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佛教教育先驅——慈航法師
本性
《法音》
慈航法師的身世
慈航法師,福建建甯人,一八九五年農曆八月初七生。俗姓艾,名繼榮,別名彥才。父炳元,清國子監生,私塾執教爲業。母謝氏,系出名門。據蘇邨圃《慈師的叁不朽》一文:慈航法師,6歲開蒙讀書,11歲時慈母謝氏往生,13歲時弟弟夭折,同年辍學。據慈航法師曾對道安法師說:由于家境狀況不佳,他6—13歲,雖在私塾讀書,也是讀一日間一日的。只讀過《叁字經》、《六言雜志》,一部《論語》也還沒有終卷。14歲時,學做裁縫。17歲時,嚴父辭世。據道安法師說:“17歲那年,他的表哥給他40塊銀圓要他娶妻,他拿著這40塊銀圓卻上了泰甯峨嵋峰慶雲寺,禮住持自忠和尚剃度出家去了。”自忠和尚爲取法名:慈航。
行腳參學 緣結太虛大師
次年秋,在自忠和尚帶領下,慈航法師赴江西九江能仁寺受叁壇大戒。此後,遍訪名山大寺,廣參高僧大德。駐錫過的大陸主要名山大寺有:安徽九華山,常州崇法寺、天甯寺,蘇州戒幢律寺,天臺山觀宗寺,南京香林寺,揚州高旻寺,南京普照寺、毗盧寺、正覺寺,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安慶迎江寺等。其中,住南京正覺寺乃首次閉關,共期3年;在廈門時于南普陀寺創辦的閩南佛學院求學,時任院長爲太虛大師,教務主任爲大醒法師;于南京毗盧寺爲設址于此的中國佛教會之庶務;于安慶任迎江寺住持。從泰甯到安慶,自小沙彌到住持,其間整整17年。此時的慈航法師,已經35歲了。
這17年來,令慈航法師難過的:一是父母早逝與弟弟早亡。二是自覺文化底子太薄,爲此,他先後閉關自學,到閩南佛學院求學,參加法舫法師在武昌開辦的佛學函授班。據說,在閩院時,因爲文字不通,還被大醒法師嚴厲批評。據彭楚珩編著的《慈航法師》中說:慈航法師很理解與感激大醒法師的批評,認爲“教不嚴,師之惰”,作爲教務主任,批評成績差的學生,是應該的,是義務也是責任,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據該書說,太虛大師知道這件事後,也肯定了慈航法師的這種接受批評的態度。太虛大師說:“忠言逆耳利于行”,“禹聞善言則拜”,“子路聞過則喜”,認爲慈航法師天性聰慧、率真,善于接受別人意見,勇于奮進,又形象莊嚴,只要繼續精進,必前途無量。實際上,太虛大師器重慈航法師,也是始自閩院。慈航法師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大醒法師的肯定。太虛大師當時就曾對慈航法師提起說:“最近大醒告訴我說,你的作文課,近來已經是大有進步了。”據慈航法師自己說,當初他看從函授班得來的《唯識論講義》,不知所雲。但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生的勤參好學,慈航法師不僅文字功夫與佛學造詣深厚,而且學貫古今中外,遺世130多萬字的著作。而在這17年間,令慈航法師欣慰的:一是認識並受教于太虛大師,爲之器重、信任。慈航法師也因此一生追隨大師的腳步,後來,還成爲大師倡導與宣揚人生佛教理念在最關鍵時期最得力的推動者,並將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實踐方法具體化,提出“教育、文化、慈善爲佛教叁大救命圈”的辦教理念。矢志爲之,終生不渝,被稱爲太虛大師的四大法將之一。這四大法將爲法舫法師、慈航法師、法尊法師、印順法師。超塵法師就說:“太虛大師生前講學數十年,弟子滿天下,而服膺大師遺教“以師志爲己志”的忠實信徒,慈老是大家公認也是自負的一位。他一生中爲法爲人的熱情,以及他至性感人的美德,完全是承受了太虛大師的衣缽。”二是住持安慶迎江寺期間,牛刀小試,雖然自身文化條件尚差,但重視文化,熱心教育,不忘慈善。于寺中創辦了佛學研究部,研究佛教文化;創辦僧伽訓練班,培養青年僧伽;創辦義務夜校、國民學校,幫助社會人士提升素質。這既是推動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具體實踐,也是他後來提出的叁大辦教理念之雛形。
弘法緬甸 卓有建樹
住持安慶迎江寺之後,于36歲時,慈航法師應請赴香港彌陀精舍弘法。接著轉往緬甸,主要駐錫仰光。緬甸爲南傳上座部佛教興盛之國,但漢傳大乘佛教薄弱,或者說,幾近于無。慈航法師到後,于仰光龍華寺,克服困難,隨緣樂住,一面閱藏,一面弘法,得到廣大華僑的信賴與支持。抵緬叁年後,創辦仰光中國佛教學會。此後,佛學義務學校、佛教青年會、佛教婦女促進會、世界觀音卐緣會、《覺世童刊》社、《慈航月刊》社等組織相繼成立。這些佛教組織,在慈航法師的領導下,廣泛組織當地華人信徒從事講經弘法,慈善公益。他還創設佛經流通處,流通中國出版的佛教書刊。發起建造用于安奉慈禧太後贈送的由明寬法師帶到緬甸的《大藏經》的藏經閣。他于41歲時,離仰光轉香港。在緬甸,整整駐錫5年,期間,不懈地致力弘揚漢傳大乘佛教,功效不菲。作爲他自己,培養起了世界性的眼光,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他那著名的叁大辦教理念也逐漸趨向成熟。在精嚴持戒、輕財好施方面,保持著南傳佛教的傳統。在著南傳佛教偏袒右肩僧裝、過午不食等方面,深受南傳佛教之影響。在緬甸期間,慈航法師廣結善緣。有一位住龍華寺的中國僧人法號妙善,每天前往禮拜大金塔,他引爲莫逆之交。妙善法師圓寂後若幹年,成就全身舍利——肉身菩薩,轟動緬甸。慈航法師爲此驚喜異常,已離開緬甸的他,趕赴仰光,想方設法,把妙善法師肉身請回中國,奉安于鎮江金山寺,時人稱“金山活佛”。對後來也成就全身舍利的慈航法師來說,他辦的這件事,後人看來,真是意味深長啊。
回國弘法 抗日救國
重返香港的慈航法師,依舊以弘法爲家務。其後,又從廣州一路弘法到上海,經由長江流域,延伸到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桐城、九江、廬山、武昌、漢口等地。這時,他已經43歲了。此後兩年,他又于中國大陸與香港兩地奔波弘法,並幫忙資助演培法師等8名僧青年從大陸輾轉赴香港,以避因“八·一叁”淞滬抗戰爆發後兵荒馬亂的險惡時局。在港時,于彌陀精舍暫住,受到優昙長老的良好招待。慈航法師這幾年的弘法,比較系統地開始弘揚他的叁大辦教理念,首本專著《菩提心影》就是這時期弘法內容集合的擴充本。
及他46歲時,國家、民族處于危亡狀態,他作爲太虛大師爲團長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成員,遠赴緬甸、印度、斯裏蘭卡、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與各國佛教界加強雙邊友好交往。同時,積極弘揚中國漢傳佛教的慈悲、和平精神,反對與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的侵略殺戮暴行和散播中國政府滅絕佛教的謠言陰謀。還協助太虛大師相續于所訪問國所在地隆重成立中緬、中印、中錫等文化協會。此行曆時數月,于國于教,功不可沒,也深化了慈航法師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加強了他對國家、民族、佛教間關系的理解,深度激發了慈航法師的愛國家愛民族愛佛教之熱情。
弘法馬來西亞、新加坡
訪問團圓滿完成訪問後,太虛大師等先行返國。經大師首肯,慈航法師留住馬來西亞巡環弘法,這一住就是叁年。期間,創辦槟城菩提學校、怡保佛教義學、槟城佛學會、怡保佛學會、雪州佛學會、馬六甲佛學會、吉隆坡佛學會等。及49歲時,從馬來西亞移駕新加坡。于50歲時,閉關于新加坡靈峰寺,此爲第二次閉關,共3年。53歲時,于靈峰寺廣開法席,直至54歲時應邀赴臺。在新加坡期間,慈航法師創辦了星州菩提學校、星州佛學會、《人間佛教》月刊、《中國佛學》月刊,籌組世界佛教青年會。並設法師寮,接引中國法師前往進修。他在新馬整整駐錫7年,爲新馬佛教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爲當地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的發展,創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新加坡期間,太虛大師于上海圓寂,他痛失師長,泣寫《應如何紀念大師》以紀念,並寫下“以佛心爲己心,以師志爲己志”,用以表明自己將繼承大師遺志之決心。在馬來西亞期間,他應時已住持槟城極樂寺的圓瑛大師之邀請,擔任該寺舉辦傳戒法會的叁師之一,並毅然嗣法圓瑛大師,被大師授記爲曹洞宗第47代法脈傳人。
緣結圓瑛大師
關于慈航法師與圓瑛大師的法緣,他在《贈圓瑛老法師》詩中說:“當年太白曾陪座,後又相親七塔堂,叁複滬濱期報本,德風早被憶甘棠。”在他紀念圓瑛大師往生的《風雨聲中悼我師》一文中,他回憶說:“余二十歲,即聽老人講楞嚴于天童七塔,其威嚴之影,猶長浮于目前。”1928年,圓瑛大師與太虛大師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于南京。慈航法師專程赴會,親聆二老教誨。1936年,他到上海拜會圓瑛大師,大師安排慈航法師于圓明講堂開示。圓瑛大師還邀他一同觀看上海僧侶救護隊戰地訓練。1939年,圓瑛大師率弟子明旸法師等將遠行東南亞,爲弘法利生,也爲抗日救國。慈航法師聞訊,即赴上海,爲之送行。圓瑛大師了解到慈航法師也有往東南亞弘法的意願和計劃時,告知他說,在東南亞一帶也有不少同爲閩籍的僧人。他曾寫詩說:“親師雖早離師速,直至如今悔已遲。”以此表達他與圓瑛大師交往的感受。慈航法師很珍視圓瑛大師付給他的法脈,臨終前,特別遺囑,請同爲圓瑛法嗣的白聖長老代他傳付圓瑛大師法脈予自立、印海、嚴持、妙峰、常證、會性、真性七位法師,傳承圓瑛大師法脈。有佛教學者說,圓瑛大師是保守派或傳統派,太虛大師爲改革派或革新派,把兩老置于對立面上,這不是佛教全面的看法,是盲人摸象。其實,兩老所代表的是近現代中國佛教傳承與發展的一體兩面,互爲補充,互爲促進,皆是針對近現代佛教實際態勢正確的各隨其機的因應之道、必要之道,乃智慧閃現,乃天作之合。由于二老的密切配合,發揮己長,指明道路,才有世界漢傳佛教尤其是兩岸四地漢傳佛教今天的旺盛局面。而慈航法師,學從太虛…
《臺灣佛教教育先驅——慈航法師(本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