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發

  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發

  蘇發祥,普華才讓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自公元前6 世紀在印度形成迄今,佛教一直非常重視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很多佛教經典中,都把老師稱之爲“智慧之友”(wisdom teacher) 。大乘佛教認爲,一個人如不依靠智慧之友, 就不可能成佛。而藏傳佛教更加強調導師的重要作用,認爲上師與佛佗沒有差別。曆史上,許多中外高僧大德大都曾對師生關系做過專門的論述,其中最爲著名的要數印度佛教大師馬鳴所著《上師五十頌》(Bla - ma - lnga -bcu - ba)和近代康區大學者降貢衮珠(1813 - 1899 年) 所著的《論師生關系,如何跟隨上師,如何教授和聆聽佛法》(slob - dpon dang slob - ma”i mt shan - nyid dang bsten - t shul“chad - nyan bcas bshad - pa”i skabs) 。深入研究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助于我們探明千余年來佛教文化之所以在雪域高原源遠流長久經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且還可爲當今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提供借鑒。本文通過分析降貢衮珠上述著作的主要內容,擬探討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發。

   一、智慧上師的類型和品質

   根據佛教的基本理念,人生有八種苦難,若要從這些苦難中解脫,進而達到涅槃成佛的境界,就必須學習佛法。而要學習佛法,僅僅閱讀經卷還遠遠不夠,必需找一個合格的向導,即精神導師或上師。馬鳴大師曾說:

  “居住十方每塊土地上的所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之佛,都對密宗上師尊敬有加,皆因他們從上師處得到了通往證悟之路的最高加持。”

   叁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1543 - 1588 年) 也曾經說到:

   “從無劫之時起,我等就一直徘徊在六道輪回之中,皆因我等未能遇到精神導師。或者即使遇到了也未能與其建立行之有效的關系。我們應充分利用此生提供的機會,下定決心,在一位上師指導下進行精神修持。”

   既然上師對人的一生乃至來生如此至關重要,那麼,如何才能找到合格之上師呢

   降貢衮珠闡述了四種傳統合格智慧導師及他們應擁有的品格和特點:

   1. 普通人.

   2. 菩薩( bodhisattva) .

   3. 佛的化身(the nirmanakaya of the Buddha)

   4. 佛的報身(the sambhogakaya)

   降貢衮珠認爲,由于業力的原因,大部分衆生選擇的是普通人類型的智慧導師。至于後叁位上師,很多人畢其一生,甚至連他們的面都見不到。作爲普通人的上師,須精通大乘佛教教義,並持有菩薩戒。

   菩薩戒則體現于叁個不同的層次:

   1. 象國王一樣的菩薩:即首先掌握權力,然後帶領其臣民得到福祗。

   2. 象船夫一樣的菩薩:與衆生同時得到解脫,與乘客同時抵達彼岸。

   3. 象牧羊人一樣的菩薩:先普渡所有的衆生,然後再自己覺悟。就象牧羊人首先把羊群安全帶領回家,給它們食物和庇護, 然後再考慮自己的需要。

   根據所受戒律,精神上師還可以更詳細地分爲叁大類: 解脫規範師( so - sor - thar - pa”slob -dpon) 、菩薩規範師(byang - chub - kyi slob - dpon) 和密宗規範師(sngags - kyi slob - dpon) ,每一類上師都應具有各自不同的品質。每類導師在寺院裏具有各自的功能,但都應具有以下叁種品質:

   1. 堅忍不拔(brtan - pa) ,恪守近圓戒(bsnyen - par rdzogs) 至少十年以上。

   2. 精通所有戒律(“dul - ba) 。

   3. 做利益所有衆生之事(phan -“dogs - pa) ,主要是通過傳授佛法和爲人提供物質之需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上師僅適合于出家人,而不包括男女在家俗人。

   二、如何選擇和跟隨智慧上師

   在決定是否選擇某位喇嘛作爲自己的上師時, 學生因首先按照有關佛經中的規定, 看看導師是否過著有道德的生活, 是否恪守戒律;是否精通大乘佛教之經典,並通過禅定取得個人修行之成就;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他是否關心衆生之幸福和福利。如果他關心自己的既得利益甚于關心他人的利益,他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導師。學生要全面檢查和考慮所選老師之品質,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或誤導。對此,降貢衮珠說:

   “無論上師的社會地位多高,名聲多大,聲譽多隆,具有洞察力的學生都應謹慎考察所要選擇的智慧之師。”

   與不合格老師學習的結果會妨礙或破壞精神之追求。有些學生第一次選錯導師後,從此會遠離所有的老師,甚至對佛法都敬而遠之。爲避免災難性的後果,我們應遠離那些不合格之老師。

   即使已經選擇了一名喇嘛做老師,但隨後發現其不符合,也要立即遠離之,這樣做不會受到人們的批評或非議。但要找到符合所有條件之老師也非常困難。所以,學生要選擇老師時要特別謹慎。但人的一生又非常短暫,應選擇那些缺點較少或微不足道, 但品格非常優秀的喇嘛作自己的導師。

   此外,很多品質的東西是內在所有,而我們的判斷大部分基于對外表的觀察,因此很難看清內在的品格。商人對我們也許比朋友還親熱友好,但他的動機是爲了從我們這兒賺錢。表面上善良友好的人亦不見得就慈悲和無私。因爲我們很難看清其內在的動機,所以,不能只看他的名聲和有多少學生。

   降貢衮珠認爲,師生關系應分兩步建立和發展。首先,師生雙方應仔細地彼此審查。然後,再建立正式的師生關系。如此,學生可以獲得覺悟,老師也可完成引導衆生覺悟之使命。因此,建立純潔、不受任何消極因素影響且持續不斷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

   對師生關系進行審查也非常重要。因爲如果師生關系始于不合格的老師或不合格的學生,那麼,師生雙方以後都會遇到大麻煩。如果上師將密宗傳授于不能恪守戒律的學生,那麼, 老師就會轉生惡趣,大大延長了其取得果位的時間。如果學生遇到不合格的老師,那麼,他會誤入歧途,不能成佛,會浪費其寶貴的一生。

   經過仔細審核後, 學生可以放棄建立師生關系,這基于兩條基本理由:老師不合格,或者即使合格,其風格和個性不符合學生。學生一旦認爲自己所要選擇的老師既合格,也適合自己,那麼, 就應完全依靠老師,以老師爲自己獲得覺悟的必要條件。但依靠老師的態度要恰如其分。如果是爲了個人的所得,或爲了得到別人的尊敬,或爲了擴大自己的名聲而依靠上師, 就是懷有非常錯誤的動機。

   確立了合適的態度後,就要以實際行動跟從上師。降貢衮珠認爲有叁種追隨喇嘛的主要方式:給老師自己所有的物質資料和尊嚴;尊敬老師;實踐老師之教義。他解釋道,學生應該將自己所有的一切物質資料都奉獻給老師。曆史上,一些著名的高僧如納若巴、瑪爾巴(1012 - 1097 年) 、米拉日巴(1040 -1123 年) 等,除了自己的所有物質和身、語、意外,甚至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奉獻給了上師。

   老師進屋時,學生要站立起來,等老師落座後,行叁跪之禮。進到老師所在的房間後,也要行叁跪之禮。學生不能用老師的餐具,穿老師的衣服,坐在老師的座位,不能當老師的面躺著,打哈欠時應用手遮嘴,不能腳指頭沖老師而坐。

   降貢衮珠強調要拒絕那些既不合格,又沒有真才實學, 而假裝成喇嘛的人爲師的重要性,他認爲應盡量避免不合格的老師,以免走錯誤的道路。佛經中把此類人稱之爲“沒有精神氣質的老師”(mi - dge- ba”i - bshes - gnyen) ,或者“有害的精神老師”(sdig - pa”i - bshes - gnyen) ,而降貢衮珠將此類人定義爲:

   “所有那些執著于今生之現象,熱衷于從事毫無德性活動的喇嘛、教師、法弟和法妹。”

   學生還可以根據以下表現認識假老師:脾氣糟糕,自誇自大,鄙視他人,對真才實學者嫉妒诋毀,這些都是無德性之活動。在所有德性之障礙中,邪惡老師爲最。所以,一個人不應與其發生任何關系,不要與其講話,甚至不要被他的影子所觸及,因爲與此類不合格的老師接觸,不但會妨礙學生得到覺悟之過程,而且會培養和增加學生的不良品質。

   即使跟隨了智慧之師,也會遇到各種障礙,佛教稱之爲“魔”(bdud) 。降貢衮珠強調這裏的魔不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魔(demon) 或者鬼(ghost) ,而是指學習、修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包括認識和心理方面的困難,降貢衮珠將魔分爲六外魔,叁內魔,八祕魔,但他沒有具體解釋每一種分類。

   降貢衮珠還認爲,如果跟隨水平比你還低的老師,你的水平會變得更低;如果跟隨那些水平與你一樣的老師,你的水平會原地不動;而跟隨水平比你高的老師,則你的水平會提高得更快。所以,一個人應該拜那些水平比自己高的人爲師。而老師和學生,就象珍珠,應不時彼此檢驗相互間之關系。

   叁、學生的類型和品質

   根據所受戒律之不同,降貢衮珠將合格的學生…

《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