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義又不礙世俗,以此成立情智和諧、真俗相成的人生觀⑨。(代05)科學的功能正如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爲人類帶來極大的利益,也可能爲人類帶來極大的傷害。關鍵在于人類是否有正確利用科學的智慧。從科學活動本身來講,它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因爲不論科學對世界結構的分析多麼精微,仍不脫離自性見的無始迷惑,不能使人放棄根本我執,因此也就不能保障科學用于造福人類的和平事業。只有佛說的一切法、我無自性的真實智,才是認識世界實相的津梁和解脫人生的根本。印順法師主張,應該以大乘菩薩的人世精神和愛人愛群的胸懷,善巧地學習和運用科學技術知識,以此提高物質生産的數量和質量,解除衆生因物質貧乏而來的苦痛與罪惡。。(P58)印順法師對于科學問題的論述以其深厚的佛學素養爲基礎,以出世爲根本而落實在世間,這與其“人間佛教”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
叁、發展中的對話
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是當代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爲我們分析佛教與科學在當代的現實關系提供了素材,也爲佛教文化與科學文化的融合與互補開辟了一條通道。但是,在這一領域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從橫的方面看,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是當代宗教與科學對話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縱的方面看,它是曆史上佛教對其他文化進行融合、含攝的延續。在世界上最龐大的宗教體系和被稱爲“人類曆史的最後篇章”。(幾63)的現代科學之間進行對話,本身就有很大的挑戰性。由于佛教思想體系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時空跨度,這注定了它們之間的對話曆程艱難而又曲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代科學的進展的確在佛教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開辟了對話的新途徑另外,佛教在融攝科學時也顯示了其在認知方式和哲學思辨上的特點和長處。當然,這不等于我們可以簡單接受對話者的論證方式及其結論。實際上,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範式可資借鑒以及跨專業研究的難度,在對話中還存在著很多技術處理上的不成熟和簡單化的現象。這說明,佛教與科學的對話還基本處于一種“前範式”的階段。因此,理性地認識對話的現狀和問題,是使這一極具文化潛力的活動走向成熟的前提。
從目前對話的進展狀況來看,以下幾個方面宜予關注。
一、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與佛教哲學的協作性研究。在科學領域出現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後現代”革命之後,F卡普拉、E拉茲洛等一大批西方學者以極大的熱情在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之間架設對話的橋梁,使佛教思想的研究成爲西方文化界持續不衰的熱點。當代新出現的一些前沿學科,如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協同學等學科,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遵循非線性的思維方式,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這與整體論的佛教思維方式上的相似性,已爲許多作者所論及。在此基礎上,對當代科學前沿理論與佛教思想之間的關系從學術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對于這些學科建立完善的認識論的基礎,進一步拓展這些學科的哲學思想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二、佛教理論與現代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科的合作。佛教與當代心理學的對話是現代學術中最爲活躍的領域之一。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崛起,使現代心理學和宗教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佛教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意識狀態轉換、生死體驗、宇宙覺知、人類協同等重要精神現象受到了現代心理學的關注。隨著心理學的第四勢力(the 4th psychol卿)或“超個人心理學”(腼spe卿nalpsycholo邵)的出現,佛教與現代心理學之間的對話將會有更多的機遇。。
佛教的唯識學理論在與當代心理學的對話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現代心理學的潛意識理論和唯識學的心識理論不但在觀念和結構上存在很多的相關性,而且在心靈的認識深度上也有可類比之處。精神分析學中所講的“本我”(id)、“自我”(e即)、“超我”(supere即)概念都可以在佛學中找到相應的解答,精神分析的治療機製和治療原則在佛教的各宗派理論中也有類似的應用。。(咒一5)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角度同佛教展開進一步的對話和比較研究,發掘和揭示人類深層意識結構,對于促進人類的自我認識,培育健康的人格是極有意義的。因此,有必要發揮我國佛教文化的資源優勢,使這一課題的研究在更高層次上進一步展開。
叁、對佛教的宗教經驗間題的研究。現代宗教學理論認爲,宗教經驗是全部宗教現象的基礎、核心和出發點,對于宗教經驗問題的研究是正確分析宗教現象的基礎。佛教的宗教經驗問題在佛教的理論體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構成了佛教研究中的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在當代,這一領域也不應該遊離于科學的視野之外。許多作者用現代科學理論對于佛教修行中的“神通”等“異象”作出了某種解釋,但是由于這一問題一直缺少專業研究的介入,尚沒能形成真正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理論。這種狀況對于我國宗教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正確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都是一個不利的因素。佛教的宗教經驗問題還涉及到人體科學、生命科學的奧秘,對它的破解關系到人類文明的前景,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借鑒西方學者在宗教經驗研究中的先進理論和成功經驗,配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勇于探索,佛教神秘主義研究一定會實現突破性的進展。
四、與現代學術接軌,建立規範的對話機製。由于宗教語言與科學語言在長期以來是兩套互相隔膜的話語,在佛教與科學對話中存在的表述方式上的問題,嚴重妨礙了二者之間對話的深人進行。在當代宗教學理論、哲學思潮、跨學科研究等不斷出現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有可能借助于當代學術的最新範式,從佛教理論與自然科學理論的生硬比較中走出來,在當代人文與科學融合的合唱中,彰顯自身的文化價值。這要求佛教與科學的對話形式與現代學術規範接軌,實現對話層次的提升。我們相信,隨著有更多專業人員加人這一領域的之中,佛教與科學的對話將結束目前的“前範式”階段,産生一批具有更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①王守益物理與佛學[100],臺北慧炬出版社,覺文教基金會,1哭珍。 1983。⑧陳昌祈知識的泉源–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
②王守益從科學觀點提出哲學本體及其與佛教林托克的啓示[J]佛學與科學,2(X)1,2(2)。
涅槳之等同[J]佛學與科學,2(X)1,2(2)。⑨印順中觀今論[M]臺北正聞出版社,
③牛實爲論科學與佛學的內在關系〔J1佛教文2以刃。化,19明〕,(2)。⑩印順藥師經講解[M〕臺北正聞出版社,
④牛實爲人類自性問題[M〕北京中國和平2(X刀。出版社,1望趕i。⑩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⑤楊中傑從佛學角度觀西方叁大物理學之理論1985。層次[J]佛學與科學,2001,2(l)。⑩鍾秋玉禅修、自我超越與自我成長[A],梁
⑥楊新宇真實的認識[J]佛學與科學,2001,乃崇等第叁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00] 2(2)。臺北圓覺文教基金會,2(X〕1。
⑦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A〕,陳國鎮等⑩尹立精神分析與佛學的比較研究仁[D](四川第五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00]臺北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以犯)。
(作者:王萌,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試析當代佛教與科學對話現象(王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