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看科學養生
余秋志
《天府新論》2009年第1期
首先,佛教養生觀要求從“心”開始。這抓住了養生的根本。修心,與道教的修德養性有許多共同之處。佛教十分講究四大戒條——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換成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修習禅定之前乃至修習禅定之後,都必須清淨心靈、棄惡行善、約束行爲、涵養道德,使人具有一種慈悲爲懷的博愛胸懷。
一方面,修心養生。佛教與道教一樣,十分講究煉心修性,但是與道教又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表現在“禁欲”和“來世幸福”上。佛教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只是各人修行的深淺而決定其所達到境界的高低。只有當“無量煩惱悉除滅已,佛便現前”。佛教中的“佛”,是指具有大智慧且心身自在的人,也是佛教徒修證的最終目標。佛教認爲,“人性本淨”,因此,“萬法在自性”。在世界面前,衆生之本原心性是平等的。“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人大海,合爲一體,衆生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要煉好心修好性,就必須放下一切而不離一切。如唐代淨覺禅師說的:“真如妙體,不離生死之中;聖道玄微,還在色身之內。色身清淨,寄住煩惱之間;生死性起,權住涅槃之處。故知衆生與佛性,本來共同。以水況冰,體何有異
冰由質礙,喻衆生之系縛;水性通靈,等佛性之圓淨。”在這裏,淨覺禅師要人們像冰釋成水一樣,掙脫“質”的障礙,以求得“心淨”、“圓淨”。讓心性清淨,以證佛道。佛門高僧慧能發展了前世的煉心修性理論,提出了。心修”學說,即“我心即佛”。他說:“我心自有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佛心見者,只汝自心”。這與莊子的“心齋”。爲了達到“我心即佛”的煉心修性境界,他進一步提出:“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教崇尚“善”,這點與道教的思想觀念是一致的。“善”是煉心修性的根本。慧能大師提出:“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慧能大師不但在理論上闡述了煉心修性,還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論––內調心性,外敬他人。這是難能可貴的。佛教認爲將“心”與“性”修好了。就能得“道”成“佛”,從而健康長壽,大智大慧。另一方面,修德養生。煉心修性,首先要修養出一個好的道德情操來,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才有可能修習出一副好的心性。怎樣才能使人修養出一個好的品德呢
陶冶性情,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注意,時時保持意靜神甯,遇事均以心平氣和而處之,這樣,喜、怒、憂、思、悲,恐、驚人性七情就不會妄動了,人體的氣機也就自然暢和,人的心性也就宏達明朗了;開闊心胸,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泰然處之,不可耿耿于懷,要做到心胸無時無處不“坦蕩蕩”,“大肚能容容天下最難之事”,樂觀開朗,知足常樂;克除私欲,私欲是阻礙人心性修養的桎梏,克除私欲,是涵養道德的根本;根治陋習,人的習性有好有壞,好的習性利人利己,被譽爲美德,而壞的習性損人也損己,是人煉心修性的一大障礙,必須根治;助人爲樂,是一個人具有高尚品德的衡量器。佛教教義中強調的“廣行善事”,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助人爲樂。時時先人後己,助人爲樂,那麼,情性也就在無形中被陶冶了,心胸也就自然而然地開闊了,私欲、陋習也就沒有萌生的機會了,人的品德就在助人爲樂中得到了修養。“靜”能使人心潔意純,也就是說,能夠淨化人的靈魂,涵養人的道德。煉心修性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做到“相離無念”,就是讓心性“靈空”,從而實現“萬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的修持境界。
其次,佛教還非常重視修身養性。修身分內修與外修兩個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門階梯,通過修身,以求有一個健康的肉體和自在的靈魂。
(一)內修。內修就是坐禅入定。佛門的坐撣,是一種人體的元氣調息活動,但它又有別于道教的氣機調息。禅定又講究參悟佛教義理,它不僅僅局限于元氣的調息上,它是借助于元氣調息這種手段來由靜人定,由定而慧,最終修得正果。禅定修習是佛家的奧秘,由于其義理深奧,曆來不爲普通人所掌握。民國初年蔣維喬先生佛道雙修,尤重禮佛,根據自己的修煉經驗,寫了一本《因是子靜坐法》公開流傳,由于其接近白話,易于掌握,很受歡迎。修習禅定要有一定的條件,包括物質和精神上的准備。所謂禅定的修習,必須做到“備六項”、“調五事”、“棄五蓋”。
備六項。備六項是進行禅定修習前的基礎。分述如下:(1)持戒清淨,戒者,佛門的道德規範及修習者應遵守的戒律。歸納起來就是四個方面: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2)衣食俱足,修習禅定,必須是衣食無憂,這樣才能安心修禅,不爲生活所發愁,當然出家的和尚要有衣食供養。(3)閑居靜處,修習禅定的地方,最好是晝無人、夜無聲之安靜之處,最好是要遠離野獸蟲蛇、怨家仇人,疾病瘟疫,同時要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當然,所謂“大隱隱于市”,只要心靜意誠,在鬧市區同樣也能修習禅定。(4)斷諸雜務,修習禅定,必須要心靜,修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斷掉一些不必要的繁雜事物,盡量將當天應該做的事情做完,了結雜務心事,使心淨意純,專心修禅,這樣才能很好地入定。(5)入欲知足,修習禅定,不可多欲、事事不完足,這是修禅的一大障礙。知足常樂,是修禅的最佳心態。(6)近善知識,修習禅定,最終目的是生“慧”,而要使人獲得大智大慧,就必須親近有道德有知識的人士。
調五事。修禅之初,調“五事”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分述如下:(1)調飲食,修習禅定,在飲食上必須做到不過饑過飽,不食不幹淨、不宜食之物。“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悶塞,坐念不安。食若過少,則身贏心懸,意慮不固。”(2)調睡眠,初修禅定,不可放縱貪睡,但又不可刻意減睡,而是適量而睡,睡醒即起。(3)調身,修習禅定,要保證有充足的體力,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劇烈的運動。(4)調息,修習禅定,須將呼吸調練到“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的境界,佛教稱此種呼吸爲“息相”。(5)調心,修習禅定,入定前心要做到“不沈不浮”,即坐禅時意念不要飄逸浮動,這樣會引起身體不安;也不要昏暗無知,頭腦低垂,這樣身無生氣。
棄五蓋。五蓋者,修禅之障礙也,進行禅修必須將之棄掉。分述如下:(1)貪欲蓋,修禅時心中萌生的貪求食、色、名利、權位等念頭。(2)嗔恚蓋,修禅時心中萌生的由于別人有負于自己而産生的憤恨、惱怒、報複等念頭。(3)睡眠蓋,修禅時心中萌生的睡欲。(4)掉悔蓋,掉有叁種:身掉––不喜修禅,想遊走戲耍;口掉––談天說地,歌吟辯論;心掉––心猿意馬,雜念叢生。悔有兩種:一是知道生。掉”之後而懊惱不安;二是心理負擔沈重而悔恨怖畏,負疚悔罪。(5)疑蓋,疑蓋有叁種,第一疑己––杯疑自身素質低劣而非修禅之人;第二疑師––懷疑業師無功而不堪教徒;第叁疑業––懷疑禅修不行而見異思遷
(二)外修人身。外修人身就是對筋骨肉的鍛煉。這種鍛煉方法多是作適度的體育鍛煉,如如登山,步行,打拳等等,但切忌做得過度疲勞。
最後,佛教還提倡幽居,素食。佛教在居食上比道教更爲講究。生活起居上,講究遠離塵世,遠離鬧市區,尋幽深之處進行修行。素食是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其中的的葷,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魚大肉這些葷菜,而是指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肉。現代科學證明,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豐富的維生素和氨基酸更是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常食蔬菜水果可降低如糖料病,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等的發病率。所以佛教提倡的素食也是養生保健的好方式,可以讓人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