爲這是惡、這是非。古時候那個時候,他說是,所以是非沒有一定,善惡也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佛的立法,他是講原理、講原則的。正如同世間的法律一樣,條文隨著時代變遷來修訂。過個若幹年了,這個條文不適合現代這個社會,馬上就要修改,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佛法裏面有根本的戒條,這個根本戒條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什麼時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叁千年前,我們這叁千年後,這個條文還用得上,絕對正確,沒有錯誤的。那麼這個在佛法裏叫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條—殺盜淫妄。我相信這四條,無論走到那裏,不信佛教的,他也會點頭,對的。殺害一切衆生,大家曉得,這是惡,這是非。偷盜,這是惡,這是非。邪 、妄語,這是惡,這是非。這四條真的是超越時空,永恒不變。其他的戒條,都不叫根本戒。不叫根本戒,是隨時,隨著時間,隨著空間,隨著一切衆生的需要,可以修改的,可以修訂的。佛教衆生他講理,他不霸道,他不專製,他不會自以爲是,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爲什麼佛在《法華經》上講,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也就是說,一定要以大乘教來教化一切衆生。末法時期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是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的。所以小乘適合于專製那個時代,保守的時代,小乘人思想保守。如果在那個時代,所以大乘佛法在印度,始終沒有發揚光大,印度始終拘束在小乘。你看現在南洋,泰國跟斯裏蘭卡,都是拘束在那個保守的時代。他們對于這個開放很不習慣,不能適應,所以他們反對大乘佛法,說大乘非佛說。那麼大乘的時候,現在民主國家看到那個地方,也看不習慣。你過分保守,過分專製,人受不了。某一個時代,某一個地區,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通權達變,這樣才能夠弘宗演教。原理、原則決定不變,那就是覺正淨,這個叁寶不變的;叁學—戒定慧,決定不變。可是那些方法、條文是可以隨時去修訂的,隨著需要去修訂的。可是修訂的原則,一定要幫助人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定。你要修訂的條文、這些戒條,不能幫助你心清淨,反而幫助你心地越來越亂、越來越複雜,那就是錯誤的。所以要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慧。這個條文不是一成不變的。

  那麼戒律在中國,就做了一個大幅度的修訂。這個修訂的時候是在唐朝,百丈大師立清規。清規就是印度、古印度,釋迦牟尼佛製訂的那些戒條,把它大大的修訂一次,使它適應于中國人,也就是適應于我們本土。我們今天講本土化、現代化。根據本土、現代的需要,重新來修訂。它的精神、原理原則不變,條文、作法統統修訂。可惜我們曆代就沒有這樣的大師出現。百丈大師修訂之後,一直到今天,沒有能做大幅度的修訂。所以今天我們看的這個戒條,感覺種種不方便,沒有辦法做到。這個過失不是佛的過失,是我們自己修學人的過失,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對于佛陀的教誨,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那麼晚近,有很多這些道場、寺廟,寺廟裏面,他們有自己訂的常住公約,這就是隨著現在環境的需要,他製訂的幾個條文,也是戒律的現代化。所以這個常住的公約比經本裏面那個戒條還要重要。那些戒條是古老的,我們讀曆史,看看那個時代人,最重要我們是現代人,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要遵守我們現代的規矩。這個事情正如同我們現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到外面去觀光旅遊,到那一個國家,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每一個國家的法律並不相同,風俗不相同,習慣不相同,道德觀念不相同。到一個地方,就遵守這個地方的這一些規矩,我們跟這些人就相處得很好,就能歡歡喜喜的在一起,我們才能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一定是拿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規矩,那到人家那裏去,就格格不入,人家看我們看不慣,我們看人家也看不慣,這就不能溝通,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不能不懂。

  問:師父這一席話,把戒律真正的意義,可以說解釋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覺正淨,不違反四條根本戒,而能夠合乎時代,以及環境的需要,能夠跟大衆打成一片,能夠合乎這樣的條件,我們都必須服從。

  今天非常感謝法師,非常精采的開示,使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對很多重要的概念,得到非常正確的啓發,謝謝法師。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