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原因考
鄭筱筠
《學術探索》2001年增刊
考察印度佛教在中國的整個發展傳播史,不難看出觀音信仰在中國這塊異質文明的土地上發展之快,流行之廣,信仰民衆之多是遠非其他大乘菩薩可比擬的。同爲大乘佛教宣揚救濟思想的菩薩,爲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甚至地藏菩薩,雖然在中國都曾流行一時,並至今還在中國這塊地域遼闊的土地上保存有自己的道場,但觀音菩薩卻以其獨特的信仰魅力在上到社會統治階層集團,下及民間平民百姓中廣爲流傳,以至于最終淡化了其佛教色彩而走上“俗神化”的民間信仰神壇
究其原因,當代時賢所論者甚多,但多圍繞著觀音菩薩女身化的原因作論述。本文暫且不對觀音菩薩女身化的原因再作考證,而是著眼于觀音信仰的理論根據來對觀音菩薩流行于中國的原因作一簡單論述。鑒于此,本文擬分爲以下叁個部份:一、觀音信仰之緣起;二、觀音信仰在中國流行之概況;叁、觀音信仰之原因考。
一、觀音信仰之緣起
對觀音的信仰源自印度。早在印度原始佛教産生之前,觀音的雛型早已在印度爲人所熟知。據考證,觀音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印度吠陀期文化。在著名的《梨俱吠陀》中。觀音的原型是孿生的雙馬童神。在吠陀文化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演變爲黎明女神的兒子,並且成爲光明,善良的化身。圍繞著他倆的事迹,“四吠陀”(《梨俱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手摩吠陀》中均或多或少有所贊頌,其中僅《梨俱吠陀》一書中就有58首贊詩。在吠陀期文化發展之後的婆羅門教早期也吸收了這一文化原型,但此時他的形象已衍變爲一合掌的婆羅門形象,其外形頗類似大梵天像。在公元前六世紀,原始佛教産生之後,佛教僧侶在創建、鞏固、宣揚自己的佛教理論體系的同時,也吸收了部份婆羅門教的東西。尤其是大乘佛學的出現,菩薩救濟思想廣泛流傳之後,觀音菩薩與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一樣,被佛教徒們從婆羅門教中借鑒、吸收過來,並加以創造性的改造。在佛教神系中的觀音以弘揚大乘佛學救濟思想的菩薩面目出現,雖然隨著印度佛教的發展,它在佛教各個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宣傳重點,但它的慈悲普渡,憐憫衆生的救苦救難形象卻從未曾被淡化過。相反,在印度佛學發展的各個時期,佛教僧侶們完全是本著慈悲救濟的觀音菩薩形象來進一步發展完善觀音信仰的。
在印度大乘佛教看來,菩薩果位是通往成佛的涅槃境界的必經之路。要修成菩薩果位,就必須嚴格遵守“六度”(即“六波羅蜜多”,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所謂“波羅蜜多”。即“濟渡”,“到彼岸”之意。布施可度悭貪;持戒可度毀犯;忍辱可度嗔恚,對于橫逆違意之境而不起嗔,是爲忍耐。對于諸法實相之理安住不動是爲安忍;精進可度懈怠。斷惡修善,利樂衆生都要勇猛精進,不退初心;禅定可度散亂,掃蕩一切妄想雜念,不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風”所動,令心專注于一境:智慧可度愚癡,通達事理,簡擇正邪,決斷疑念,時刻保持清醒和冷靜的頭腦。六度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只要六度齊修,便能具有菩薩的高尚品德。除此“六度”爲菩薩必須奉行的行爲准則外,菩薩還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只有這樣,菩薩最終才可以修成正果。然而,在修成正果之前,菩薩必須以慈悲救濟的思想爲指導,拯救衆生于苦海之中。拯救、幫助衆生從苦海中解脫出來,廣積福德,這是菩薩成佛的必要基礎,也是其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這即是大乘佛學極力宣揚的“自利利他”思想。圍繞著此宗旨。大乘經典中著重塑造菩薩形象,以期通過弘揚菩薩的奉獻。慈悲精神來感召民衆,從而達到擴大宣傳影響的效果。
在大乘佛典中,對觀音菩薩事迹的記載主要見于《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悲華經》、《觀無量壽經》等等。其中最早記錄的經籍是《妙法蓮華經》。在《妙法蓮華經》這部宣揚叁乘歸于一乘的大乘經典中,專門有一章是宣揚觀世音菩薩普渡衆生的救濟思想。即《觀世音普門品》。據考證,《妙法蓮華經》最早體式大約于公元200年左右。此外,在英國人A·A·麥唐納所著《印度文化史》一節中,明確論述“崇拜觀自在的風尚在公元四百年前就已有了。”而且,後世有《伽難陀毗優诃》(Karanda—Vyuha)一書,頗近于印度古史記(Purana)之類。此書特別崇揚觀自在菩薩(Avalokitesvara),說他無限的悲憫衆生,除非衆生都得超脫,他是不願成佛的。“從來沒有像這樣博愛的佛教人物將獲得超脫表白得那樣有力。”
觀音菩薩的形象一經在大乘佛學時期確立,馬上就爲印度民衆所認同。故而在整個漫長的佛教發展史中,隨著各時期佛學發展的特征,隨時得到加強和補充,以至于在印度密教盛行時期(公元七、八世紀)最終形成陣容龐大,形態各異,各具神通的觀音系列。
在印度密教時期,觀音信仰獲得迅猛發展。出現了多種形象,例如: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馬頭觀音、不空索觀音、如意輪觀音、准提觀音等。此外,根據密教的修行理論,只要按照規定祭祀觀音,並誦持密咒,就會有求必應,可得到各種現實功德或利益:或治病、祛災、滅罪、得福,或迅速覺悟成佛。
在印度,雖然觀音信仰持續時間較長,但在公元11、12世紀,當穆斯林教大肆侵入印度,佛教遭到毀滅性打擊之時,觀音信仰與佛教派別、寺廟一樣,也受到重創。然而,觀音信仰也如同佛教教義一樣,雖然在其原始發祥地因受重創而一蹶不振,但卻在異域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甚至還掀起遠較印度本土更爲狂熱的觀音信仰浪潮。
二、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弘傳之概況
中土民衆對觀音菩薩並不是在佛教傳入、慧風東扇之時就馬上對之頂禮膜拜的。觀音菩薩信仰在中國的廣泛流傳是經曆了漫長的歲月,經過中土高度文明的文化傳統吸收、改造之後的。然而觀音信仰一旦在中土這塊異域文化的領土上出現,便立即在社會上蔓衍開來,成爲印度佛教爲中國民衆接收的典範。
“觀音”一名是“觀世音”的簡稱,其梵文爲Avalokitesvara,音譯爲“阿縛盧枳低濕伐羅”、“阿那波委去低輸”等,或簡化爲“廬樓桓。”我國關于觀音的譯名,西晉竺法護于太康七年(公元286年)譯出《正法華經》,將之譯爲“觀音聲”;接著,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無羅叉譯出《放光般若》,譯爲“現音聲”,這是確切可知的最早譯法。與竺法護大體同時的聶道真自太康初至永嘉末(公元280年-公元32I)譯有缺本《觀音受記經》,又其所譯《文殊般若涅槃經》、《無垢施菩薩應辯經》等。則都已用了“觀世音”的譯名。但對于觀音的意譯名,隨後還出現了“觀自在”一名。如後魏菩提流支于正始五年(公元508年)所出《法華經論》,出現了“觀世自在”的譯法。故而後世又有稱觀音爲“觀自在”的用法。這兩種不同譯名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梵本拼寫的不同造成的。事實上,如果追本溯流的話,其實兩者的佛學內涵是一致的。因爲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獲“耳根圓通”,得證菩提。而由此法修證成功的行者,能徹萬法根源,十方叁世無不自在,故稱觀自在。
觀音信仰在中土弘傳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演化過程。目前國內一般學者認爲,觀音信仰是自鸠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譯出《妙法蓮華經》後,隨《妙法蓮華經》在社會上的流行而逐漸爲人熟知。到南北朝梁代才開始盛行,後來流傳到唐代,經過唐文宗(在位時間爲公元827年-公元840)的極力尊崇,然而觀音信仰在唐代之發展到極點,並不意味著印度佛教在中國完全滲透、影響並控製了中土文化,相反,這一宗教現象恰恰說明了中土文化強大的同化力量。因爲觀音信仰在中土的發展並不以佛教弘揚者的意志爲轉移,在宋代以後,觀音菩薩形象幾乎婦孺皆知,而在明清以後,觀音信仰的佛教色彩逐漸淡化,乃至于後來完全發展爲民間信仰,沒有嚴格的儀軌限製,而觀音菩薩形象也逐漸俗神化,從而走上民衆信仰的宗教神壇。
叁、中國觀音信仰之原因考
觀音信仰在中國之所以能得到流行,其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其中既有觀音信仰本身所蘊含的佛學教義方面的原因,又有觀世音菩薩形象本身的原因,還有其流傳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信仰所宣揚的佛學教義而言,它是易爲中土上層貴族階層和下層普通百姓接受的。
大乘佛學思想繼小乘禅學之後輸入中國的,它所宣揚的般若空觀思想立即在中土與小乘禅觀思想並行。此外,在大乘佛典中提倡的菩薩救濟思想一經傳入,便迅即發展起來。就觀音信仰來看,早期流行的是主要以《法華經·觀音普門品》爲典據的救苦觀音。後來自六朝後期至唐代傳入瑜伽密教,又輸入一批密教的變形觀音,其中以千手千眼觀音即大悲觀音最爲盛行。無論流行的是哪一種類型的觀音,其佛學教義都是深受中土民衆歡迎的。
在早期開始流行的救苦觀音是與《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及其它與觀音有關的佛經之傳入中土並被翻譯爲漢文密切相關的。《法華經》據傳六出叁存。叁存的譯本是:西晉竺法護《正法華經》十卷二十叁品,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出;後秦鸠摩羅什《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六品(後增加一品爲二十八品),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出;隋朗那崛多和達摩笈多《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六品,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出。據《法華經·觀音普門品》記載,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于,若有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
《觀音信仰原因考(鄭筱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