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思想(黃秦安)▪P2

  ..續本文上一頁一行開始編曆,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爲《大衍曆》。但由于不幸去世,年僅45歲,《大衍曆》後經張說和曆官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從開元17年(公元729年)起,根據《大衍曆》編算成的曆書頒行全國。經過檢驗,《大衍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曆書都要精密。開元21年,《大衍曆》傳入日本。

   《大衍曆》的編排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共有曆術7篇、略例1篇、曆議10篇。《大衍曆》以定氣編太陽運動表,即以太陽在一個回歸年內所行度數,平分爲24等分。太陽每到一個分點爲一個節氣。《大衍曆》把李淳風關于蝕差的計算向前推進一步,提出全國不同地點相對于標准點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附近)計算蝕差的方法,稱爲“九服蝕差”。《大衍曆》把全部計算項目歸納成“步中朔”等7篇,成爲後代曆法的典範。

   四、佛教的物理觀與佛教徒的物理學實踐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基本結構及其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規律的科學。佛學作爲認識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一種理論,有其按照佛教理念建立起來的對于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的基本看法。其中包含著對物質運動及其規律的若幹理解。從《大藏經》中對雷、電、聲、光等物理現象的描述,到佛教關于物質世界的見解,以及佛教徒從事的物理學研究,佛教展示出其獨特的物理學思想和實踐精神。

   關于物質世界,佛教是把它同精神世界作爲一個整體來看待的。這種精神與物質的統一觀是佛教物質觀念的一個鮮明特色。

   在佛教各宗中,唯識宗對物質的分析是最爲細密、透徹和具有條理性的。物質在佛學中相當于“色法”。色爲質礙義,色法即有質礙的東西。佛學以色法爲緣起萬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即心識所緣的主要對象。在大乘唯識學說中色法凡11種,分根、塵2類。

   根,指心識依之而生,並能生起煩惱的物質性感知器官。凡5根:一眼根、二耳根、叁鼻根、四舌根、五身根。5根分爲“扶塵根”和“淨色根”,扶塵根指肉眼可見的粗顯器官,佛教認爲它們僅起扶助淨色根發生感覺的作用。淨色根,雖肉眼不可見,卻有物質實體,由微妙物質“淨色”構成的內在感覺機製,住于肉眼耳等5根中,爲産生感覺的根本機製。

   塵,亦稱“境”,凡有6塵。

   (一)色塵。爲眼識所對境。分3種:第一顯色,指青、黃、赤、白等色。佛學認爲顯色屬“實色”,相對反映了客觀真實。第二形色,指長、短、方、圓等形狀,佛學認爲此乃依人的意識分別比較而假立,爲“假色”。第叁表色,指曲、伸、坐、立等動作,爲人主觀意志的外在表現,亦屬假色。

   (二)聲塵。爲耳識所了別境。分執受大種因聲(語言、擊掌聲)、非執受大種因聲(自然界風、水等聲)、俱大種因聲(擊鼓聲等)、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非可意不可意)聲等6種。佛學認爲聲塵雖無方位,不占空間,卻有物質實體。

   (叁)香塵。爲鼻識所了別境。

   (四)味塵。爲舌識所了別境。

   (五)觸塵。爲身識(觸覺)所了別境。有實、假之分。實觸塵爲地、水、火、風“四大”,爲當時印度各家哲學公認的物質基本元素。之所以稱爲“大”,意指普遍于一切色法,爲構成一切物質現象的基本元素。四大能保持自相及所造色法,具質的規定性,故名爲“界”。佛學認爲四大種的組合有其特定的內在結構,並非簡單的組合。

   (六)法處所攝色。屬第六意識(大乘佛學說産生第六意識者是爲意根)所了別的“法塵”攝。“法”的本義是“能持自性,軌生物解”即在認識中可予規定,以概念表述的東西。意識所的色塵,分爲五種,即極略色、極回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其中以極略色和極回色最具物理學意義。極略色,指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小乘有部認爲極微雖實有,卻非屬五識所能感知。《大智度論》卷36把“微塵”作大中小之分,可見認爲極微是有實體的。極回色至于虛、空、明、暗等色分析至極微而建立。

   以上佛學對“色法”(物質)範圍的分類,是十分精細的,顯示了佛學關于物質及其分類的非凡理解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佛學強調了識這一精神因素對于五塵境(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物質境界)的重要作用。因此,佛學的物質觀是一種心與物互爲緣起的觀點,把精神與物質統一起來的觀點。

   在佛教的世界物質圖式中,一切存在都不超過六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和識大。前五種屬物質,後一種屬精神。由于“大”字在佛學上是具有無所不在的種子功能,地、水、風、火、空、識是極具概括力的形容詞。六大的性能都包含在“阿賴耶”這個大系統中,整個宇宙人生都是這六大與衆緣和合而成。

   佛教對物質是持無限可分思想的。如《楞伽經》中釋迦就表達了一種物質無限可分的看法:“又牛角者,析爲微塵,又分別爲微塵,刹那不住。”

   佛教不僅有自己對于宇宙萬物的一套理論,而且有許多豐富的物理學實踐。以下僅撷取數例加以說明。

   中國佛教建築融會了中印建築之精華,堪稱世界建築奇葩。其中尤以寺塔最爲引人入勝。許多佛教勝地都有式樣各異、造型獨具的古塔。如河南登封縣嵩嶽寺塔,曆經1600余年,依然雄偉屹立;西安小雁塔、山西應縣木塔都經曆嚴重地震考驗,至今仍巍然聳立。這些都表明佛教建築技術在古代已達到十分高超的水准,其對力學原理的掌握和運用必定具有相當深厚的造詣。

   唐代僧一行所主持的大規模的子午線測量是地球物理的開創性研究。他與梁令瓒設計的水輪連杆擒縱器被用于驅動天象儀,表明當時機械工程達到較高水平。《宋史·僧懷丙轉》曾記載了宋僧懷丙于宋平治叁年(公元1066年)用浮船打撈沈落江中的萬斤鐵牛的故事:“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爲權衡狀,鈎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說明懷丙已懂得利用浮力原理。

   在聲學方面,圓鍾在佛寺中用得最多。一般認爲,其起源于印度,由佛教傳入中國。據現代聲學理論,鍾的振動是一種複雜的板振動,圓鍾的振動方式使鍾口處的空氣渦流發生迂回,産生較長時間的縱聲波。另外,在佛教建築中許多利用回聲效應的例子。如山西的普救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鑒亭前的潼南石琴(寬4米的36級石梯)等,對聲學原理的運用可謂巧奪天工。

   明清之際的僧人方以智,其重要的物理學著作是《物理小識》(這裏的物理指事物之理,比今天的物理學要廣義一些)12卷。成書于崇祯年間(17世紀30年代),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自然科學著作。其中有不少是物理學內容。涉及力、熱、聲、光、磁等。力學如簡單機械的利用,虹吸現象,潮汐同月球運行的關系;熱學如凝固、熔解、蒸發和風雲雨露的變化;聲學如聲的發生、反射和共振;光學如小孔成像,光的反射、折射,透鏡的焦點,色散現象,日月食等;磁學如磁針指南,磁偏角等。

  

《佛教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思想(黃秦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