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啓示(張慧彥、郭彩琴)

  論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啓示

  張慧彥 郭彩琴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4 期

   古代印度的教育主要是婆羅門教育和佛教教育。與婆羅門教育的貴族性相比,佛教教育具有十分明顯的平民性,因而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一、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社會基礎

   佛教是根植于婆羅門教的宗教,它與印度河流域的土著達羅毗荼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離不開對古代印度社會的考察。

   公元前2000 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建立起了奴隸製城邦國家和文字,前2300–前1750 年間,當地土著居民造就了“哈巴拉”文化。約在公元前1400 年中亞遊牧部落雅利安人的遊牧文化逐漸轉化爲農耕文化,並與當地的土著文化融合,發展爲印度–雅利安文明。此後奴隸製不斷發展,從公元前1000 年到前600 年,逐漸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製度,即種姓製度。種姓製度把人分爲4個等級,按高低依次是:1)婆羅門,即僧侶;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農民;4)首陀羅,即奴隸和處于奴隸地位的窮人。前叁種爲再生人(即通過法禮可以得到第二次生命),首陀羅爲非再生人。在古印度的這種種姓製度下,産生了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是由于人們對婆羅門教育的對抗和對佛教“普渡衆生”的教旨的向往而産生的。

   公元前6 世紀以前的印度教育是婆羅門教育。當時的教育事業掌握在婆羅門手中,能接受教育的只有婆羅門和刹帝利兩個種姓的人,教師也只有婆羅門人才能充當,其他兩個種姓的人都沒有這個權利。一個吠舍種姓的人,就由于學習《吠陀經》(雅利安人的聖書,爲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和咒語的彙編,是統治階級崇奉的經典)而被割掉舌頭。婆羅門教育是以維系種姓壓迫和培養宗教意識爲主要任務,以培養婆羅門爲教育的最高使命,因而具有強烈的貴族性。當時學校並非爲一般平民開設。

   佛教是植基于婆羅門教的宗教。公元前4 世紀的孔雀王朝,強大的奴隸主專製政權控製了廣大國土,作威作福,因此階級對立日益尖銳。不但首陀羅和奴隸饑寒交迫,難以生存,原屬再生種姓的吠舍也淪于受剝削受壓迫的行列。越來越多的人不滿婆羅門的特權地位,感到生存就是煩惱痛苦,于是開始了反種姓製度的運動。佛教應運而生,佛教教育也隨之發展起來。

   佛教不同于婆羅門教的地方主要是帶有民主色彩,稍微沖淡了種姓區別。佛教以“慈悲爲懷,普渡衆生”爲號召,爲抑製婆羅門種姓的無限特權而力言衆生平等。佛教強調人的品行,而不強調人的出身,因此佛教教育不存在人的種姓的區別。佛教的這些主張,符合廣大人民群衆的殷切期望。

   二、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

   佛教教育的平民性主要從與婆羅門教的比較中體現出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對象的普及性

   一些婆羅門教師只教授婆羅門種姓的學生,即使允許其他種姓的學生入學,他們仍被認爲沒有婆羅門種姓高貴。佛教教育的對象則包括一切衆生,認爲芸芸衆生在靈魂上是平等的,都有可能去求得解脫,對于被摒棄于精神慰藉之外的人們給予了取得精神慰藉的權利,不再把這種權利僅僅局限于婆羅門和其他再生種姓的人。認爲招收學生,不應該建立在家庭背景或種姓的基礎上,而應視學生的個人能力而定。因而佛教教育的對象來自所有種姓。另外,婆羅門教育排斥婦女就學,因而女性得享文化教育者鳳毛麟角。佛教卻爲婦女廣設尼庵,講授教義和供其修行。這樣佛教教育就擴大了教育對象,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辦學規模的廣泛性

   婆羅門教育的實施場所是在一個教師的家庭或其附近建立起來的,是個別的、規模很小的教育機構。大多數佛教教育機構則包括上千名學生和許多老師,佛教的寺院是具有現代大學模式的聯合教育機構。婆羅門文化建立在個別學生製度和一定的師生觀念基礎上,而佛教教育則是建立在有許多這樣的個別學校所組成的大的寺廟的基礎上,由衆多的教師和學生組成,並且鼓勵學生從事廣泛的、集體的學術活動。

   (叁)教學用語的大衆性

   婆羅門教育以梵語爲教學用語,梵語是當時上層階級的語言,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習得的。佛教教育用巴利語和其他大衆語言作爲教學用語。巴利語原爲古印度的一種語言,現爲佛教的宗教語言。因此,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爲佛教教育具有明顯的大衆性和民主性。

   (四)教育目的的普渡衆生性

   婆羅門教育旨在維系種族壓迫和培養宗教意識,而佛教的教育目的是用佛教思想影響社會和年輕一代,它號召人們消除欲念來解除饑苦、避免輪回浩劫,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旨在普渡衆生。佛教廣泛培養僧侶,寺院學校也逐漸接納世俗學生。

   叁、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啓示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佛教徒處于人類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一定意義上,佛教是對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重大變革和系統總結,它成爲當時印度文化的代表,幾乎涵蓋了當時整個印度的社會生活,對于以後的文化教育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教育對象的普及性對現代普及教育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古印度佛教教育的對象來自于所有種姓,也就是說它不講求出身門第,一切從事禁欲生活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我們今天也提倡“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論富貴貧賤都可接受教育,而且國家還普及義務教育,並大力資助一些因貧困等原因不能接受教育的學生。如果說古印度佛教教育對象的普及性強調每個人都有追求“不生不滅”的自由,那麼現代教育的普及性則更強調每個人都有獲得全面發展的自由。雖然兩者要達到的教育最高境界不同,但是在強調接受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這個角度看,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對于促進現代教育普及性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次,教學語言的通俗性可對當代教師有所啓發。古印度佛教教育主要以大衆語言爲教學用語,盡管高等教育也使用梵語,但普通學科都是用通俗的巴利語進行教學。我們現代的課堂教學語言,要求運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話,這也是由于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所決定的。

   其叁,佛教教育教學方式的親和性,對于現代教育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具有啓發意義。佛教教育嚴禁對學生進行肉體懲罰,教師和學生在遵守嚴格的清規戒律的基礎上,都同樣過著自律的生活。師生關系非常密切,教師視學生如兒子,學生視教師如父親,表現爲一種親人般的師生關系。我們今天的教育禁止體罰學生,提出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教育學生,從而培養一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弊端

   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對現代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它所具有的一些弊端也值得我們警惕。

   一是教育科目過于單一。佛教教育主要是宗教教育,因而對職業、工業和技術教育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在佛教教育中,冥思宗教知識是學生生活的全部,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它蔑視家庭生活,要求佛教教徒不結婚,完全投身于佛教事業和教團活動,這也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是教育目的過于消極。佛教爲著解脫現世生、老、病、死的痛苦,讓人追求“涅槃”,棄絕世間享樂,即滅絕塵世之苦和拔除輪回之劫而永歸于“圓寂”,即死爲無尚幸福,遂叫人忍受奴役而逃避世俗。從這個角度看,它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今天的教育是要使廣大人民通過接受教育更好地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

   叁是教育內容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古印度佛教教育雖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但它操于宗教之手,成爲神學的附庸,具有濃厚的神學色彩。因此,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統治階級假借神的旨意來愚弄廣大人民的一種政治手段。我們今天提倡教育“平民性”,主要是針對現實生活當中有一些社會階層或群體的人們不能接受比較好的教育,教育鴻溝越來越大的現象。今天提倡教育“平民性”,可以從觀念上傳播“人人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的思想,從實際上糾正貴族教育、豪華辦學的弊端,其目的是使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從而使個人得到自由全面發展,使社會得到全面進步。

   總之, 對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既不能由于它是宗教教育而忽視它的積極意義,也不能因爲它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而不加批判地無限誇大它的價值。應該在批判的基礎上挖掘它的積極性,並采用適當的方式加以借鑒。

   參考文獻:

   [1] 滕大春.外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

   [2] 王長純.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