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四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四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今年五月,我們有一個機會,訪問中國大陸,在北京師範大學門口,看到一塊題詞,上面寫著:“學爲人師,身爲世範。”我看到這八個字,深受感動。這八個字,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特別是《華嚴》末後的一個部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世尊以五十叁位菩薩,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幼、各行各業、在家出家,種種不同的身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可是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他們的身語意叁業行爲,都是這個社會各個層面的好榜樣、好模範。所以我們讀《華嚴經》,研究《華嚴經》,實踐《華嚴經》,弘揚《華嚴經》,要以這八個字作爲標准、作爲原則,《華嚴》就能夠活在我們的世間,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究竟圓滿的受用。這是我見到這八個字,一點點感想。

  由此可知,世間人所追求的正是佛法。可惜大乘佛法在最近一、兩百年當中,被一些大衆誤導,以爲它是宗教,以爲它是迷信,以爲它是消極,而沒有能夠認真的去研究修學,這是一樁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對于佛教育的弘揚,大家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做。遵守佛陀在經教裏面對我們的教誨,佛教給我們讀誦、受持、爲人演說。“演”就是做出樣子給人看,表演給人看。“說”是用言語、文字,將這些道理,將這些事實真相,解釋清楚,解說明白,讓社會一切大衆都能得到佛的教誨,都能夠得到殊勝圓滿的利益。

  于是我們肯定歐陽竟無大師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須。”他老人家說了,是今世所必須,就是現代人所必須要的。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歐陽大師並沒有明白的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從他的著書當中,可以明了他對于佛法的看法。他肯定佛法是師道,師道當然是教學、是教育,所以我們肯定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往後的弘揚,必須要把宗教的形象擺脫,它才能夠超越一切宗教。于是,一切宗教徒都可以學佛,都應當學佛。因爲佛教是教育,任何宗教徒都不反對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一個良好的教育,真實智慧的教育。于是佛陀教育超越一切的種族,一切的國界,一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他教化的物件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這也是經典常講的大圓滿,佛氏門中不舍一人。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內外提倡四好,回應的同修也不少。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或者團體,來真正推動這一個教學運動。所謂四好,就是教自己也勸別人,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想這四句,任何宗教不會排斥,任何不同的文化也不會排斥,任何國家民族也不會排斥。換一句話說,這個四好是一切衆生真正的共識。我們佛法常說的“見和同解”,我們把它訂在這個基礎上。

  那麼好的標准必須要有。標准是什麼呢?是利益衆生。凡是與大衆有利益的,與社會有利益的,這就好。如果這個事情,好心是起心動念,好事是你所作所爲,如果是爲自己、爲家庭、爲自己一個小團體,那就不好了。也許有一些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說法,感覺得很茫然,一時不能接受。那一個人不爲自己呢?中國古老諺語裏頭,還有一句話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好像爲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真理。孰不知,這一句話錯了。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明白真相的人,了解真相的人,肯定真相的人,能夠深信世尊所說的標准。

  佛告訴我們,爲什麼會有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一個事實,這並不是佛家最初提出的,而是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印度就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學派,是印度古老的學術。他們那一些宗教家,那一些高明的修行人,往往有相當深的定功。像婆羅門教,以後新教的印度教、瑜伽數論。這裏面不少修行人,以他們的禅定功夫,能夠看到六道的真相。不但他們能夠觀察到餓鬼、地獄,他們也能夠觀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對于六道裏面的情況,他們很了解、很明白,說得很多。

  佛陀出世之後,將他們所見所聞,再加以指導;因爲他們的見聞,是只見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有沒有方法能夠出離?這是他們沒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世尊出世,就是爲他們解決這一個難題。佛說,六道是因爲一切衆生情執變現出來的幻相,我們認爲它是事實,佛告訴我們這是幻相。這個幻相是情執裏頭變現出來的。情執裏面最嚴重的一個就是我執。你看那一個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我,這一生當中,一切都是爲了我。你爲我,你就永遠在那裏製造六道輪回,你怎麼能出離六道輪回呢?所以佛講的善好的標准,是忘我,是斷除我執。于是這一些佛菩薩,佛菩薩就是徹底覺悟的人,明了事實真相的人,他們起心動念爲一切衆生,爲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就是宣導佛教育,推展佛教育。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從事于這個工作,這就好。

  所以四好的標准,是存心念念利益衆生,念念利益社會。我們所作所爲,無論在那一個行業,都是爲大衆服務的。爲大衆,大衆裏面當然包含著自己,絕不會說爲大衆,自己會挨凍、挨餓,沒有這個道理。可是起心動念、所作所爲,確確實實是爲了服務社會、服務大衆,這就是好的標准。付出我們全副的智慧、精神、勞力,把自己本分的工作作好。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上,都是服務社會的,都是服務大衆的,都是給一切衆生作表率的、作榜樣的,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以五十叁參就是四好的具體實現。這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也可以說是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以這個爲中心。

  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很了不起。孔孟之道,老莊之道,與佛道非常接近。儒家提出我們作人的標准是君親師,他是以倫常爲基礎,體現君親師的大能。我們把儒道佛的思想合起來,來看、來觀察,我們領會到叁寶、叁德一體,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古今完人,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最完美的人,完人就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佛法講的大圓滿。表現在外面—叁寶;內裏面是叁德。叁德是存好心,叁寶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它是一體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社會動亂,這個動亂不是局部的,而是全世界的。動亂的現象,正是儒家所講的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君是領導人,沒有能夠作一個好的領導人。作父母沒有能夠盡到作父母的責任,沒有把兒女教好。領導人沒有把被領導的人領導好;老師也沒有能把學生教好,天下焉能不亂?要想天下不亂,難!太難太難了。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從那裏做起呢?就要從叁寶、叁德一體做起。叁寶,我們是借用佛家的名詞,在此地我們稱君親師爲叁寶。作君、作親、作師,無論你站在那一個位置上,必須同時兼有另外兩個位子,你就做好了。君爲什麼沒有能夠作一個好的領導人?他只做領導,他沒有做到親,沒有做到師。換一句話說,一個完整裏面,他只做到叁分之一,叁分之二的缺陷,他怎麼能做得好?

  譬如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公司的老板,老板是君。你這個公司裏面所用的這些人,這是臣,臣就是被領導的。老板對待員工是要領導他,還要像父母親關懷愛護兒女那一種心情,對待你的屬下,對待你的員工,你這個裏頭缺乏親情。有親情,員工對老板,感恩戴德,那你就做到兩分了,叁分你就做到兩分,還缺一分。那一分是師,你是員工的老師,你要認真努力去教導他,那你就圓滿了。所以你這個老板是君、是親、又是師。你才是個完人,你才是個菩薩。我們看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是表現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他都具足這叁個條件,圓圓滿滿的君親師,這才是社會的榜樣、社會的模範。在一個家庭裏面,做父親的是家長。家長就是君,你領導這一個家庭,家庭成員是被你領導的,你對他們有親情,愛護他們,關懷他們。你對他們也是老師,師教導,師嚴。親情就寬,恩威並濟。施恩的時候是親,這個親心。嚴格教訓,毫不苟且,那是嚴師。你的家庭,兒女都教好了,所以作父母對待兒女,你要曉得你自己的身分,不僅僅是父母的身分,你是君的身分,是師的身分。你的兒女就教好了,你的兒女就能成才。如果單單只有父母之心對待兒女,溺愛,一切都隨順他,兒女會慣壞,不能成大器。

  同樣一個道理,在學校裏作老師,老師教學生,怎麼樣把學生教好呢?你要有君心,領導學生;你要有親心,關懷學生,愛護學生,也是恩威並濟,你才能把學生教好。任何一個人,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都必須具備君親師叁個條件,那你就是菩薩了。在家庭裏面,作家庭主婦,具足這叁個條件,你是家庭主婦菩薩。我在公司行號,我不是當老板,我是當員工的,我怎麼能做到這叁個條件呢?能做到。我做員工、小職員,我做出好榜樣,給我的同事、同僚來看,這就是君心了。我沒有形式上的權位領導他,我以我的智慧、德能、表現來感動他,這也是領導他。來教導他,那就是師;來關懷、愛護他,這就是親。

  由此可知,這個叁寶是一切衆生人人具足。問題在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真的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是不是真的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古聖先賢教我們作聖人、作賢人,就是完人。聖賢是完人。佛教給我們作佛、作菩薩,也是這個意思。那你真正要做得好,最要緊的關鍵是存好心。什麼是好心呢?我們用佛法來講—覺正淨。覺正淨本來是佛家講的叁寶,我們在此地,把它叫做叁德。內懷叁德,“覺而不迷”,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對人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正是講知見,我們現在講的思想、見解純正,而沒有邪曲。那就是說,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間,前因後果,明了通達,我們的思想、見解正確了…

《種善因得善果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