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方立天)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方立天

  《宗教學研究》

  

   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是佛教關于衆生和佛等所居的空間、環境的學說,其間論及到了衆生和佛等所居世界、即現實世界和神聖世界的構成、性質、特點以及相互關系,又論及到了世界的生、壞滅,也即時間的變遷問題,體現了佛教對宇宙空間和時間的整體看法。在這方面,中國佛教學者的《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圖》等著作作了比較集中的介紹和闡發。

   《經律異相》,凡五十卷,莊嚴寺沙門寶唱等奉梁武帝之命而編集,于梁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成書,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叁冊。此書系將散見于經律中的希有異相,亦即佛教故事加以集錄,分類編纂成爲一部佛教故事總彙和大型佛教類書。全書以天、地、佛、菩薩、僧等爲序,共分爲叁十九部,其中的天部和地部輯錄了佛教對空間結構、時間變遷、地理區域、自然現象及其變化的看法,頗富宇宙結構論的哲學內涵。

   《法苑珠林》,一百卷或一百二十卷,西門寺沙門道世編撰,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成書,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叁冊,全書一百多萬字,勒爲一百篇。此書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佛教的各項義理和一般知識,具有佛教百科全書的性質,書中第一至四卷的劫量篇、叁界篇和日月篇,敘述了佛教的時空觀和宇宙圖式等,構成爲本章論述的重要素材。

   《法界安立圖》,六卷,燕山沙門仁潮輯錄,明神宗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成書。全書叁卷七章,敘述的是世界建立的次第和結構,可謂是中國佛教宇宙論的典型作品。

   下面,我們將根據上述叁書的有關資料,著重論述中國佛教的宇宙空間圖式論和宇宙時間觀兩個問題。

   宇宙圖式論

   一、《經律異相》的天地說

   梁寶唱等集的《經律異相》在一至叁卷的《天地部》中,以中國傳統的天地觀念爲綱,展現其宇宙觀。該書的《天地部》分天部和地部進行論述。在《天部》裏集中論述了“叁界諸天”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的具體情況。一是欲界六天,因此界的衆生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稱欲界。六天是:(一)四天王天,居于須彌山周邊的半腹,均高達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分別爲東方的提頭賴吒天王(持國),南方的毗婁勒天王(增長),西方的毗婁博叉天王(廣目),北方的毗沙門天王(多聞)。據說這四天王的任務是守護佛法,護持四方天下,令諸惡鬼神不得侵害衆生。(二)忉利天居于須彌山中央,有叁十叁天宮,故又稱叁十叁天。忉利天王爲釋提桓因,即帝釋天,位居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叁十二大臣,合稱爲叁十叁天。(叁)炎摩天,由風輪支撐,位于虛空中。(四)兜率天,也由風輪支撐,居于虛空中,有的菩薩就住于此。(五)化樂天,也由風輪支撐在虛空中,其主爲善化天王,能由神通力自在變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娛樂。(六)他化自在天,也爲風輪支撐在虛空中,其主爲自在天王,在欲界中獨得自在,即于他所變化的欲境自在受樂。此外,還有居于欲界與色界中間的魔天,據說此天無有限數,飛來飛去,來去無礙,且能隨意變現出不同的顔色。欲界六天,大體上是自四天王天起依次向上升高,且愈升愈高,是立體的層次結構。六天及其天衆各有其特點和不同功能,如四天王天和帝釋天是分工不同的守護神,兜率天有的地方是菩薩在成佛前的修持處。佛教以此顯示它比立足于大地上的人類世界的優勝之處。

   二是色界二十叁天,“色”即物質現象。色界是指由清淨的物質所構成的世界。居于色界的衆生已離淫欲,也不附著穢惡的物質,然還爲清淨微細的物質所系縛。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無色界之下。關于色界諸天,有些佛教經典的說法不盡相同,《經律異相》根據《長阿含經》第二十卷介紹了二十二天,又據《涅槃經》和《大智度論》以摩醯首羅天爲第二十叁天,並宣揚色界天衆的特點已無男女的分別,衣服自然而至,以光明禅悅爲食物。如大梵天,原爲婆羅門教地尊崇的主神,自認爲能造化萬物統領大千世界,爲一切衆生的父母。佛教將此天置于色界之中,表明大梵天是信奉佛法,修得上等禅的果報,是受佛的囑托,護持國土的護法神。

   叁是無色界四天,無色界是厭離物質的色想而修四無色定者死後所生的天界,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世界,在色界的二十叁天之上。四天爲空處智天(空無邊處)、識處智天(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智天(無所有處)和有想無想天(非想非非想處)。此四天中的天衆較色界天衆更進一步,已無物質、無場所、無空間高下的分別,這些天衆都是依據禅修的不同果報而達到了相應的精神境界。

   從以上天界的結構來看,佛教是以衆生的欲望和修持程度爲標尺來區分叁界的高下,肯定有一種無物質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並強調精神世界高于物質世界。由此看來,叁界是天界主體經過修持所達到的不同境界,這也表明,具有鮮明的信仰修持色彩是佛教宇宙圖式論的重要特點。

   《經律異相•天部》還介紹了日、月、星、雷、電、雲、風、雨等天體運動和自然現象。文中認爲日和月都有城郭,日的城郭是方正二千四十裏,月的城郭是長高各一千九百六十裏。日王的寶座方二十裏,周圍有無數天神。日王發出的光明,透過宮殿、城郭而普照大地。日城繞須彌山右旋,形成晝夜。一年中各有半年日行稍南或稍北,相應地南北方晝夜長短也稍有不同。月的城郭是方的,遠看爲圓。月王坐在方二十裏的七寶宮殿中,也有無數天神隨從。月內外清徹,光明遠照。因有時在運行中被青色天所遮蔽,故有虧滿現象。星宿城郭是天神的房舍,隨日運行。雷是地、水、火、風四大互相觸撞而發出的聲音。電,分東、南、西、北四方,共四種,四方的電又互相觸擊,時而生起電光。雲,有白、黑、赤、紅四種。風,在世界壞滅時,有大風名爲“壞散”,能吹毀大千世界的一切。但同時在大千世界以外又有風名爲“障壞散”,能隔斷風災保護其余大千世界。雨,有雨師管降雨,但有時雨師放誕淫亂,不降雨。又有龍王從自身心中放出雨水,以滋潤大地,饒益衆生。從《經律異相•天部》對自然現象的描繪與說明中可以看出,它既竭力從自然現象本身去論述,反映了古代的自然知識水平;又帶有許多猜測成分,並把自然界神格化,以納入其龐大的諸神系統之中。

   《經律異相•地部》主要是論述閻浮提(南贍部洲)和郁單曰(北俱盧洲)的情況。關于閻浮提,文說,有十六大國,東有晉國,南有天竺國,西有大秦國,北有月支國,共有八萬四千城。域內有六千四百種人,還有不同種類的魚、鳥、獸、樹、草、藥、寶物等。海中國家更多,有二千五百國,每五百國有一國王。閻浮提的中心是昆侖山,漫山遍布寶石,周圍有五百窟,窟都是由黃金構成,爲五百羅漢棲居之所。大地還有雪山王、須彌山王等十大山王。在大雪山上,北有阿耨大池,爲閻浮提四大河的發源地,河水分別從金象、銀牛、琉璃馬、頗梨師子的口中噴出,繞池一匝,流入東、南、西、北四海。關于郁單曰,文說,周匝廣長各四十萬裏,山河美妙,樹花遍地,環境優美,人們生活富裕安樂,人壽均長千歲,死後生于欲界諸天。閻浮提是人類所居的現實世界,郁單曰是較比人類世界美好的世界。這裏的論述反映了古代中、印兩國佛教學者對世界地理的認識和想象。

   二、《法苑珠林》的叁界說

   道世《法苑珠林》的宇宙觀主要集中在《叁界篇》中,該篇的《述意部》總結和提示了《叁界篇》的義旨:

   “夫叁界定位,六道區分,粗妙異容,苦樂殊迹。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檢其會歸,甘非生滅。生滅輪回,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謂苦本。尋世界立體,四大所成,業和緣和,與時而作。數盈災起,複歸于滅。……無虛空不有,故厥量無邊,世界無窮,故其狀不一。于是大千爲法王所統,小千爲梵王所領,須彌爲帝釋所居,鐵圍爲蕃牆之城,大海爲八維之浸,日月爲四方之燭,總總群生于茲是宅。”

   這是道世對世界的總看法,歸結起來,主要論點有叁:一是認爲叁界、六道雖各有不同,究其根源都同爲色心,即爲物質精神兩項而起,其歸趣無非是生滅兩個方面。二是認爲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由衆生的業力和緣相和合,按時而成,並曆經災禍而滅。世界萬物的生滅變化,歸根到底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變化。叁是說世界無窮,虛空無邊,大千世界、小千世界各有統領,衆生就以這樣的世界爲住宅。

   接著道世指出,中國學者對宇宙的看法,如:“《易》稱玄天”,“《莊》說蒼天”,只是說明了天的幽深或遠色而已,沒有說明宇宙的結構。他依據《長阿含經》等文,論述了宇宙的平面結構,說以須彌山爲中心的四大洲是一國土,即一世界,如此一千個世界構成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大千世界。由小、中、大叁種“千世界”,合名爲“叁千大世界”。

   道世認爲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化佛所統之處”,即是一個佛如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域界。道世在論述了世界的平面結構以後,還依據《華嚴經》等佛典,論述了世界的立體結構。他說:“叁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然衆生業感世界安住。”“輪”,含有轉動的動態義。這是說大地以下的立體結構共有四個層次,世界最下面的爲虛空,虛空之上是風輪,風輪之上是水輪,水輪之上是大地。空→風→水→地,逐層支撐,空無所依托,在最下面,地由水支撐,在上面。道世在同書《動量篇•成劫部》中,還引用《起世經》等佛典,就世界的生成過程作了論述。…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方立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