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但由于不幸去世,年仅45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17年(公元729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书都要精密。开元21年,《大衍历》传入日本。
《大衍历》的编排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7篇、略例1篇、历议10篇。《大衍历》以定气编太阳运动表,即以太阳在一个回归年内所行度数,平分为24等分。太阳每到一个分点为一个节气。《大衍历》把李淳风关于蚀差的计算向前推进一步,提出全国不同地点相对于标准点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计算蚀差的方法,称为“九服蚀差”。《大衍历》把全部计算项目归纳成“步中朔”等7篇,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
四、佛教的物理观与佛教徒的物理学实践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及其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佛学作为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种理论,有其按照佛教理念建立起来的对于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看法。其中包含着对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若干理解。从《大藏经》中对雷、电、声、光等物理现象的描述,到佛教关于物质世界的见解,以及佛教徒从事的物理学研究,佛教展示出其独特的物理学思想和实践精神。
关于物质世界,佛教是把它同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这种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观是佛教物质观念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佛教各宗中,唯识宗对物质的分析是最为细密、透彻和具有条理性的。物质在佛学中相当于“色法”。色为质碍义,色法即有质碍的东西。佛学以色法为缘起万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即心识所缘的主要对象。在大乘唯识学说中色法凡11种,分根、尘2类。
根,指心识依之而生,并能生起烦恼的物质性感知器官。凡5根: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5根分为“扶尘根”和“净色根”,扶尘根指肉眼可见的粗显器官,佛教认为它们仅起扶助净色根发生感觉的作用。净色根,虽肉眼不可见,却有物质实体,由微妙物质“净色”构成的内在感觉机制,住于肉眼耳等5根中,为产生感觉的根本机制。
尘,亦称“境”,凡有6尘。
(一)色尘。为眼识所对境。分3种:第一显色,指青、黄、赤、白等色。佛学认为显色属“实色”,相对反映了客观真实。第二形色,指长、短、方、圆等形状,佛学认为此乃依人的意识分别比较而假立,为“假色”。第三表色,指曲、伸、坐、立等动作,为人主观意志的外在表现,亦属假色。
(二)声尘。为耳识所了别境。分执受大种因声(语言、击掌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自然界风、水等声)、俱大种因声(击鼓声等)、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非可意不可意)声等6种。佛学认为声尘虽无方位,不占空间,却有物质实体。
(三)香尘。为鼻识所了别境。
(四)味尘。为舌识所了别境。
(五)触尘。为身识(触觉)所了别境。有实、假之分。实触尘为地、水、火、风“四大”,为当时印度各家哲学公认的物质基本元素。之所以称为“大”,意指普遍于一切色法,为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基本元素。四大能保持自相及所造色法,具质的规定性,故名为“界”。佛学认为四大种的组合有其特定的内在结构,并非简单的组合。
(六)法处所摄色。属第六意识(大乘佛学说产生第六意识者是为意根)所了别的“法尘”摄。“法”的本义是“能持自性,轨生物解”即在认识中可予规定,以概念表述的东西。意识所的色尘,分为五种,即极略色、极回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其中以极略色和极回色最具物理学意义。极略色,指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小乘有部认为极微虽实有,却非属五识所能感知。《大智度论》卷36把“微尘”作大中小之分,可见认为极微是有实体的。极回色至于虚、空、明、暗等色分析至极微而建立。
以上佛学对“色法”(物质)范围的分类,是十分精细的,显示了佛学关于物质及其分类的非凡理解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学强调了识这一精神因素对于五尘境(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物质境界)的重要作用。因此,佛学的物质观是一种心与物互为缘起的观点,把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的观点。
在佛教的世界物质图式中,一切存在都不超过六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和识大。前五种属物质,后一种属精神。由于“大”字在佛学上是具有无所不在的种子功能,地、水、风、火、空、识是极具概括力的形容词。六大的性能都包含在“阿赖耶”这个大系统中,整个宇宙人生都是这六大与众缘和合而成。
佛教对物质是持无限可分思想的。如《楞伽经》中释迦就表达了一种物质无限可分的看法:“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为微尘,刹那不住。”
佛教不仅有自己对于宇宙万物的一套理论,而且有许多丰富的物理学实践。以下仅撷取数例加以说明。
中国佛教建筑融会了中印建筑之精华,堪称世界建筑奇葩。其中尤以寺塔最为引人入胜。许多佛教胜地都有式样各异、造型独具的古塔。如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历经1600余年,依然雄伟屹立;西安小雁塔、山西应县木塔都经历严重地震考验,至今仍巍然耸立。这些都表明佛教建筑技术在古代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准,其对力学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必定具有相当深厚的造诣。
唐代僧一行所主持的大规模的子午线测量是地球物理的开创性研究。他与梁令瓒设计的水轮连杆擒纵器被用于驱动天象仪,表明当时机械工程达到较高水平。《宋史·僧怀丙转》曾记载了宋僧怀丙于宋平治三年(公元1066年)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铁牛的故事:“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说明怀丙已懂得利用浮力原理。
在声学方面,圆钟在佛寺中用得最多。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印度,由佛教传入中国。据现代声学理论,钟的振动是一种复杂的板振动,圆钟的振动方式使钟口处的空气涡流发生迂回,产生较长时间的纵声波。另外,在佛教建筑中许多利用回声效应的例子。如山西的普救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鉴亭前的潼南石琴(宽4米的36级石梯)等,对声学原理的运用可谓巧夺天工。
明清之际的僧人方以智,其重要的物理学著作是《物理小识》(这里的物理指事物之理,比今天的物理学要广义一些)12卷。成书于崇祯年间(17世纪30年代),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自然科学著作。其中有不少是物理学内容。涉及力、热、声、光、磁等。力学如简单机械的利用,虹吸现象,潮汐同月球运行的关系;热学如凝固、熔解、蒸发和风云雨露的变化;声学如声的发生、反射和共振;光学如小孔成像,光的反射、折射,透镜的焦点,色散现象,日月食等;磁学如磁针指南,磁偏角等。
《佛教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思想(黄秦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