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以五臺山普壽寺“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爲例
釋如瑞
《中國民族報》
當代社會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現實,與佛陀所建立的教法之間,形成了更爲明顯的契合,爲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爲佛教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及主客觀環境的挑戰,教內外智者紛紛做出敏銳而積極的響應,積極探討佛教的使命及未來的發展走向,尤其是對僧伽教育的模式體系、目標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多富有創意的方案。筆者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啓發,借此拙文,抛磚引玉。
學修一體:僧伽教育的選擇模式
在我國佛教界,無論是高僧大德還是專家學者,大都認同我國佛教協會趙樸初原會長在1992年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即“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僧伽教育基本理念。基于對此理念的贊同及遵循,立足于當前尼僧教育的實情,筆者竊思:若欲切實貫徹“學修一體化”,需要重審現行僧伽教育模式的利弊。針對新一代僧衆的特點,結合時代對僧教育的要求,慎重選擇教育模式。
20年來,筆者不斷地深入體悟佛陀出世慈悲利生的旨趣,認真領會祖師們對僧伽教育的真知灼見,思考專家學者對僧伽教育的精辟評點,試探性地規劃了五臺山普壽寺尼僧教育的總體框架:即“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此中的“3”是指3個機構:五臺山普壽寺——修行道場、榆次大乘寺——教育場所、菩提愛心協會——慈善機構。而“1”則是指菩提愛心協會承辦的旨在濟助孤寡老人弱勢群體的一項慈善事業——清泰贍養園。
爲了實現學修一體化,普壽寺僧尼努力將普壽寺建成學院式的叢林;使大乘寺形成叢林式的學院;將菩提愛心協會發展成溝通道俗四衆佛弟子的廣闊平臺;將清泰贍養園建造成慈善事業的老人靜養場所。
以戒爲師:僧伽教育的基石
佛陀臨涅槃時,教誨弟子應牢記“以戒爲師”之聖訓:“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關于戒律在佛法修持中的關鍵定位,在大小乘叁藏教典及祖師教誡中隨處可見。
認真研究律藏亦不難發現,圍繞個人解脫、利濟世人、正法久住爲核心的僧團管理教育體系,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的,這些戒律可歸納爲自行、衆行兩方面。
從自行來說,佛爲僧尼製定的別解脫戒、保護行人,如同在生死險路上警告禁止通行的紅燈,依准而行,可令個人遠離緣非,成就清淨的戒德,最終獲得解脫,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道果。就衆行而言,維護僧團和合的一系列羯磨法,就猶如菩提路上的准許通行的綠燈,遵循無違,可實現六和敬,使僧團成爲世間的一盞明燈,令正法久住,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
自行與衆行,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個人的自行清淨是成就衆行的保證;只有衆行如法,才能爲成就自行提供安定的修學環境。因此,以戒爲根基的自行、衆行,是僧團和合的關鍵,而僧團是否和合關系到正法的興衰。故《四分律》的律序雲:“以衆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這就是原始的僧伽教育體系。正是這樣的僧伽教育製度,成就了一批批大成就者。追憶古德的修行曆程,可知原始的僧團教育製度是令佛弟子趨向解脫的成功之路。探究當今僧伽教育體製的過程中,在對待傳統與開拓的關系上,當慎之,再慎之!
《善見律》(卷一)中說:“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因此,無論構建怎樣的教育體系,不管對僧伽教育機製作何種改革,僧教育的基石應當是戒律教育。而此戒律教育的重點不在于理論上的研究,而在于實際中的行持。正如濟群法師《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製度》中所講:“戒律教育雖以相應的律學知識爲基礎,但主要是通過如法的實踐來完成。由律儀生活養成高尚僧格,由律儀生活爲人天樹立德行典範。”這一點,在當今形勢下尤其需要強調。
論證當今時代強化戒律教育的特殊意義,這裏以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在2007年底的一次會議講話中發表的觀點作爲論據。講話的題目是:《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其中闡述了6條理由,這裏摘錄兩條,窺見一斑:
“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應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佛教認爲,戒爲正法久住之根本,戒爲佛法慧命之所依。“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佛教若無戒律維系,則佛法失墜,僧團失和。而戒定慧叁學中,戒學居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趣入解脫”。“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自淨其意”的真谛,首先是從“戒”開始的。”
“基于曆史的經驗教訓,應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佛教曆經輝煌,也數遭“法難”,幾度衰敗。曾幾何時,叢林毀于一旦,佛子顛沛流離,經像橫遭毀掠,四衆無所歸依。鑒往知來,社會爲何從興佛而滅佛,寺院爲何從興盛而荒廢?固然有其外部因素,但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道風不正,戒律廢弛,其內部根源正出于佛教自身的腐化與紛爭。前車之鑒,不可不鑒;曆史遺訓,不可不察!”
此等警策,雖然佛教內典著述中了了分明,但出自國家官員之口,實應令道衆汗顔愧疚。作爲佛子,當摸頭自省;作爲僧伽教育者,當斟酌籌謀。
僧伽教育實踐中的有關思考
必須承認,“3+1”僧伽教育工程(見相關鏈接)的實踐過程,既是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也是考驗佛弟子真誠發心及修行道力的過程。筆者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很多靈感,也引發出一些思考。
首先,僧伽教育,有教無類。筆者在認識僧伽素質普遍較低的同時,思考了先賢祖師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衆生平等,法無高下。針對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應設置多元化的教育體製。藥,對症則靈;法,對機即妙。佛法普被叁機,應隨機施教。
第二,企業參與,客觀需要。在僧伽教育中,寺院與企業的合作,應視爲是推動僧伽教育發展的動力。隨著企業在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日益顯著,在古典經濟模式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即“高效率地使用資源以生産社會需要的産品和服務,並以公平的市場價格銷售給消費者”)中,逐漸注入了“社會教育、公共健康、就業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此等責任並非完全來自國民社會的強加,更重要的是出自現代企業的自覺自願。
香港旭日集團長期以來護持寺院建設,支持包括普壽寺“3+1”僧伽教育工程在內的佛教教育,業績昭然。審視企業在教育中的貢獻,尤其是參與佛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成功經驗,足以證明:具有真知見灼的企業領袖不遺余力地積極參與各類教育事業,即是在履行對社會的崇高責任。
僧伽教育、僧才培養、僧格提升關乎佛教未來發展的命運,關乎佛教自身形象的塑造,關乎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爲此,佛教理論界提出佛教應實現“5化”:即將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實踐化;將學、修、行一體化;將僧伽教育體製化;將山林佛教與城市佛教功能化;將傳統佛教現代化。普壽寺“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理念與實踐與此“5化”精神不謀而合。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立足于現在,僧伽教育只有保持本有的特質,結合時代特色,才能真正發揮佛教在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中的積極作用,才能續佛慧命,應對各種危機與挑戰,葆有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普壽寺學修慈善一體化的僧伽教育模式
普壽寺——修行道場——學院式叢林普壽寺坐落于五臺山臺懷鎮北部,1991年開始複建。複建初始,便著手于僧伽教育。經過近20年的實踐,逐步確定了此道場的修學綱領、教育目標及教育內容等。
修學綱領:華嚴爲宗,戒律爲行,淨土爲歸。即叁宗齊下,解行相資,導歸極樂。
培養目標:純以出世法對學尼進行信、解、行、證的教育,培養具足道衆威儀幢相、講求真學實修的專修人才。
教育內容及形式:根據律製,分設居士、沙彌尼、式叉尼、比丘尼4類課程。對發心出家的居士的教育,重點是考察其發心,鍛煉其身心;對沙彌尼的教育,核心是堅固道心、培養道衆威儀,適應僧團生活;對式叉尼的教育,關鍵則在于爲受具戒作各方面的准備:包括檢驗身心、學修六法及比丘尼行法、得戒教育等等;對比丘尼,依律製,6年專精戒律,爲修學定慧、弘法利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僧團生活:要求其恪守佛製僧團管理製度。此外,結合當今時代特色及本寺屬十方叢林道場的特點,如法訂立僧製——《大衆共住公約》,以保證阖寺大衆和合共住,如法修學。
大乘寺——教育場所——叢林式學院
大乘寺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2005年,榆次區政府將大乘寺交由普壽寺恢複建設、管理使用,隨後,普壽寺將其與太原師範學院聯合舉辦的尼僧大學教育部遷至這裏,繼續健全叢林學院化的體製。
學修方向:發心讀完大覺書,立願行盡佛子事。學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證,度己度人。
培養目標:在完成6年學戒的前提下,提高尼僧綜合素質。通過入世、出世法相結合的教育,培養合格的弘化人才。
教育形式:參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設置與佛法教育相適應的科系。教內外法師、教授集中授課,寺院配置監學輔導討論等。
教育內容:包括佛法教育和世法教育兩部分。佛法方面,結合上述修行道場的學修內容,設置律學系、淨土系、佛教理論系;世法方面,爲輔助佛法教育,設立漢語學系、教育學系、曆史學系等。學製3年。
僧團生活:除按照大學部規章進行學習、考試之外,學僧的日常行持、生活規範與普壽寺完全相同。
菩提愛心協會——慈善機構——道俗四衆佛子的溝通平臺
菩提愛心協會是由出家衆發起,在熱心慈善事業的在家衆推動下,于2005年在榆次區民政局登記注冊的社團。
協會性質:集佛教、文化、社會慈善事業爲一體,由出家僧衆指導、社會人士參與並護持的非營利性公益社會團體。
協會宗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本著“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愛國愛教、慈悲利人,體現、發揮佛教特有的安定人心、造福社會的功用。
協會主要任務:對出家、在家二衆進行次第的佛法教育;建設以贍養孤寡老人爲主的“清泰贍養園”;加強與各公益機構及宗教團體之間的聯系,就佛法教育及佛教慈善事業進行交流與合作。
清泰贍養園——慈善事業——老人靜養場所
清泰贍養園是菩提愛心協會承辦的第一宗佛教慈善事業。
辦園宗旨:報四重之恩,濟弱勢之苦,替兒女盡孝,爲政府分憂。辦園目標:使園區住衆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極樂淨土”之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爲”、“病有所醫”、“終有所安”。
文化理念:體現佛陀的慈悲本懷,貫穿和諧思想,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濟弱的傳統美德。
根據“3+1”僧伽教育工程的總體規劃,清泰園被定位爲慈善事業,而此事業不僅是佛弟子報四重恩的具體實踐,更是考核佛弟子修行功夫的試驗田。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以五臺山普壽寺“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爲例(釋如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