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方立天)▪P3

  ..續本文上一頁所述的是一個世界的空間結構,佛教認爲,如此世界是無限多的存在著的,這就是下面要說的大千世界說。

   (四)大千世界與佛刹

   仁潮就大千世界的結構說:

   “《長阿含經》雲,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爲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爲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爲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爲大千世界。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通名一佛刹也。”

   “佛刹”即佛土。這是說,一世界由一日月、須彌山、四天下,四洲,四大海等構成,如此一千個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爲中千世界,而千倍的中千世界即爲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通稱爲佛刹,佛土。

   大千世界爲佛刹,那麼,佛刹是一還是多,是有盡還是無盡呢?仁潮說:“知有人天,不知有佛者,凡俗也。……信一佛其福雖勝,見量猶局,信多佛則其福量無邊,其智量益廣。”又說,“大千世界爲一佛刹,如是娑婆之外,太虛空中,複有十方大千諸佛刹土。”這是說若以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刹位居爲中心的話,則其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刹,稱十方佛刹。“十方”,十個方向。十方佛刹,即十方佛的國土,也即整個宇宙。仁潮認爲,大千世界是無限的,佛的國土也是遍布各個方向,是至廣至大,無邊無量的。仁潮除繪有“十方佛刹圖”外,還繪有“十方刹海圖”,“刹”即國土、世界,“海”是廣大的意思,刹海即廣大無邊的世界。他說在蓮花藏莊嚴世界海的四周有十個世界海,也就是十個無邊無際的世界,即十方刹海。這是說,整個宇宙是由許許多多的廣大無邊的世界構成的。蓮花藏莊嚴世界,簡稱華藏世界,婆羅門教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是從蓮花中生出,故以蓮花象征世界。繼承這種觀念,仁潮認爲,現實世界的香水海中也有大蓮華,蓮華中也包藏著無量無數的世界,是爲蓮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海或十方刹海構成了整個世界圖式,同樣也表現了佛教的諸佛境界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思想。在論述法界安立圖的次第後,仁潮進一步說明,如此法界的形成、分立又是與主體的心分不開的,宣揚心造法界說。在《法界安立圖•自序》中,仁潮在說明法界是聖凡的依報時,又說:“因果者自心之影響耳。”認爲業因和果報都來源于自心的影響和作用。這樣就將法界與自心溝通了起來。他明確地說:“法界者,心之別目,蓋心之體用深廣,性相無礙,即是以心爲法,以心爲界。安立者,心之妙相分齊莊嚴,各各建立,不相雜亂也。”認爲法界就是心,因爲心的體與用既深且廣,心的性與相圓融無礙,所以心是法,也是界。所謂法界安立就是心的妙相的有序建立。仁潮還吸取中國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禅宗的唯心思想,強調“心生六道”、“色因識變”,並發揮說:“或問: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爲誰?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夫一切衆生自無始來迷真合妄而成阿賴耶識,因此識故,變似根身器世界等。”他認爲一切世界,包括衆生和外部世界都是阿賴耶識的變現,是心之所造。由此仁潮又繪“心造法界圖”,闡發“心造法界”的思想。仁潮既視心爲阿賴耶識,又視心爲天臺宗的“一念”,宣揚“一念叁千”的思想。他還依據華嚴禅師宗密的說法,把心歸結爲本覺靈源,稱心爲一真法界。由此一真法界再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這也就是說,以本覺真心爲主,開出真妄染淨諸法,形成不同境界,或者是說,真妄染淨諸法,以及高下不同境界,全都是一心本覺的呈現。由此看來,仁潮把不同含義的心分別與法界相溝通,表現出了融通各種唯心思想的鮮明特征。

   綜上所述,中國佛教學者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論述宇宙空間結構的。就橫向來說,是以須彌山爲中心向四周展開,以四大洲爲一世界,進而說明小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就縱向來說,是從大地往下依次爲水輪、風輪、空輪,大地往上依次爲天上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構成這種宇宙結構的思想根據有四個方面:一是果報論。宇宙空間的構成有上下、高低、優劣之別,這是適應衆生的不同果報而確立的,是完全與不同的果報相對應的,如天與人所居的空間就不同。二是古代神話。如須彌山說,就構成爲佛教宇宙觀的重要內容。叁是直觀性的推論和想象。如大風吹起水沫而形成不同的物質世界,就是觀察水、風、土的現象並運用因果律理論加以推論結果。四是佛的威力。宇宙空間的無限廣大,不同層次的安立,以及佛國淨土如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存在,都是和佛的無比神聖威力分不開的。

   從哲學思維角度分析,上述的佛教宇宙結構論除了具有信仰特征以外,還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思維特色:

   主體性。如上所述,佛教是立足于衆生的果報去構築其宇宙空間的,也就是根據衆生的不同果報安立世界,依不同的衆生體劃分世界,強調世界以衆生業力和果報爲轉移,這就突出了主體在宇宙構成中的主導作用。

   超越性。佛教主張超越現實苦難世界,追求理想世界、神聖世界,由此強調有無物質的純精神世界的存在,有無任何痛苦的極樂世界的存在,這表現出了佛教宇宙觀的重大特色。

   無限性。佛教宇宙結構學說強調無論從橫向看還是從縱向看,宇宙都是無邊無際的,無限廣大的;就世界的整體而言,是由無窮無盡的衆多世界構成的,世界之多是無限無量的。

   素樸性。從構築佛教宇宙論的思維方式看,如上所述,多是直觀的、想象的,且在心造世界和物造世界的關系,由什麼樣的心造世界,以及在什麼意義上說心造世界等問題上,缺乏明晰的理論論定。

   宇宙時間觀

   一、《經律異相》的叁界成環說

   佛教認爲,世界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循環的過程,從一世界的成立到次一世界的成立,中間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稱爲“四劫”。“劫”,梵語音譯,是印度表示極其長久的時間單位,通常是用來表示世界的時間,世界的成、住、壞、空的變遷稱爲劫,合稱“四劫”。成劫,是世界的成立期,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與衆生世間在此成立;住劫,是世界的存續期,即處于安住穩定的時期;壞劫,是世界的破壞期;空劫,是世界破壞淨盡的空漠期。世界經過空劫後,又重新經曆成、住、壞、滅的過程,如此循環不已。佛教通過對世界變遷過程的論述,表述了它的時間觀念。

   《經律異相•天部》中的“叁界成壞”和“劫之修短”兩節論述了宇宙變遷觀和時間觀。依照佛教的思想,寶唱把災與劫視爲相通概念。災有大有小,小災又名小劫、中劫,大災又名大劫。文中宣揚世界成壞的過程曆經叁小災和叁大災。所謂叁小災是:“劫初時,人壽四萬歲,後轉減促,止于百年,漸複不全,乃至十歲。……十歲之時謂叁小劫:一刀兵,二饑餓,叁疾病。”這是說,世界初成立時,人的壽命有四萬歲,後來逐漸減少至百歲,乃至十歲,這時就出現叁小災。此時草木瓦石也成刀劍,衆生互相劫持、殘殺;田地顆粒無收,衆生饑餓難熬;疾病流行,衆生氣力羸劣。所謂叁大災是火災、水災、風災。“天地始終謂之一劫。劫盡壞時,火災將起。”火災即火劫,此時天久旱不雨,海水枯涸,厚六萬八千由旬的大地遍處冒煙,須彌山也漸漸崩壞,地下的地獄和空中的欲界、色界諸天也都歸于空寂。待火自動熄滅後,便風起雲湧,大雨傾盆,叁千大千世界一片汪洋,洪水成災,這是水劫。又經數千億萬年,水勢漸漸減小,隨之又出現風災即風劫。風災過後,是地劫。地劫不是大劫。地劫初成,天地更始,大地湧出甘泉,又有糧食、宮舍,並有諸佛隨俗教化衆生,開始了一個新的世界曆程。《經律異相》的叁界成壞說,意在說明世界是運動的,不斷變遷的,是一個不斷産生和消亡的過程。這種世界變化觀又是和佛教世界構成說密不可分的。佛教認爲世界是由地、水、火、風構成的,也同樣由于火災、水災、風災而壞滅。《經律異相》講的叁小災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的痛苦,是人禍,叁大災屬于自然災害,是天災。文中對于災害及其後果的描繪,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對各種災害,尤其是自然災害的畏懼心理。這種心理是導致人們信仰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內在根源,而對這種心理的疏導、宣泄,則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社會功能。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說

   道世《法苑珠林》的宇宙時間觀,主要集中在《劫量篇》中論述。和《經律異相》一樣,也以叁小災和叁大災爲綱展開闡發,但引文更多,論述也更爲詳盡。

   關于“劫”的界定,《劫量篇》說:“夫劫者,蓋是紀時之名,猶年號耳。然則時無別體,約法而明。”認爲劫只是記時的名稱而已,時間本身並沒有獨立的自體,需要就事物的變化來說明。道世在文中還就劫、小劫、大劫諸概念的關系,引佛典說,一小劫,二十小劫、四十小劫、六十小劫各名爲一劫,而八十小劫則名爲一大劫。這是爲什麼呢?他解釋說,天界衆生的壽量不同,有的是一小劫壽量,有的是二十小劫壽量,乃至六十小劫壽量,這樣就把天界不同衆生的不同壽量同名爲一劫,其實一劫的時間長短含量是不統一的。至于八十小劫,內含成、住、壞、滅各二十小劫,故爲一大劫。

   《劫量篇》宣揚,世界生成以後,在“住”的二十小劫中間,即存續期有叁小災:疫病、刀兵和饑馑。第一小災起時,有大疾疫,種種疾病此時皆起,尤其是在劫末的七日中,無量衆生幾乎盡遭疾疫而死。只有一人集合閻浮提(南贍部洲)內男女一萬人生存下來,作爲未來的人種。七日過後,大疫病一時止息。人的壽命又…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方立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