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身,船中的人統統沈入江底喂魚了。我們大家想想看,一念慈心起,就救活一條命。
二、中功斷緣兼素——難行
再說中等功德,不但要戒殺,而且兼素食,實行起來比較前面的稍爲難些,因爲人生下來就有肉食的習氣,要斷肉食是很難的。不容易斷怎麼辦呢?這必須作下面幾種觀想:
(1)怖兵劫來臨 請問大家怕刀兵劫來臨嗎?若是害怕,這碗肉放在我面前,應觀想當時此畜被人宰殺時候是如何恐怖、害怕,好像刀兵劫來一樣,爲求免遇刀兵劫,我就不吃這碗肉,此是第一步觀想。
(2)怖賊來被執 第二步觀想:一旦戰亂,敵兵來時,人民被捆縛起來是何等可怕!這時應觀想:想這碗肉的畜生,當時被人買去,把它捆縛起時候,是何等的可憐;爲了避免被賊執縛,我就不吃這碗肉。
(3)怖家人離散 第叁步觀想:每個家庭皆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一旦被賊捆縛去,六親眷屬妻離子散後的悲傷。就應觀想:當時畜生被人捆縛捉去以後,它的眷屬悲鳴時的可憐相狀,這碗肉我就不忍吃了。
(4)心怖自身被殺 第四步觀想:假若我們要被殺的時候,心情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這個時候就應觀想:當畜生被宰殺時的流血,以及刀砧烹炸煎煮之苦,爲求自身免被人殺,這碗肉我就不敢再吃了!
假若這四種觀想做到了,不但不想再吃肉,更進一步會發露忏悔過去所作不對的行爲,並且以後永遠斷除肉食。
叁、上功斷緣放生——互難易
(1)勝造七級浮屠 再來說上等功德,除了斷緣外,必須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救一衆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寺廟的七層寶塔,這樣看起來,就知道救一個衆生的功德是多麼大,因爲佛是心心念念要救度衆生的,所以救一條衆生的命就和報答佛恩一樣。
(2)過去眷未來佛 我們大家要知道,六道裏頭皆有過去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此六道中,一切衆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光明的,因爲無始染了無明,就迷惑顛倒在這六道中,生了死,死了生,投一次胎就有一次的父母六親眷屬。自無量劫來,父母眷屬之多,無法算出數量,因爲凡夫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自己看不出來。既看不出來爲什麼能知道呢?要知道這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開大智慧大徹大悟的大聖人,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他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衆生一旦遇了佛緣,信佛學佛,就能成佛!所以說一切衆生不但是過去父母,亦是未來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薩(不做菩薩是不能成佛的)。這須舉一條公案來引證:
公案:永明大師放生得救
宋朝有一位永明大師,他在俗時姓王,在一個江口作營理稅務的關卡官,好像現在港口收關稅的人。他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因爲住在江邊,天天看見漁夫捕了活活潑潑的魚,就引發了慈悲心,將每月的薪金拿出來買魚放生。經過了一段時間,漁夫們都知道王先生是個好主顧,有活魚就通通挑來賣給他放生。他每個月的薪金不夠買魚,買這邊不買那邊又過意不去,薪金買完了怎麼辦呢?就將稅庫的錢,權宜拿出來買魚放生。有一次,當上級主管來調查庫銀時,一時無法歸墊,被上司呈報上朝廷,政府即下令處他死刑。諸位要知道,國庫內所有的金錢,必須政府批准才可動用,這番王先生私自取了國庫金銀,一年之中取了很多,未經政府批准,所以被處死刑(從前的法律比現在嚴得多。)
大家都很同情他,知道王先生不是爲了吃喝嫖賭用了國庫的錢,但也是愛莫能助。當時的政府就派一位監斬官,名叫許自新,平時與王先生是知交朋友,在監斬前就對他說:“我雖然知道你動用公款是用作善事,可是上司命令,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救你,只好請你原諒!”王先生就回答他:“多謝兄臺好意,我死無遺憾,因爲我已經救出數百萬億生命,我現在一心一意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罷他就合掌一心念起“阿彌陀佛”來,一點也不怕死。午時叁刻一到,監官就命令劊子手開刀斬首。但當刀至王先生頭上時,只聽得铛的一聲,真怪,大刀已斷爲叁節。監斬官許自新即時作了表章,將此情奏報錢穆王。這位錢穆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見奏即下令赦免了王先生的死刑,並且還恢複了他的官職。王先生被釋之後,不願再作官了,他已看破世情,即時出家學佛,勤修戒定慧,後來被人推崇爲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就是永明大師,曾寫作“四料簡偈”,聞名一時。
最後,我再將簡單的放生方法告訴各位: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酒在被放衆生的身上,口念忏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這樣念叁遍後再爲它念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我們要知道:爲什麼要對衆生說叁皈依呢?因爲一切衆生皆有兩條命,一條是生命,另一條是慧命,放生不但是救它生命,亦要救它的慧命。說叁皈依給它聽,下一生就不入地獄、不做餓鬼、不變畜生,免墮叁惡道受苦;如得人身,發菩提心,深信佛法,就有成佛可能,這就是救它的智慧。又如在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見人家正在殺害生命,沒辦法救它的時候,我們應發出憐憫的心,口中趕快爲它念叁皈依及往生咒,也略盡我們叁寶弟子的一點悲心。放生簡單方法到此說完,再說一首偈來結束本題:
“因固可畏,無緣不生,
蒺藜絕水,難望結成!”
過去所造的許多惡因,固然是可怕的,但無增上的緣就不發生。好比前面所講,法師教那個人種東邊西邊的蒺藜草,蒺藜好比惡果,足一踏就刺破皮血流;但若不澆水,就難望生長,結成蒺藜,足踏在地上就不被刺得皮破血流。意思就是說:過去雖然造了很多殺生害命的惡業,只要現在戒殺護生,就會減少惡果。奉勸諸位,大家快快學佛,快快轉變因果吧!
殺是凶暴最傷夭籼
諸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學人在貴處與大家研究佛法已經是第叁天了,我們要知道信佛學佛第一條件,必須先明白佛陀的教義,佛陀的教義有下列六種:一、慈。二、悲。叁、平等。四、諸惡莫作。五、衆善奉行。六、自淨其意。做此六種必先要戒殺,所以學人今天所要講的題目就是:“殺是凶暴最傷天和”。
甲、祥殃之由
(1)和氣致祥 諸位要知道,殺是萬惡之首,凶惡殘暴,是傷天害理最不好的事情。俗語說:天地人叁才,一脈相通。意思是說:人心好比天地之心,心惡就是惡人,心善就是善人。人心凶暴,天地也會變凶暴;人心和氣,天地亦會變和氣。但是人心有善有惡怎樣能看得出來呢?要知道心善就做出善的事情,心惡就做出惡的事情來。更要知道:天地和平就是和氣,天地不和就是凶暴之氣,人好天地好就吉祥,人不好天地就壞,就變災殃。可是吉祥事情與災殃的事情,並非忽然間來的。那麼吉祥是何處來的呢?吉祥是由和氣來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和氣致祥”。意思是和慈之極,心中和和平平到了極點,不但不傷害人,連一切動物亦不殺害它,和氣就來。
“文王澤及枯骨”舉一個例子來講,古時候周文王是最慈悲的帝王,他視民如傷,看見每一個老百姓都如受傷受大痛苦一樣可憐。他的心不但對活人如此憐憫,對死去的骨骸都不忍他日曝雨浸。當時文王有一天到郊外視察,看見死屍枯骨四散露出地面,文王即時命人收拾掩埋。周文王就是如此不但愛護活人,對死去的人也都愛護的仁王。
“高柴方長不折” 再說孔聖人七十二大弟子中有一位姓高名柴者,是大賢人。高柴慈悲恻隱之心,不但對于動物,對于植物的草木也是慈悲愛護。因爲高柴少年的時候,常常上山砍柴,他看見樹木冬天落葉,春天發芽就長出幼葉新枝,他就不忍折柴,所砍皆是枯木幹枝,所以說:“高柴方長不折。”到現在還是流芳千古。諸位你看,這兩位的慈心是不是和氣呢?當然是和氣,和氣就招致吉祥,所以文王與高柴那時候,是天下大平、人民安樂、和氣吉祥的社會。
(2)戾氣致殃 諸位聽到這裏就知道和氣致祥是很好,可是相反的一種是“戾氣致殃”。這句話怎麼講呢?好比有一個人一肚子暴戾之氣,此人一定會招災殃;假若一個家庭有戾氣,這一個家庭就招災殃;一個國家若有暴戾之氣,人民就招災殃。
暴戾是什麼意思呢?暴戾就是凶暴,凶暴到極處就殺害動物。最初是殺害小動物;小動物殺成習慣,就殺中等動物;中等動物敢殺,就殺大動物;殺成習慣,後來連人類都敢殺害。越擴張越大,就殺父殺母殺長輩,這就是天下大亂的前兆,所謂戾氣致殃。
乙、古德明訓
但是天下有智慧的人,也有愚癡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動機就感覺,看到後來的報果;愚癡的人有動機不但沒有感覺,就是千言萬語對他說,你造這種不合法的因,將來就結惡果,他都不聽。所以經上有一句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看因便知後果,就不敢再作惡;凡夫不知作惡因的可怕,就爲非作歹,等到受果報時,雖然怕也來不及了。
(1)知機其神 不但佛家說“知機其神”,古聖人亦說“知機其神”。機是動機,神是明白,就是好比剛才說的有智慧的人,一動機就知道後來的事情是怎樣。好像聰明人假若看到屋檐下石階起了潮濕,就知道不出叁天會下雨;看到月亮周圍有黑圈,就知道要起臺風。還未下雨即知雨到,還未臺風就知要起臺風,就是知機其神。先知道還未到的事情有什麼好處呢?有先見之明是很好的,好比未起臺風以前,就把粟麥等糧食先收藏起來,未下雨以前就預備雨具,這樣先預備好,如果遇到饑馑,或是久雨時期,就可免臨時起了恐慌。
(2)防微杜漸 這句意思就是說:無論一件大小事情,在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就要預防,不可使它擴大起來,叫做防微。杜漸就是把它塞住,不可使它發生,古人有一句話說:“涓涓一滴成江河,星星之…
《因果可轉變 (佛教通俗講座 李炳南老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