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P2

  ..续本文上一页文说,当经历无量久远、不可计数岁月的大劫之后,世界又生起重云,遍下洪雨,一片汪洋。后有大风名阿那毗罗,将雨水吹起,水沫飞向空中,形成了庄严美妙的梵天宫殿和许多其他宫殿,如此就造成他化自在天,乃至夜摩天,共成六天。洪水退后,水中四方的浮沫厚积六十八亿由旬。大风吹起浮沫又造成须弥山和三十三天,并在须弥山半腹之间造就日月天子宫殿。大风再向须弥山四面吹起浮沫,浮沫飘过四大洲八万小洲,形成大轮围山等群山。大风继续狂吹,开掘大地,由浅入深,以至形成了大海。这就是“器世间”即众生所居的国土世界的形成。至于众生则是从光净天(光音天)辗转而来。色界的光净天寿八大劫,聚集过多后,居处迫迮,难以承载,于是有的转生其他天宫,后来又有的下生人间,再后更有的生为饿鬼、畜生,直至下生地狱。这就是不同众生的形成。从道世对器世间形成的论述来看,他认为在物质世界的形成过程中,风和水起了极大了作用,尤其是水,更是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天界宫殿等的重要根源。风也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动力,不断推动物质世界的形成。这也就是把物质世界的形成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物质形态转化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秩序的,它由上向下,由高到低,即先形成大梵天宫殿,再是他化自在天,一直到须弥山周围的群山大海。这里,道世既是从物质自身(水等),又是从运动过程来阐述物质世界的形成,强调物质世界形成的物质性、秩序性和运动性。这既是古代中国佛教学者对物质世界形成富有神秘色彩的描述,也是天才而朴素的猜测。

   在《三界篇•诸天部》中,道世还依据《婆沙论》对天界作了介绍说:“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除无色界四天外,其他与《经律异相》所引略有不同。道世认为欲界十天中包含日月星宿天等,色界是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而得的十八天。《诸天部》还对诸天众的业因、受生、住处范围、身长、衣服、饮食、生活习俗、贵贱、贫富、寿命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其间有许多描述是人间实际生活的折射。道世在《法苑珠林•日月篇》中,还结合中国的有关学说,集中论述了日月星辰现象。文中首先依据佛典说二十八星宿都各有姓有名,他们是由种种因缘投胎所生的具有人格性的天神,有的是天上圣者的亲属,有的是仙人的子女后代。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是过去天仙所分布安置的,是为了“摄护国土,养育众生”,负有神圣的使命。星宿是诸天宫宅,大小不一。据有的经典称,大星周围七百里,中星周围四百八十里,小星周围二十里。道世还就陨星落石的现象作了说明。认为那是二龙相争而落下的如石一般的东西。日月星辰既不是石,也不是气,而是天宫,也是天神。他强调说,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乌,月中也就不能有兔,也不能在气中独自运行;如果日月星辰是气,气体轻浮,就应当与天相合,往来环转,怎么会各有度数、移动不均呢?道世还指出浑天说、盖天说也都是站不住脚的,他并从认识论角度强调“凡人所信,惟耳与目”,而“遥天之物,非凡度量”,认为只有佛教圣旨才能认清天体的构造。

   《日月篇》还对日天宫殿和月天宫殿的庄严结构、日与寒暑、昼夜的关系,月的阴晴圆缺、以及升云、震雷、击电、降雨、地动等都引经据典加以说明,其间既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观,也体现了古印度天文、地理等的自然知识水准。在《日月篇》结尾部分,道世还辑录了中国的《河图》、《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桓谭《新论》、《论衡》、《周易》、《左传》、《尔雅》等有关著作对“元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论述,以说明中国人关于“天地初分、阴阳变形”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宇宙学说的重视。

   三、《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

   仁潮根据印度佛教的宇宙观,融合天台、华严和唯识诸宗的有关思想,并结合中国情况而编著了《法界安立图》。他从因果报应理论出发,说:“法界者,乃圣凡之依据,犹人之屋庐也。”“依据”,指召感环境方面的果报。他认为法界是圣凡所居之处,即圣凡生存的空间。从这一意义看,法界即空间,即世界。法界安立,即世界安立。《法界安立图》的内容,就是关于宇宙空间结构的论说。

  《法界安立图》配有多幅图解,说明宇宙空间。此书宇宙图式论说的主要进路是:中国→南洲→大地→三界→大千世界→佛刹,体现了由小到大,由有限到无限,由凡到圣的思维理路。下面分别依次加以简要的论述。

   (一)中国与南洲

   仁潮首先论述了中国(震旦)的历史与地理。他说中国在南赡部洲(简称南洲)的东部,并简述了上自帝喾、舜、下至唐、宋的州郡设置情况,指出汉代的疆域为东西九千里,南北一万三千里,并述及河、江、淮、济四水,泰、衡、华、恒、嵩五岳等,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法界安立图》作者依据当时的地理知识,还着重论述了南赡部洲的情况,认为此洲是在须弥山南部,为四大洲之一,而四大洲即为一世界。仁潮认为,南赡部洲是释迦牟尼教化的世界,也称娑婆世界,是我们所居的现实世界。关于南洲的山水情况,说:“天下诸山,皆自昆仑发脉而来,最极高广,群峰拱峙,周万余里,龙神所宅,非人力可登。”“雪山之顶有大龙池,周余千里,为天下诸河之总源。”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空间视野和地理知识的局限。仁潮还运用中国“气”的观念,说明佛教发源地印度“天地之气和”、“气得其中”、“夏不太热,冬不严寒,四序温和”,显然与印度气候情况并不相符,实系出于宗教情感的主观推断。

   (二)大地

   在论述南赡部洲之后,仁潮依据《长阿含经》等的叙述,又论述了世界大地的情况,他说:“须弥山之处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匝。七金山外大咸水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数万小洲,遍布安住咸水海,外有小轮围山周匝围绕。此四洲等皆一地所持,是为一世界舆地之图也。”这是说,在须弥山之外有四大洲,此四大洲即为一世界大地。仁潮说,四大洲各有特色,东胜神洲是东狭西广,形如半月;南赡部洲是南狭北广;西牛货洲,形如满月;北俱卢洲,形状方正。各洲的人寿身长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动植物的生长也不尽相同。仁潮还论述了九山八海,说:“须弥山,其底平正,住金轮上,下狭上阔,渐渐宽大,四宝合成,金银琉璃颇梨,生种种树,郁茂香远,多诸贤圣之所住处,高十万八千由旬,出水上者高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以外,依次为双持山、持轴山、檐水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斫迦罗山。关于大海,书中特别就“何故潮汐”、“百川竟注,云何不溢”、“何故咸味”三个问题作了解说。然而这些解说多缺乏科学性,且并不一致,如称由于海中大鱼排泄等原因形成了海水味咸,而不了解海水中氯化钠(盐)的形成及其作用。书中还就大地震动的原因归结为八点,如说:“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风大,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这是从大地构造的角度论述,此外则多把地动的直接原因归结为佛教圣者神通力的显示。仁潮还论述了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住处的情况,尤其是详于地狱的描述。他引用佛典地说:“南赡部洲下有大地狱,洲上亦有边地狱及独地狱,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旷野空中。余沸三洲唯有边独地狱,无大地狱,有说北洲无狱。……地狱铜铁所成,亦有铁城、剑树、沸河、铁网等诸庄严。”大地狱又分为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八热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下土泥和白墡各深五百由旬)的下面,从第一等活地狱至第七极热地狱共高一万九千由旬,各广一万由旬,第八无间地狱则高广各二万由旬。无间地狱,有多重铁城,罪人常为烧红了铜铁器具灼烫而死,是无间断的极其痛苦的地狱。八寒地狱位于各个世界外边,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是极其黑暗、寒冷的地狱。佛教吸取印度古代传说,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并以四大洲表示世界。这种宇宙观带有浓厚了神话色彩,表明了佛教与印度神话传说在思想上的深刻联系。此外,也反映了古代学者通过对山水大地等自然环境的直观与想象,来描述世界构成的思维特色。

   (三)三界

   仁潮说:“知下地已,应观上天,天有三界,曰欲界、以界、无色界。”在论述世界大地以后,仁潮又综合有关经典的论说,系统地说明了三界安立的次第和高度。文说,从须弥山根算起,上升一万由旬绕山纵广一万由旬为坚手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二万由旬)绕山八千由旬是持华鬘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绕山四千由旬为常放逸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绕山四千由旬为日月星宿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绕山四千由旬为四天王住处。从四天王住处再上升四万由旬为须弥山顶,顶上纵广四万旬,其中有善见城纵广万由旬,为三十三天住处。从须弥山顶再上升四万由旬是炎摩天住处。再上升一倍高度为兜率天住处。再依次各向上递升一倍高度为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辅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广果天)、色究竟天,这些天都“有地如云”。这是说,从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为欲界六天,自梵辅天至色界究竟天为色界。色界以上分别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四空天,为无色界。这是只有心灵没有物质的精神世界。那么,天总共有多高呢?文中比方说,从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即色界最高境地往下放一大石山的话,要经过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季才能到达地面,这就是佛教描绘的天界的大致高度。

   以上…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