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僧教育
濟群
《法音》2000年第4期
我出家兩叁年後,就進入佛學院,此後就一直沒有離開過佛學院。從求學到教學,到現在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也許是因爲生活在佛學院的關系,平時總會思考一些佛教教育的問題,似乎蠻有心得的。可是這次要寫這篇文章,左想右想上想下想,總是不得要領。原因在哪裏?是不是現有的佛教教育模式有著太多太多的問題,才使得我不知從何下手呢?
現在社會上提倡素質教育,看來社會上也不滿意現有的教育模式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佛教有著非常優秀的教育製度。社會上提倡素質教育,其實佛教早就提倡了,確切地說:佛教就是一種素質教育。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我們凡人斷煩惱、開智慧,成佛做祖。把凡夫改造成聖賢,這是何等的素質教育!
遺憾的是,清末民初以來,佛教教育也和中國的傳統教育一樣,接受了西方學院式的教育,以傳授文化知識爲主,以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及生存技能爲目的,背離了東方傳統以做人爲本的素質教育。許多佛教院校也和社會大學一樣,成爲純粹傳授知識的場所。許多青年僧人通過佛學院的幾年學習,往往信仰淡化、道心退墮,甚至還俗回到社會;而許多佛學院畢業的學僧,在教界往往口碑也不佳,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能說不能行”啊、“高不成低不就”啊!
佛學院承擔著續佛慧命的責任,我們要培養的是宗教家,其行爲足以爲人天楷模。假如品行太差,就連社會一般人的素養都比不上,何以化導社會呢?所以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是要倡導素質教育。未來的佛教教育應該以提升人的素質爲重點。本文想就這個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有品學兼優的老師引導
佛教的教育,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傳授做人的方法。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作爲一個佛學院的教師,他不應該只是具有某個學科的知識、足以引導學生去從事某個學科的研究就了事,同時在做人方面也應該是個成功者。當然這裏的成功,主要是從品行、修養上來說的。
當今的社會信息爆炸,新的知識在不斷的湧現,但這些知識大多與做人無關。而中國傳統文化和佛學一樣,都重視做人,也可以說都是做人的學問。不久前我在蘇州就舉辦過幾天的講座,談學佛與做人。沿著這樣一個主題,我思考了一下,發現整個佛教所講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好的老師,具有良好的品行,是生活的藝術家,淡泊物質的追求,高度關懷現實社會人生,內心甯靜,行爲灑脫,一言一行都足以爲人典範。做人的教育,是建立在老師品行的基礎上的,缺乏良好的師資,想要培養出品學兼優的人才,那是很難的。
在做人的教育中,老師的人格魅力或感召力,是培養造就品學兼優人才的重要因素。一個缺乏德行的老師,在講臺上宣揚道德的意義,本身就具有諷刺的意味。其言教能否影響學生,可想而知也。相反,品行高尚的老師,其人格就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一言一行,都會産生無形的教化作用。一位有德的高僧,有時只要往那個地方一坐,也能讓一個十惡不赦之徒生起善心。
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裏
古德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郁郁黃花盡是般若”。老子也說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古代有許多禅者、隱士都喜歡生活在水邊林下。中國的孔老夫子和古希臘的智者們,也都喜歡把他們的學生帶到大自然去教學,從而培養出許多賢哲之士。而我們的佛陀也是坐在菩提樹下悟道的,不是在現代化的教室裏。
現代的教育,大多局限在教室、實驗室裏,雖然培養出許多各個專業的人才,但身心健全的很少很少。他們只會做學問,只會賺錢,但不會做人,不會生活。對人生的認識驚人的無知。你看日本奧姆真理教的信徒,都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而李洪志手下也不乏其人。這也說明了現代教育的失敗之處。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兒子。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覺得很緊張,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就覺得放松、自在。諸位知道,科學的靈感和修行上的頓悟,從哪裏來的?從放松中來。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幽默也是在人最放松的狀態下才能出現。人處于競爭強烈的社會,名利得失之心會日益增強,而大自然能使人的名利之心淡泊下來。今天的社會,紅塵滾滾,人心躁動不安,回歸大自然能使人甯靜。
理想的學習環境應該在大自然中,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聞到鳥的語言、花的芳香。可以獨自在林中漫步,坐在岩石上沈思,躺在草地曬太陽,跑到溪邊戲水。適當的種些農作物、水果,老師要經常帶著學生勞動,或遊山玩水,在自由輕松的自然環境中,思考、討論宇宙人生的問題。
生活條件要簡樸
東西方宗教都有關于禁欲的思想,宋明理學也有“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禁欲、滅欲雖然不現實,但也說明人類意識到了欲望的過患。佛經稱我們這個世界是欲界,人類都生活在強烈欲望中,由占有而攀比,由攀比而競爭,在欲望的鼓動下,今天整個社會都瘋狂了。人們只知一味地去追求物欲,並在追求物欲中迷失了自己。
在這裏我想起了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同時我也想起了佛陀告誡弟子們“少欲知足”的修身之道。欲樂與法樂往往不能並存,兩者之間你崇尚什麼?你希望學生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在教育期間就應該開始培養。
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意識到了沒有,今天的小孩比起我們小時候,不知要早熟了多少倍。你和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接觸,他說的話,會讓你大吃一驚。他關心的東西,他的世故,和成年人簡直沒什麼兩樣。在豐子恺漫畫中描寫的小孩,在這世界上越來越不容易找到了。這當然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社會太複雜了,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人自然也變得複雜了。
我們培養的人,希望永遠保有兒童的純真,這就需要創造一種簡樸的生活環境。在物質生活上簡單,在人際關系上真誠、和諧,他們不必爲和人相處而煩擾,不會在衣食住上挑剔,這樣才能把整個身心放在對佛法和人生問題的思考上,這樣才會擁有一顆純潔而又甯靜的內心。
有適當的空閑時間自由思考
經商忙,從政忙,讀書更忙。小學生背著沈重的書包,中學生高考前的複習,大學年輕教師爲職稱的奮鬥,老教授爲帶動某個領域的研究而努力。莊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感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何況今天社會的知識,比起兩千年前又不知增長了百千萬倍了。我感覺知識就像太平洋的波濤,人類早就被自己製造出來的知識給淹沒了。
你看任何一個學科,從他的産生、流傳,有許多原著;後人對這這些原著的研究,又出現許多成果,每年每月都會在雜志上出現很多很多的論文。佛教的學習,自從被西方學者納入學術研究範圍,它也就成了一種純學術了。在日本,佛教和物理學、文學一樣,被當作佛教學去研究。
佛教成了佛教學,佛法幾乎就死掉了。把佛學當作學術來研究之後,佛學成了一種專門供人研究的學問,許多研究佛學的人便忘記了佛陀創立佛教的最初意義——佛教是爲改善現實人生服務的。你看許多學者的研究,他們很少會考慮到佛教契理契機的問題。爲了研究一個領域,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看資料上,整個身心都陷入錯綜複雜的資料堆中,終日案牍勞形,身心疲憊不堪。當然這樣也可以說是另外一種學佛方式,但那是一種和做人沒有關系的方式。
真正的學問,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要用心去體會;不爲應付什麼,心中不能有任何成見,觀念中不能有任何框框套套;是自由的、自發的。因此對一個領域的學習,除了掌握一些該學科必要的知識,讀幾本經典性的原著之外,應該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對該學科的重要問題作自由的思考。
我覺得治學應該像做人一樣,要簡明。知識使人複雜,智慧使人單純。我們培養出的人才,不能像個圖書館一樣,給人感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一張開嘴巴,就不斷冒出各種各樣的知識,而是要有智慧,能過濾吸收,像胃腸一樣,只吸收那些對自己生命真正有用的東西,每天把多余的通通都排泄掉,絲毫不要留在體內,造成生命的負擔。
基于對社會人生問題的關懷
任何一種學問都有他自身關心的對象、解決的問題。研究佛教,首先應該知道佛教關心什麼。很遺憾,長期以來,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太多的誤區,諸如神秘化、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學術化等,使得佛教的發展,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民國年間,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雖然帶有針對性,卻不是他老人家開創的,因爲佛法本來就是屬于人生的。佛教以人爲本,佛陀基于對人生的困惑,發心出家、修道,由人而成佛。說法四十九年,也基本上著眼解決現實人生的煩惱和痛苦。因此佛教本來就是屬于人生的。以佛法的智慧,去解決社會人生的問題,關心現實人生,這才是佛教的本位。
今天的世界,可能比以往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問題都要多得多。如何以佛法的智慧,解決現實社會人生的問題,正是當今佛教徒應該思考的,也是佛教在新世紀應該發揮的作用。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諸如人類對宇宙人生的困惑、人類心理健康、社會人際關系、環保、毒品泛濫、道德重建、世界和平等問題,根據以往的思考,我覺得佛教都有極好的解決方式。
佛教從創立以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爲解決各個時期的社會問題,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今天港臺地區的佛教,在對現實社會人生的關懷上,已經以其獨特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如舉辦各種講座,傳播佛法,啓迪智慧,淨化人生;創立慈善基金會,救濟貧困。針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正確的認識和切實…
《我理想中的僧教育(濟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