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陳柏達居士)▪P5

  ..續本文上一頁!趕快去!”阿俊嫂回到醫院,一見孫兒變症,就急忙坐在他身邊,至誠念佛。奇迹又再度發生。佛菩薩的聖名真是靈驗無比,念了半點鍾,阿達仔就呼呼入睡,醒過來時,雙舌的毛病已消失了。真是佛法無邊!阿俊嫂來回僅叁個鍾頭,不在身邊念佛,病情就變得惡化,回來一經念佛,便一天一天恢複正常。到了第十叁天時,醫師宣告明天可以出院了,大家十分高興。可是到了半夜,阿達仔忽然又再惡化,發最高燒,這一下把阿俊嫂急壞了,他一時沒了主意,便拿十塊錢叫阿蘭到市場去找算命先生給阿達仔排排八字,算他命根該不該絕。阿蘭算命回來說:“阿達仔命中帶麻關,有麻煞,叁歲必爲出麻疹而死。”當時醫師與護士又出來診察患者,把阿達仔的衣服解開一看,胸部和背部發現無數小紅點,就搖搖頭說:“可惜!可惜!這孩子突然間又出麻疹。在腦膜炎後再出麻疹,很容易引起肺炎。如果這樣,就真的無法醫治了。”阿俊嫂與阿蘭聽算命先生說會死,醫師亦說會死,更是傷心不已。這時反悔不該入院,在兩星期裏用了好幾千元。當時我也在旁邊,就對她們說:“也許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慈悲,才特別加被,使阿達仔在出院前再出麻疹,在醫院裏救助方便,假若出院以後,再出麻疹就更危險了!或許再一個星期就可以平安出院了,你要加緊在他身邊念佛,不可間斷,不要灰心!”這時,我也只能這樣安慰他們,其實我比他們更著急呢!

  一個星期又過去了,阿達仔經過非常順利的治療,果然平安的渡過了生死難關,可以出院了!但醫院例規患者要出院,必經醫師再看一遍。當醫師來看阿達仔時,口中不斷地說:“奇怪!奇怪!怎麼最嚴重的患者會好得這樣快?”就問阿俊嫂:“您一直在念些什麼?”她說:“念阿彌陀佛。”醫師聽了說:“我母親也是吃長素。她已經吃了二叁十年的素,爲何不會念阿彌陀佛呢?”可惜阿俊嫂沒話回答她,錯過了一次機會。再說阿達仔自從出院回家,身體與普通小孩一樣健康,可是常常問祖母:“我這樣小,爲什麼會自己吃飯,又會說話走路?”阿俊嫂就把他改名叫做“阿周”。

  光陰似箭,轉眼間,阿周已經十七歲了。他平日認真工作,又孝順長輩。現在他是一個知仁識義的好青年了。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句佛號竟然勝過了科學,研究了幾十年的醫師們診斷阿達仔要住院四個月,能否痊愈,還不敢確定。而另一位能排八字,陰陽妙算的星相家,批判阿達仔只能活叁歲,沒想到會因麻關麻煞而死的阿達仔,竟被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而消災解厄,逢凶化吉。但也許有人會懷疑:“念佛就不死嗎?”當然我不敢這樣斷言,因爲人生有生必有死。不過佛經上說:“以至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只要看念佛的人是不是至誠心,假如心不誠懇,念了沒感應,不怨自己又能怨誰?(以上摘自念佛感應見聞錄)

  丁、淨空師父

  淨空大師,俗姓徐,名業鴻。民國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生于安徽省的廬江縣。

  他畢業于國立叁中,是國立叁中的高材生。

  民國卅八年隨軍來臺,四十二年先從方東美先生學習哲學,後來又從章嘉大師學佛,並且聽南亭、印順、演培和李炳南先生講經。民國四十四年起開始研讀大藏經和二十五史。

  民國四十八年發大心出家以後,專心致力于講經說法,宏法利生,二十多年來不曾間斷。並且不辭勞苦到國內外各地講經說法。

  他創辦了“華藏法施會”和“華藏視聽圖書館”,所印贈的佛經善書達六十余種二十余萬冊。

  他說他年輕時又瘦又幹,曾經有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四十五歲左右,沒想到他出家學佛和講經說法以後,他的身體竟然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現在已經五十四歲,不但身體十分健康,紅光滿面,講話的聲音還非常的宏亮。

  第四章 改變命運的原理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爲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爲“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注十二)忠心經上也說:“心念是語言和行爲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注十叁)

  舉個簡單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種好花的種子,動了惡念好比在心地上種毒樹,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好比在心地種雜草。因爲我們一般人在過去世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今生有苦樂、凶吉、禍福的現象。

  總而言之,善念會産生仁慈的行爲,由施舍而使人産生愉快的影響力,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産生吉祥和福氣。

  惡念産生破壞性的行爲,由破壞而使人産生憎恨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

  無善無惡的念頭會産生雜七雜八的行爲,由這雜七雜八的行爲産生沒憂沒喜的影響力,造成不苦不樂的感受。

  所以華嚴經上說:“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注十四)

  二、心地的清淨與汙染

  佛經上把一個人的所作所爲分爲“清淨的造作”(淨業)與“汙染的造作”(染業)兩種。

  “善念”、“惡念”和“無善無惡的念頭”通通是屬于“汙染的造作”

  “心不動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才是“清淨的造作”。換句話說,清淨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

  這個觀念也許諸君不易明白,讓我舉個簡單的譬喻吧;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汙泥就是惡業,清水就是善業,蓮花不但不染汙泥,也不染清水。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真正的清淨超越染淨的對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惡的對待。這超越對待的善,我們姑且叫它“清淨”。

  爲什麼要超越善惡呢?因爲造惡得苦固然不好,造善執著我在行善也有許多煩惱,譬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這些名相的幹擾。再者,行善雖然將來有福報,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一個人難免被福報“樂”昏了頭,以致于物質享受太過份,起了驕傲心,忘記再繼續種善因,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等。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責的人形容爲“叁世怨”。其意義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貴,來生有錢沒智慧,有錢沒智慧就會造惡業,所以到了第叁生便又窮苦了。這樣打轉總不是辦法吧!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執著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總括一句話:“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淨業,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

  叁、一動念就有果報

  不只做壞事情才會産生報應,連一動惡念也會産生惡果。諸君如果不信,我引用兩個故事來說:

  (一)賣瓜的故事

  從前梁武帝在世時,有一天他看見一樁奇怪的事情。某甲在賣瓜,某乙先來向他買瓜,某甲說不賣。後來某丙來向某甲買瓜,某甲卻很高興的賣給他。梁武帝看見這種情形,他大惑不解,于是就去問志公禅師。志公禅師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過去世的神通智慧。志公禅師告訴梁武帝說:“這賣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當他要被處死刑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當時某乙和某丙也在場。某乙心裏認爲:“這個家夥罪有應得,活該!”某丙卻認爲這死刑犯很可憐,因此就對他産生同情心。因爲這種緣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賣給乙,而卻喜歡賣給丙。

  (二)衛仲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衛仲達,他在翰林書院裏面當官。有一次被陰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陰間來。陰間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檔案都送上來。等到冊子送來時,那裏知道他做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做善的檔案卻只有一小卷而已。

  陰司的官吩咐拿秤來,把兩種冊子稱稱看,沒想到那一大堆壞事的檔案反而比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輕。

  衛仲達感到大惑不解。他問陰官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裏會有這麼多過失和罪惡呢?”,那官司回答:“只要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罪惡了,不必等到實際行動産生。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就已犯了天庭的法律了。”衛仲達接看又問:“那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裏面是記載那一件事呢?”陰官說:“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興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說:“你那次建議皇帝並沒有采納,但你這一心念,究竟是爲大衆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上當時能依照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多了。”(見感應笃彙編卷一)

  由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知道起心動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時時爲利益衆生著想,我們的福德才能積得廣大。諸君要行住坐臥處處不離善念,請詳閱華嚴經的淨行品!

  譬如:當我們睡醒時,應常願一切衆生早日覺悟永恒的真理。當我們下床時,應常願走路不會傷到任何小昆蟲。萬一有小動物無意中被我們踩死了,我們則願它往生佛菩薩的淨土。當我們步行時,應常願一切衆生都能出離生老病死的苦海。當我們出門時,應常願一切衆生能免于煩惱的逼迫。當我們大小便時,應常願一切衆生都能舍棄貪愛和憎恨。當我們洗去汙穢時,應常願一切衆生身心清淨,沒有瑕疵或汙垢。當我們開燈時,願一切衆生都能夠運用智慧的光芒,照破一切幽暗迷惑。當我們就寢時,願一切衆生身體安穩,心不散亂。

  古代有一首詩偈描述:動了善惡的念頭,將來遇到適當…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陳柏達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