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淨土宗寺院教育的思考
杜鋼
《中國佛教淨土宗教育研究》
廬山東林寺和蘇州靈岩山寺是當今中國佛教淨土宗最具代表性的兩座道場,它們在淨土宗寺院教育方面所透顯出的厚重樸實的曆史傳統與鮮活生動的當代特色,都足以充分地印證和說明它們作爲淨土宗祖師道場所獨具的綿長底蘊、恢弘氣度與蓬勃生機。基于此,它們對當今中國佛教淨土宗寺院教育的整體發展而言,自然也就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典範和引領作用。毋庸置疑,通過對這兩座當今最具代表性的淨土宗祖師道場寺院教育的曆史傳統與當代特色的深入考察與探究,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和解讀到整個中國佛教淨土宗寺院教育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所顯露出的本質蘊涵和獨有特征,這些本質蘊涵和獨有特征不僅是淨土宗寺院教育有別于佛教其他宗派寺院教育的基本標識所在,同時,這也是我們思考和把握淨土宗寺院教育獨特發展規律與運行趨勢路向的基本切入點所在。
一、“集衆念佛,專修淨土”:淨土宗寺院教育的基本表征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中國佛教淨土宗寺院教育都具有一個從未變更的基本表征,那就是“集衆念佛,專修淨土”。這也是我們將淨土宗寺院教育與佛教其他宗派寺院教育區別開來的一個根本依據。從我們對廬山東林寺和蘇州靈岩山寺寺院教育狀況的深入考察中可以發現,寺中法師對于淨土法門的全力傳授和講演,以及合寺僧衆每日多數時間均會聚一處、專心念佛的情形,都無一例外地構成了這兩大淨土宗祖師道場寺院教育的主體模式。那麼,這種從表面上看來異常枯燥乏味的寺院教育形式爲何能曆1600余年至今仍長盛不衰呢
實質上,這背後是隱藏著相當紛繁複雜的深層原因的。通常而言,淨土宗道場所開展的這種以“集衆念佛,專修淨土”爲典型表現形式的寺院教育活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所運用的是一種“解行兼備,相資共進”的佛教教育方式。這也就是說,它所推行的教育方式不僅是注重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同步提高淨土宗修學者的修學水平,同時它也特別注重通過淨土宗修學者相互之間所開展的切磋琢磨和互通有無的活動,來促使淨土宗修學者的修學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事實上,這種寺院教育模式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將修學者修學淨土法門時所必須要進行的領悟教理、自我實踐與集體研修等幾種方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爲修學者修學淨土法門最大限度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環境氛圍。而修學者置身其中,其修學水平也往往會在不知不覺間得到迅速的提高,這反過來又更加激勵了修學者修學淨土法門的信心和熱情。
從總體上來看,修學者在這樣一種寺院教育模式下所進行的修學活動是能夠確保在一個如理如法、循序漸進的良性軌道上不斷發展前進的。由此可知,這種以“集衆念佛,專修淨土”爲基本表征的淨土宗寺院教育模式,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佛教信衆聚集在一起,只有表面口頭念佛形式而無實質熏修悟證淨土法門深層義理內容的佛教寺院教育模式所能比擬和代表的。這種淨土宗寺院教育典型模式的有效實施和運作,無論是對寺院中住持領衆的主法法師,還是對寺院的道風、學風,還是對容許入寺修學的僧衆信徒等,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和要求。這也恰恰正是爲什麼由慧遠法師、印光法師等淨土宗高僧所開創與改造的廬山東林寺與蘇州靈岩山寺能夠成爲淨土宗祖師道場,而他們所奠定的以“集衆念佛,專修淨土”爲基本表征的淨土宗寺院教育模式又爲什麼能夠經久不衰,爲曆代淨土宗寺院教育所沿襲承用,並可依此與佛教其他宗派諸如禅宗、天臺宗、華嚴宗、密宗等的典型寺院教育模式相並駕齊驅的深層原因所在。
二、“叢林熏修與學院教育的有機結合”:淨土宗寺院教育的變革範式
如果說以“集衆念佛,專修淨土”爲基本表征的寺院教育模式是淨土宗寺院教育1600余年來從未變更的一個典型寺院教育模式的話,那麼,以“叢林熏修與學院教育有機結合”爲具體表征的寺院教育模式則堪稱是當代淨土宗寺院教育加以適時變革的典型範式。叢林熏修的寺院教育模式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教育的主體模式,它主要是通過師徒口耳相授、師父言傳身教、徒弟長期追隨師父身邊聆聽其教誨,並在其密切指導下通過自身對佛教教理的長期不懈、真修實證的方式來加以實施的,這有些類似于世俗社會中的導師製教育方式。學院式的寺院教育模式是20世紀初期在中國佛教教育領域興起的一種新型寺院教育模式,它的實施方式有些類似于世俗社會學校教育中的班級授課製,學僧在受教時須按各自修學的層次水平劃分成若幹年級和班級,並統一在課堂之上接受教師的教學和指導,它比較偏重于對佛學知識和佛教義理的傳授和講演,這種學院式的寺院教育模式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帶有世俗社會中學校教育的印痕的。我們知道,佛教寺院中所開展的學院教育歸根結底還是不能等同于世俗社會中的學校教育的,佛教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始終是其不可摒棄本質屬性,因此,爲了能夠充分體現出淨土宗寺院教育的宗教性特征,當今淨土宗寺院中有條件開展學院教育的,諸如廬山東林寺與蘇州靈岩山寺等,均無一例外地采取了“叢林熏修與學院教育有機結合”的方式,這也成爲當代淨土宗寺院教育爲適應時代變化趨勢和社會客觀需要,而對傳統意義上的叢林熏修式的寺院教育模式加以適時變革的一種典型範式。
可以說,當代淨土宗寺院教育之所以會選擇以“叢林熏修與學院教育有機結合”作爲自身變革的一種典型範式,這裏面既有爲適應時代變遷與滿足社會需要的客觀原因。同時,這其中更爲重要的原因則是在于,這種寺院教育的變革範式事實上是更加有利于實現淨土宗寺院教育的根本目的。衆所周知,淨土宗道場開展寺院教育的根本目的乃是在于培養出大批的真正可以了達淨土法門教理,並在淨土法門的修學上能夠有真實深入的悟證的淨土宗高級人才,從而再借助于這些淨土宗高級人才引領和指導更多的淨土宗信衆如理如法的修學淨土法門,使其最終均可以獲得修學淨土法門的圓滿而究竟的利益。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是淨土宗道場中所實施的帶有鮮明世俗學校色彩的學院式的寺院教育,也並不是以傳授給學僧一般意義上的佛學知識以及授予其類似于世俗社會學校教育中的學位頭銜爲最終目的的,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乃是如何有效運用學院教育這一善巧方便的當代寺院教育形式,以培養出更多的既對淨土宗的教理有深刻的悟解和了達,又在淨土法門的修學上具有真修實證素質的淨土宗高級人才,從而更好地向信衆們弘揚和傳播淨土法門。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將傳統意義上帶有鮮明真修實證特色的“叢林熏修”式的寺院教育與主要注重佛法知識與佛教義理傳授和講演的當代學院式的寺院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以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顯然是一種較爲理想的選擇和安排。當前,諸如廬山東林寺與蘇州靈岩山寺等淨土宗祖師道場在其所開展的學院式寺院教育活動中均不遺余力地推行“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這一辦學方針的舉措,其實也正是出于上述深層考慮,以便借此更好地將“叢林熏修與學院教育有機結合”的淨土宗寺院教育變革範式付諸于實踐,從而取得最爲理想的淨土宗寺院教育的效果,並由此實現淨土宗寺院教育的終極目的。
叁、“立足寺院,融通社會”:淨土宗寺院教育的入世取向
在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寺院教育體系中,與世俗社會關系最爲密切的恐怕就要算淨土宗的寺院教育了。可以說,自東晉慧遠法師創建中國佛教淨土宗時始,淨土宗的寺院教育就與世俗社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慧遠法師所創立的東林蓮社中,約有半數左右的蓮社成員均是俗家佛門弟子,這也使得中國佛教淨土宗寺院教育一誕生就體現出鮮明的入世特色,而此後1600余年間,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寺院教育始終都保持著這一傳統特色,並將其不斷發揚光大。具體而言,中國佛教淨土宗寺院教育的入世取向主要又是以“立足寺院,融通社會”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淨土宗寺院教育的立足點乃是定位在寺院內部及佛教出家信衆身上的,而其整體的影響範圍與施教對象卻主要又是指向世俗社會與佛教在家信衆的。正如上文所述,中國佛教淨土宗寺院教育自其誕生之日起,便並非僅僅是針對佛教出家信衆而實施的教育,它的施教對象,同樣是包括佛教在家信衆在內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針對佛教在家信衆所實施的教育甚至是淨土宗寺院教育活動的重點組成部分。這主要是因爲,相對比佛教其他宗派法門而言,淨土法門是一種更加適合佛教在家信衆修學的法門,它在修學的內容和方法上更容易與佛教在家信衆的世俗生活打成一片,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因此,自古以來,在淨土宗道場所開展的寺院教育活動中,參與和受益的主體通常總是佛教在家信衆。他們往往借助于在淨土宗道場中或長期或短期接受過如理如法的淨土法門教育的方式,得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將修學淨土法門的活動與自身的世俗生活融會貫通起來,從而達到“不離佛法而修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一修學淨土法門的高妙境界。而也恰恰是通過這樣一種途徑和形式,淨土宗寺院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實踐方式才最終得以最大限度地擴展和散播到整個世俗社會中去,並對整個世俗社會的發展産生深廣的影響。隨著未來社會發展信息化、多元化、開放化程度地日益提高,我們可以預見,淨土宗道場與世俗社會之間進行聯系的途徑和方式也將會變得愈加靈敏、繁多和便捷,而兩者之間的關聯程度也必將日趨緊密和複雜。這無疑會爲中國佛教淨土宗實現其以“立足寺院,融通社會”爲主要表現形式的寺院教育入世取向,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條件和環境氛圍。但同時,未來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將是瞬息萬變和難以預測的,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社會中淨土宗寺院教育入世取向的有效實現也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還將面臨著一系列全新的挑戰和困境有待去不斷克服和超越。
《關于淨土宗寺院教育的思考(杜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