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起码在一周以上,参观考察多个主要城市。不管哪次出访,在印度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他应邀作过热情洋溢的讲演,介绍了中国文化,带去了中国人民的情谊。回国后,他把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等,都一一写在文章里,出版发表,告诉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从他的一些回忆录里,可以看到印度的灿烂文化,可以了解到印度过去所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印度人民英勇反帝的斗争精神,更可看出,两千多年来,中印世代友好的历史记载和当今两国人民友好的种种表现。读者从中体会到,季先生对中印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季先生到底如何受到欢迎和接待,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在他的文章里均有体现,他这样写道:
“我们在印度的时候,经常对印度人民说,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我也将把你们的友谊带回中国去,带给中国人民。然而,友谊究竟应该怎么个带法呢?友谊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看不到摸不着,既无形体,又无气味;既无颜色,又无分量。成包地带,论斤地带,都是毫无办法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我们的行动带。对我这样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来说,行动就是用文字写下来,让广大的中国人民都能读到,他们虽然不能每个人都到印度去,可是他们能在中国通过文字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分享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季先生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发表在刊物上。让中国人民分享他的快乐,感受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例如,他谈到1951年他初抵德里的情况时说:
“机场上人山人海,红旗如林。我们伸出去的手握的是一双双温暖的手。我们伸长的脖子戴的是一串串红色、黄色、紫色、绿色的鲜艳的花环。花香和油香汇成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印象。”(详见《初抵德里》一文),场面的确热烈,使人深受感动。
季羡林先生多次访问印度,进行了友好访问和学术交流,他亲自带去了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回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是非常珍贵的,它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中印两国人民。
中印有几千年的友好历史,这在两国的史书中均有不少记载。今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中印友谊的活见证。
“活的见证就是科钦。” ,“机场门外,红旗如林,迎风招展,大概有上千的人站在那里欢迎我们这两个素昧平生的中国人,“印中友谊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宛如科钦港口外大海中奔腾汹涌的波涛。一双双洋溢着火热的感情的眼睛瞅着我们,一只只温暖的手伸向我们,一个个照相机、录音机对准我们,一串串五色缤纷的花环套向我们......难道还能有比这更好的更适当的中国、印度两国友谊的活的见证吗?”。(详见《回到历史中去》一文)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非常热情友好,季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感慨万千,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走过了大半个印度,经历的事情比我过去生活过的四十年似乎还要多。......印度各阶层的人士,我们都会见过了。印度人民的情谊把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填得满满的,简直满到要溢出来的程度。我们又是兴奋,又是感动,我们觉得,我们已经认识了印度,认识了印度人民。过多的兴奋,过多的激动已经使我们有点疲惫了。”
在科钦是如此,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例如他在孟买就有这种经历。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记得有一个晚上,邀请我们共同欢度节日......夜已经很深了,我们几次想走;但是,印度朋友却牢牢地抓住我们不放。他们说:“我们现在不让你们睡觉。我们要让你们在印度留一天就等于留两天。你们疲倦,回国以后再去睡吧。我们相信,我们到了中国,你们也不会让我们睡觉的。”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呢?印度朋友到了中国我们不也会同样不让他们睡觉吗?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但是,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眼前,朗诵声还回荡在我耳边。印度人民的这种友谊使我们永远难忘。” (详见《孟买,历史的见证》一文)
的确, 中印传统友谊,深入人心,感人肺腑的例子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季先生把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带回了中国,至今,读者每读到这里,无不深受感动,很受教育。(详见《深夜来访的客人》一文)
季先生不仅如实记载了印度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情谊,而且大谈中印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同印度人民进行文化交流。他到底是如何与印度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在他的一些文章里均有体现。季先生每到印度,一有机会,就作面对面的交流,这方面的事例很多,现在不妨举一个例子。例如,他参观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时,受到热烈欢迎,他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记载:
“主人致过欢迎辞以后,按照国际上的不成文法,应该我说话了,但是要说些什么,却是毫无准备。当主人讲话的时候,我是一边注意地听,一边又紧张地想。在这样一个场合,应该说些什么呢?说什么才算适宜得体呢?我们两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至今益盛,很值得我们两国人民引为骄傲的了。我这一番简单的讲话显然引起了听众的兴趣。欢迎会开过之后,我满以为可以参观一下,轻松一下,然而不能,欢迎会并不是高潮,高潮还在后面,许多教员和学生把我围了起来,热烈地谈论中印文化交流的问题。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又不限于中印文化交流。有人问到四声,反切。有人问到中国古代有关外国的记载,比如《西洋朝贡典录》之类。有人问到梵文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的人问到佛经的中文本,有的人甚至问到人民公社,问到当前的教育制度,等等。印度朋友们就像找到一本破旧的字典,饥不择食地查问起来了......只有用满头大汗来应付这种局面。但是我心里是愉快的。”“深深地被感动了”,“整个校园都给浓烈的中印友谊的气氛所笼罩了。”
其他例子还有许多。总之,他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以上不难看出,无论是季先生的大量研究著作,还是他出国访问时的讲演或谈话,都反映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的事实。我认为,季先生在“交流文化,传递友谊”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起了很好而别人又起不到的作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事情不止如此。季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谴责了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歌颂了印度人民的斗争精神。
季羡林先生把自己看过的印度名胜古迹告诉了中国人民,写得生动、具体,给人以真实感和形象感。读者读后,不仅了解到印度灿烂的文化,而且仿佛也来到印度,身临其境。例如回忆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一例。读者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世界奇迹之一泰姬陵就在眼前,让读者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季先生不仅参观了泰姬陵,还参观考察了那烂陀。季先生在文章中告诉读者:“这个地方不仅是佛学中心,而且是印度学术中心。从晋代一直到唐代,中国许多高僧如法显、玄奘、义净等都到过这里,在这里求学。”提到玄奘时,他说:“中国唐代的这一位高僧不远万里,九死一生,来到了印度,在那烂陀住了相当长的时间,攻读佛典和印度其他的一些古典。他受到了印度人民和帝王的极其优渥的礼遇。他回国以后完成了名著《大唐西域记》。给当时的印度留下了极其翔实的记载。至今被印度学者和全世界学者视为稀世珍宝。玄奘这个名字,在印度,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样,季先生不仅把印度的一些名胜古迹告诉了中国人民,还把中国古代高僧,诸如玄奘等人的历史作用和他们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告诉了中国人民。其他例子还有,这里不再列举。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而文化交流促进了我们两国的社会进步,加强了我们的友谊,并给两国带来了福祉。几十年来,季先生在吸收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排除万难,独辟蹊径,对中印文化交流开创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受到世人的称赞。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为中印的文化交流在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起到常人所起不到的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鼓舞和教育着中印人民。
《季羡林与中印文化交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