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季羨林與中印文化交流▪P3

  ..續本文上一頁時,起碼在一周以上,參觀考察多個主要城市。不管哪次出訪,在印度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人民熱烈歡迎,他應邀作過熱情洋溢的講演,介紹了中國文化,帶去了中國人民的情誼。回國後,他把在印度的所見所聞和感受等,都一一寫在文章裏,出版發表,告訴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從他的一些回憶錄裏,可以看到印度的燦爛文化,可以了解到印度過去所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印度人民英勇反帝的鬥爭精神,更可看出,兩千多年來,中印世代友好的曆史記載和當今兩國人民友好的種種表現。讀者從中體會到,季先生對中印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季先生到底如何受到歡迎和接待,他有什麼樣的感受,在他的文章裏均有體現,他這樣寫道:

  “我們在印度的時候,經常對印度人民說,我給你們帶來了中國人民的友誼,我也將把你們的友誼帶回中國去,帶給中國人民。然而,友誼究竟應該怎麼個帶法呢?友誼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但是看不到摸不著,既無形體,又無氣味;既無顔色,又無分量。成包地帶,論斤地帶,都是毫無辦法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我們的行動帶。對我這樣喜歡舞筆弄墨的人來說,行動就是用文字寫下來,讓廣大的中國人民都能讀到,他們雖然不能每個人都到印度去,可是他們能在中國通過文字來分享我們的快樂,分享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情。”

  季先生是這樣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發表在刊物上。讓中國人民分享他的快樂,感受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熱情。例如,他談到1951年他初抵德裏的情況時說:

  “機場上人山人海,紅旗如林。我們伸出去的手握的是一雙雙溫暖的手。我們伸長的脖子戴的是一串串紅色、黃色、紫色、綠色的鮮豔的花環。花香和油香彙成了一個終生難忘的印象。”(詳見《初抵德裏》一文),場面的確熱烈,使人深受感動。

  季羨林先生多次訪問印度,進行了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他親自帶去了中國人民對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誼,帶回了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這是非常珍貴的,它將永遠教育和鼓舞著中印兩國人民。

  中印有幾千年的友好曆史,這在兩國的史書中均有不少記載。今天,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中印友誼的活見證。

  “活的見證就是科欽。” ,“機場門外,紅旗如林,迎風招展,大概有上千的人站在那裏歡迎我們這兩個素昧平生的中國人,“印中友誼萬歲”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宛如科欽港口外大海中奔騰洶湧的波濤。一雙雙洋溢著火熱的感情的眼睛瞅著我們,一只只溫暖的手伸向我們,一個個照相機、錄音機對准我們,一串串五色缤紛的花環套向我們......難道還能有比這更好的更適當的中國、印度兩國友誼的活的見證嗎?”。(詳見《回到曆史中去》一文)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非常熱情友好,季先生對此深有感觸,感慨萬千,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們走過了大半個印度,經曆的事情比我過去生活過的四十年似乎還要多。......印度各階層的人士,我們都會見過了。印度人民的情誼把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填得滿滿的,簡直滿到要溢出來的程度。我們又是興奮,又是感動,我們覺得,我們已經認識了印度,認識了印度人民。過多的興奮,過多的激動已經使我們有點疲憊了。”

  在科欽是如此,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例如他在孟買就有這種經曆。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記得有一個晚上,邀請我們共同歡度節日......夜已經很深了,我們幾次想走;但是,印度朋友卻牢牢地抓住我們不放。他們說:“我們現在不讓你們睡覺。我們要讓你們在印度留一天就等于留兩天。你們疲倦,回國以後再去睡吧。我們相信,我們到了中國,你們也不會讓我們睡覺的。”我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印度朋友到了中國我們不也會同樣不讓他們睡覺嗎?現在已經過去了二十七年;但是,當時的情景還曆曆如在眼前,朗誦聲還回蕩在我耳邊。印度人民的這種友誼使我們永遠難忘。” (詳見《孟買,曆史的見證》一文)

  的確, 中印傳統友誼,深入人心,感人肺腑的例子很多很多,這裏不一一列舉了。季先生把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帶回了中國,至今,讀者每讀到這裏,無不深受感動,很受教育。(詳見《深夜來訪的客人》一文)

  季先生不僅如實記載了印度人民對中國的友好情誼,而且大談中印文化交流的悠久曆史,同印度人民進行文化交流。他到底是如何與印度人民進行文化交流的,在他的一些文章裏均有體現。季先生每到印度,一有機會,就作面對面的交流,這方面的事例很多,現在不妨舉一個例子。例如,他參觀德裏大學和尼赫魯大學時,受到熱烈歡迎,他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他的文章中這樣記載:

  “主人致過歡迎辭以後,按照國際上的不成文法,應該我說話了,但是要說些什麼,卻是毫無准備。當主人講話的時候,我是一邊注意地聽,一邊又緊張地想。在這樣一個場合,應該說些什麼呢?說什麼才算適宜得體呢?我們兩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至今益盛,很值得我們兩國人民引爲驕傲的了。我這一番簡單的講話顯然引起了聽衆的興趣。歡迎會開過之後,我滿以爲可以參觀一下,輕松一下,然而不能,歡迎會並不是高潮,高潮還在後面,許多教員和學生把我圍了起來,熱烈地談論中印文化交流的問題。但是他們提出的問題又不限于中印文化交流。有人問到四聲,反切。有人問到中國古代有關外國的記載,比如《西洋朝貢典錄》之類。有人問到梵文文學作品的翻譯,有的人問到佛經的中文本,有的人甚至問到人民公社,問到當前的教育製度,等等。印度朋友們就像找到一本破舊的字典,饑不擇食地查問起來了......只有用滿頭大汗來應付這種局面。但是我心裏是愉快的。”“深深地被感動了”,“整個校園都給濃烈的中印友誼的氣氛所籠罩了。”

  其他例子還有許多。總之,他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內容。以上不難看出,無論是季先生的大量研究著作,還是他出國訪問時的講演或談話,都反映了中印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和文化交流的事實。我認爲,季先生在“交流文化,傳遞友誼”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起了很好而別人又起不到的作用,爲我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事情不止如此。季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譴責了殖民主義者的統治,歌頌了印度人民的鬥爭精神。

  季羨林先生把自己看過的印度名勝古迹告訴了中國人民,寫得生動、具體,給人以真實感和形象感。讀者讀後,不僅了解到印度燦爛的文化,而且仿佛也來到印度,身臨其境。例如回憶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一例。讀者讀後,仿佛身臨其境,世界奇迹之一泰姬陵就在眼前,讓讀者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季先生不僅參觀了泰姬陵,還參觀考察了那爛陀。季先生在文章中告訴讀者:“這個地方不僅是佛學中心,而且是印度學術中心。從晉代一直到唐代,中國許多高僧如法顯、玄奘、義淨等都到過這裏,在這裏求學。”提到玄奘時,他說:“中國唐代的這一位高僧不遠萬裏,九死一生,來到了印度,在那爛陀住了相當長的時間,攻讀佛典和印度其他的一些古典。他受到了印度人民和帝王的極其優渥的禮遇。他回國以後完成了名著《大唐西域記》。給當時的印度留下了極其翔實的記載。至今被印度學者和全世界學者視爲稀世珍寶。玄奘這個名字,在印度,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這樣,季先生不僅把印度的一些名勝古迹告訴了中國人民,還把中國古代高僧,諸如玄奘等人的曆史作用和他們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告訴了中國人民。其他例子還有,這裏不再列舉。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曆史悠久,而文化交流促進了我們兩國的社會進步,加強了我們的友誼,並給兩國帶來了福祉。幾十年來,季先生在吸收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排除萬難,獨辟蹊徑,對中印文化交流開創了多個新的研究領域,碩果累累,受到世人的稱贊。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爲中印的文化交流在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起到常人所起不到的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鼓舞和教育著中印人民。

  

  

《季羨林與中印文化交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