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述的是一个世界的空间结构,佛教认为,如此世界是无限多的存在着的,这就是下面要说的大千世界说。
(四)大千世界与佛刹
仁潮就大千世界的结构说:
“《长阿含经》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恶道、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大千世界。其中须弥、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万亿,通名一佛刹也。”
“佛刹”即佛土。这是说,一世界由一日月、须弥山、四天下,四洲,四大海等构成,如此一千个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而千倍的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通称为佛刹,佛土。
大千世界为佛刹,那么,佛刹是一还是多,是有尽还是无尽呢?仁潮说:“知有人天,不知有佛者,凡俗也。……信一佛其福虽胜,见量犹局,信多佛则其福量无边,其智量益广。”又说,“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如是娑婆之外,太虚空中,复有十方大千诸佛刹土。”这是说若以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刹位居为中心的话,则其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刹,称十方佛刹。“十方”,十个方向。十方佛刹,即十方佛的国土,也即整个宇宙。仁潮认为,大千世界是无限的,佛的国土也是遍布各个方向,是至广至大,无边无量的。仁潮除绘有“十方佛刹图”外,还绘有“十方刹海图”,“刹”即国土、世界,“海”是广大的意思,刹海即广大无边的世界。他说在莲花藏庄严世界海的四周有十个世界海,也就是十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即十方刹海。这是说,整个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广大无边的世界构成的。莲花藏庄严世界,简称华藏世界,婆罗门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莲花中生出,故以莲花象征世界。继承这种观念,仁潮认为,现实世界的香水海中也有大莲华,莲华中也包藏着无量无数的世界,是为莲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海或十方刹海构成了整个世界图式,同样也表现了佛教的诸佛境界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思想。在论述法界安立图的次第后,仁潮进一步说明,如此法界的形成、分立又是与主体的心分不开的,宣扬心造法界说。在《法界安立图•自序》中,仁潮在说明法界是圣凡的依报时,又说:“因果者自心之影响耳。”认为业因和果报都来源于自心的影响和作用。这样就将法界与自心沟通了起来。他明确地说:“法界者,心之别目,盖心之体用深广,性相无碍,即是以心为法,以心为界。安立者,心之妙相分齐庄严,各各建立,不相杂乱也。”认为法界就是心,因为心的体与用既深且广,心的性与相圆融无碍,所以心是法,也是界。所谓法界安立就是心的妙相的有序建立。仁潮还吸取中国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的唯心思想,强调“心生六道”、“色因识变”,并发挥说:“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夫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合妄而成阿赖耶识,因此识故,变似根身器世界等。”他认为一切世界,包括众生和外部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是心之所造。由此仁潮又绘“心造法界图”,阐发“心造法界”的思想。仁潮既视心为阿赖耶识,又视心为天台宗的“一念”,宣扬“一念三千”的思想。他还依据华严禅师宗密的说法,把心归结为本觉灵源,称心为一真法界。由此一真法界再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这也就是说,以本觉真心为主,开出真妄染净诸法,形成不同境界,或者是说,真妄染净诸法,以及高下不同境界,全都是一心本觉的呈现。由此看来,仁潮把不同含义的心分别与法界相沟通,表现出了融通各种唯心思想的鲜明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学者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论述宇宙空间结构的。就横向来说,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向四周展开,以四大洲为一世界,进而说明小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就纵向来说,是从大地往下依次为水轮、风轮、空轮,大地往上依次为天上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构成这种宇宙结构的思想根据有四个方面:一是果报论。宇宙空间的构成有上下、高低、优劣之别,这是适应众生的不同果报而确立的,是完全与不同的果报相对应的,如天与人所居的空间就不同。二是古代神话。如须弥山说,就构成为佛教宇宙观的重要内容。三是直观性的推论和想象。如大风吹起水沫而形成不同的物质世界,就是观察水、风、土的现象并运用因果律理论加以推论结果。四是佛的威力。宇宙空间的无限广大,不同层次的安立,以及佛国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存在,都是和佛的无比神圣威力分不开的。
从哲学思维角度分析,上述的佛教宇宙结构论除了具有信仰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思维特色:
主体性。如上所述,佛教是立足于众生的果报去构筑其宇宙空间的,也就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果报安立世界,依不同的众生体划分世界,强调世界以众生业力和果报为转移,这就突出了主体在宇宙构成中的主导作用。
超越性。佛教主张超越现实苦难世界,追求理想世界、神圣世界,由此强调有无物质的纯精神世界的存在,有无任何痛苦的极乐世界的存在,这表现出了佛教宇宙观的重大特色。
无限性。佛教宇宙结构学说强调无论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看,宇宙都是无边无际的,无限广大的;就世界的整体而言,是由无穷无尽的众多世界构成的,世界之多是无限无量的。
素朴性。从构筑佛教宇宙论的思维方式看,如上所述,多是直观的、想象的,且在心造世界和物造世界的关系,由什么样的心造世界,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说心造世界等问题上,缺乏明晰的理论论定。
宇宙时间观
一、《经律异相》的三界成环说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循环的过程,从一世界的成立到次一世界的成立,中间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称为“四劫”。“劫”,梵语音译,是印度表示极其长久的时间单位,通常是用来表示世界的时间,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变迁称为劫,合称“四劫”。成劫,是世界的成立期,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与众生世间在此成立;住劫,是世界的存续期,即处于安住稳定的时期;坏劫,是世界的破坏期;空劫,是世界破坏净尽的空漠期。世界经过空劫后,又重新经历成、住、坏、灭的过程,如此循环不已。佛教通过对世界变迁过程的论述,表述了它的时间观念。
《经律异相•天部》中的“三界成坏”和“劫之修短”两节论述了宇宙变迁观和时间观。依照佛教的思想,宝唱把灾与劫视为相通概念。灾有大有小,小灾又名小劫、中劫,大灾又名大劫。文中宣扬世界成坏的过程历经三小灾和三大灾。所谓三小灾是:“劫初时,人寿四万岁,后转减促,止于百年,渐复不全,乃至十岁。……十岁之时谓三小劫:一刀兵,二饥饿,三疾病。”这是说,世界初成立时,人的寿命有四万岁,后来逐渐减少至百岁,乃至十岁,这时就出现三小灾。此时草木瓦石也成刀剑,众生互相劫持、残杀;田地颗粒无收,众生饥饿难熬;疾病流行,众生气力羸劣。所谓三大灾是火灾、水灾、风灾。“天地始终谓之一劫。劫尽坏时,火灾将起。”火灾即火劫,此时天久旱不雨,海水枯涸,厚六万八千由旬的大地遍处冒烟,须弥山也渐渐崩坏,地下的地狱和空中的欲界、色界诸天也都归于空寂。待火自动熄灭后,便风起云涌,大雨倾盆,三千大千世界一片汪洋,洪水成灾,这是水劫。又经数千亿万年,水势渐渐减小,随之又出现风灾即风劫。风灾过后,是地劫。地劫不是大劫。地劫初成,天地更始,大地涌出甘泉,又有粮食、宫舍,并有诸佛随俗教化众生,开始了一个新的世界历程。《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意在说明世界是运动的,不断变迁的,是一个不断产生和消亡的过程。这种世界变化观又是和佛教世界构成说密不可分的。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也同样由于火灾、水灾、风灾而坏灭。《经律异相》讲的三小灾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痛苦,是人祸,三大灾属于自然灾害,是天灾。文中对于灾害及其后果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各种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的畏惧心理。这种心理是导致人们信仰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根源,而对这种心理的疏导、宣泄,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说
道世《法苑珠林》的宇宙时间观,主要集中在《劫量篇》中论述。和《经律异相》一样,也以三小灾和三大灾为纲展开阐发,但引文更多,论述也更为详尽。
关于“劫”的界定,《劫量篇》说:“夫劫者,盖是纪时之名,犹年号耳。然则时无别体,约法而明。”认为劫只是记时的名称而已,时间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自体,需要就事物的变化来说明。道世在文中还就劫、小劫、大劫诸概念的关系,引佛典说,一小劫,二十小劫、四十小劫、六十小劫各名为一劫,而八十小劫则名为一大劫。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天界众生的寿量不同,有的是一小劫寿量,有的是二十小劫寿量,乃至六十小劫寿量,这样就把天界不同众生的不同寿量同名为一劫,其实一劫的时间长短含量是不统一的。至于八十小劫,内含成、住、坏、灭各二十小劫,故为一大劫。
《劫量篇》宣扬,世界生成以后,在“住”的二十小劫中间,即存续期有三小灾:疫病、刀兵和饥馑。第一小灾起时,有大疾疫,种种疾病此时皆起,尤其是在劫末的七日中,无量众生几乎尽遭疾疫而死。只有一人集合阎浮提(南赡部洲)内男女一万人生存下来,作为未来的人种。七日过后,大疫病一时止息。人的寿命又…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