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病,能夠當境了然,沒有疑惑,就稽首是學佛以後,重報已減輕受;設使不學佛,痛苦決定不止此。這不是故意自己安慰自己,事實上,因果感應的道理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深深體味,當生歡喜之心,感謝叁寶慈悲垂護的深恩啊!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的人看了這首偈之後,就懷疑:既然是“所作業不亡”,爲什麼祈禱感應,能轉禍爲福,重報輕受呢?豈非顛倒因果,錯亂報應嗎?
不是的!這首偈是專對業力強的人說的。轉禍爲福,重報輕受,那是對心力強的人說的。佛法圓融無礙,並沒有顛倒的地方,我們須加心精細地分別觀察,才能把握它的真理。
夢東大師說: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爲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
“心何以能縛心?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
“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爲業縛。”
“一切現世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
“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
“然業乃造于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
可知一切唯心造,禍福之權都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勤奮學佛,結果終究是吉祥的。
感應釋疑
衆生祈禱佛菩薩叫做“感”,佛菩薩救濟衆生叫做“應”,感應通了以後,苦厄就能度過了。《華嚴經》說:“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無論什麼地方都有佛存在著,而且常常顯現在我們之前,而我們竟不能看見。這是什麼緣故呢?非但是佛,就是諸位大菩薩,也無不常常顯現在我們之前。《華嚴經》說:“于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普賢菩薩是這樣,其他如:文殊,彌勒,地藏,觀音,勢至諸位菩薩也無不是這樣。而我們也沒有看見,這豈非欺人之談嗎?不!不是的。佛的話非常真實,決不會虛逛的。海可枯,石可爛,佛語是不可改的。
我們的身體不是細胞的集合體嗎?細胞是物質之一,科學家把物質分成原子,不過只有數十種。若再進一層分析起來,就只有原子核,陰電子和陽電子罷了!試問這種物質現象,怎麼能轉變作生命現象?全世界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能夠徹底答覆的。科學家能夠把生物分析成原子,可是不能把原子造成生物;世間科學的技巧到這裏就沒有辦法了。
釋迦牟尼佛是無上的大科學家,由他親身實驗修證,清楚地知道:組合我們這個身體的,無非是業力的幻現。細胞是物質,而物質的根本乃是能力的集合,並沒有實在的體質。從前有一班科學家,以爲乙太是唯一的實體,然而這乙太何嘗有實質呢?
我們這個身軀是地水火風四大所合成,從阿賴耶識幻變出來的。真是因爲阿賴耶識持有四種的功能:一,障礙功能,叫做地大種。二,流潤功能,叫做水大種。叁,炎熱功能,叫做火大種。四,飄動功能,叫做風大種。這四種功能集合在一起,就叫做物質了。因爲四種功能集合的成份各有不同,,所以有各種差別的原質。周叔迦居士說:“倘若將四大種和科學中電子論作個比較,那麼,障礙的功能就是電子,流潤的功能就是電子吸引的力量,炎熱的功能就是電子的電量或電子所含的熱,飄動的功能就是電子流動不停的力量。”
阿賴耶識譬如有波浪的海,波浪停息的時候,海水澄靜,就是識性,也叫做法性真如。這法性沒有形狀,也沒有邊際,無始無終,超空間,越時間的。衆生無始以來——譬如環形,無始無終;衆生的生死,如在環形裏回轉著,所以叫做輪回。不像直線般——是有始終的。都是從阿賴耶識發揮出來的功能,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正如波浪洶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不能和真如相應。
佛菩薩已經能使這個識性澄清靜息,證得廣大無邊的真如法性。這法性本來具備一切的功德,從此發起妙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就能夠分身十方,普遍地顯現在一切衆生之前;譬如月到中天,它的影子顯現在萬千江湖之間一般。
佛菩薩既是普遍在一切空間,爲什麼我們不見不聞呢?這是因爲佛菩薩和衆生所處的境界不同。佛菩薩已覺,如睡醒的人;衆生不覺,如睡熟的人。睡醒的人在睡熟的人之前,正在做五欲的夢,怎能見到佛菩薩呢?
再有一個譬喻:當明月照耀在天中的時候,一群盲子是看不見的。這一群盲子因爲沒有看見的緣故,就說天中沒有月的存在,不是很錯誤嗎?衆生沒有慧眼,看不見當頭的佛月;因爲看不見的緣故,就說沒有佛。這和盲子說沒有月亮有什麼兩樣呢?
上面二個譬喻太簡略,或者還不能明白;我再取個譬喻來說明這個道理。譬如無線電波,本來是普遍地充滿在任何地方的——不論茶杯裏,抽屜裏,房間裏,以至曠野虛空之中都充滿著電波。到處都有無量數的音聲同時並作,各各相入,各各不礙。就是我們的耳內,也充滿一切音聲的電波,可是我們一無所聞,沒有感覺。
難道是電波在欺騙我們嗎?當然不是!假使我們用一臺良好的收音機,撥動刻度的指標,對准周波度數;當周波度數和某電臺相同,某電臺的播音就來相應。撥動指標對准其他周波,就有其他電臺的播音,立即現出聲音來了。佛菩薩時常顯在我們之前,而我們不見不聞;也就如無線電波處處現在我們之前,而我們沒有聞到一般。
電波可以實驗而證明其確實存在,佛菩薩的存在也可以實驗的。我們的身體就是很好的一臺活動收音機呢!佛菩薩的法身譬如乙太,乙太是充滿整個空間的;應化身譬如無線電波,到處都有的。我們的心性本有十種法界,也像收音機本來有若幹周波的刻度一般。所謂十種法界就是: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叁,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五,天法界;六,人法界;七,阿修羅法界;八,鬼法界;九畜生法界;十,地獄法界。現在把佛和菩薩法界說明一下。
我們倘使撥轉我們的心針——念頭,執持聖號,趣向于寂照的心境(雜念不生就是寂,了了分明就是照),精進不息,不起雜念,淨念堅固,于是這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的境界;這樣隨順著心性,能使本有的其余法界暫隱伏,而和佛法界或菩薩法界相感通。
我們的心願和某佛,某菩薩的夙願各有不同,如各電臺周波各不相同一般;念彌陀的就有彌陀來相應,念觀音的就有觀音來相應。也像收音機撥某周波的度數,就有這個周波的電臺來相應一般。
《法華經》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衆生是無量的,菩薩怎能一一都照顧到呢?這譬如有百千萬億的收音機,同時收某一電臺的播音,只須各各撥准其周波度數,那個電臺的播音,就沒有先後地在各個收音機裏發出同一的聲音;菩薩尋聲救苦也是這樣的。
幽谷大師說:“諸佛菩薩沒有一刻不想度衆生,而衆生念念和他們的心願相違背!”這怎能怪佛菩薩沒有感應呢?衆生念佛的誠懇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心力強弱有別,感應也因此而有辨別;這就如收音機構造的不相同啊!
至于《華嚴經》所說:“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這句話怎樣解釋呢?這譬如巨大的播音電臺,發音遍布全地球,而菩提座的電臺並沒有移動。這裏所取的譬喻都是一往之談。再進一層說,那麼乙太如阿賴耶識,電波如第六意識,這樣說法比較相近些。
世間的事相很複雜,一事的發生爲禍爲福不容易斷言,而且不能預先知道。我們碰著意外的事應該做祈禱,假使能得佛力慈悲保護,終究能夠安樂的;若是能爲衆生忏悔回向,功德更是偉大。
中輪法師說:“有的人說:“回向和平,世界就能夠和平嗎?假使是這樣的話,那麼現在並不是沒有人在回向,爲什麼世亂還是如鼎沸,而不能稍微停止呢?”我說:“衆生的惡業在逐漸增加上去,念念不停,時時加盛,舊的惡業才息,新的惡業又起。少數人的功德回向真是消不勝消,不過劫難已經因之減輕了。譬如醫生治病,用足藥量,可是病人不忌生冷,不避風寒,舊病才減,新病又加;這不是藥石不靈,實在是病人自作孽哩!”
我們假使有所祈求,要是誠心祈禱,沒有不得感應的;佛菩薩一定以順顯隱種種方便,來滿足祈求者的心願。因爲佛菩薩具有同體大悲心,看待一切衆生,就和他們自己一般,沒有彼此的分別;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衆生,設法拔去衆生的苦,而給與衆生快樂呢!
關于“可許則許”我已約略解釋過了,希望讀者諸君精勤地來修佛道啊!
附:代跋
致李懷耕居士書一
懷耕兄:
自從別了以來,想你在山上起居很安好,心地很清涼罷!常常想到你遇的不如意,很使我深深地感覺怅惘!人生世間不如意的事固然是很多的;我們既然得了人身,怎能免除得脫呢?譬如在荊棘林中行走,怎能怪荊棘觸勾牽我們的衣履啊!然而我們既不幸落入荊棘林中,還是耐著心把當前的荊棘撥開,向前緩步行去的好。這樣荊棘于我們就不至于有什麼妨礙了。
世間的事情都隨時隨地在變異,月圓了要缺,花開了要謝,眷屬的恩愛終必分散。人生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的八苦,說起來真使人寒心啊!不過月缺可以再圓,花謝了可以重開;而眷屬的生離死別呢?那就很難重圓了。這真是世間最痛苦的事了。要補救這一痛苦,只有一致心彌陀淨土,到了那邊“共會一處”,就永不會別離了。若是能夠這樣發心,那麼世間上一期的生離死別,又何足悲痛?而況你們是暫的小別,那更何必心裏不快呢?
我們生存在世間上,不過幾十年的光陰,如石火電光…
《可許則許 (陳海量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