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不邪淫”戒與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黃小平)

  佛教的“不邪淫”戒與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

  黃小平

  《科技信息》

  

   在人類的曆史上,曆來重視性道德教育和性自律。對性道德的遵從與否,是衡量社會穩定還是頹敗的重要標志。當年的古羅馬從盛到衰,最終滅亡,就是人們普遍蔑視性道德,造成性混亂。今天我國社會乃至世界秩序亂,也是跟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識淡薄有關。加強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是時代的重要課題,它事關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治國安邦、長治久安的意義。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借鑒任何有利于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思想和途徑方法,進行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在這方面,佛教的“不邪淫”戒便是我們可以借鑒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佛教中的“不邪淫”戒內涵

   邪淫的定義是:以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去攀緣異性,並以性行爲作爲主要攀緣的手段;或者說,是以貪、嗔、癡叁毒之心去攀緣異性,並以性行爲作爲主要攀緣的手段。“邪淫”主要包括:自願的婚外性行爲(通常是指私通、通奸),未婚同居,婚外同居等。一夜情是邪淫;婚外戀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奸是邪淫;婚前同居偷嘗禁果試婚是邪淫(沒有登記領取結婚證得到法律承認保護即是未婚同居)。佛教的“不邪淫”戒,是佛教的戒律之一。不邪淫切斷了除合法夫妻外的一切性關系,它幫助我們止息對異性的貪著之心。

   佛教的“不邪淫”戒是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礎上的,人若犯邪淫,所受果報,《華嚴經·十地品》裏面講:“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而“遠離邪淫獲得四智善法。雲何爲四。所謂降伏諸根。離于散亂。得世間一切稱贊。複得無量營從。”佛教對于防範邪淫,使佛教徒免受由于犯邪淫而遭受果報,禅宗的初祖達摩祖師,做了一首皮囊歌說道:“尿屎渠,膿血聚,算來有什風流趣。”唐朝時候呂洞賓則說:“休誇少年趁風流,強走輪回販骨頭;不信試臨明鏡看,面皮底下是骷髅。”又說:“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催人骨髓枯。”戒淫法說:“它誘惑我殺身破家,折我的壽,損我的福報,實在是害我性命的事情啊!我應該把它當作殺人的利刃來看,當作虎狼來看,當作毒蛇來看,當作勾魂鬼使來看,當作是我前生的冤家來看;若是能夠作如上所說的來加以觀察,就像是用水來救火,那麼淫念就沒有不息滅的啊!”

   因此,如何受持不邪淫就是我們必須對待的問題,不要說我們只受持性行爲不邪淫就好了,當我們對別人說話時,每開口都講一些會使人想到邪念的話,這樣也是不對的。我們對別人,行爲必須要清淨,男女之間說話要有相當的禮貌。所以戒邪淫的真正意義是廣泛的,在律方面,要做到自己身心清淨,還要使人身心清淨,對別人彬彬有禮,恪守男女有別的禮貌。

   二、充分認識邪淫的危害性

   邪淫對廣大青少年危害性不可小看。對于非婚性行爲而言,當理解成爲姑息、寬容成爲放任時,社會風氣將立即隨之惡化,于是必然出現越來越多的婚前和婚外性行爲,社會上其他的不道德行爲也將因此層出不窮,更多的社會成員處于犯罪邊緣,犯罪率將不可避免地急劇上升。

   (一)邪淫對青少年自身的不利影響

   由于當代青少年“對非婚性行爲高度寬容,偷嘗禁果者已不罕見。東方傳統文化所推崇的貞操觀以及對非婚性行爲的貶斥,在當今青少年中已大爲弱化。”“性道德衰微。青少年觀念變化中的重情輕理,導致對傳統性道德倫理的非理性反叛。他們在摒棄性道德倫理中的封建糟粕的同時否定了一切,以致流入“性與道德法律無關”、“性與婚姻分離”的思想誤區,只欣賞性自由、性解放,卻淡漠了責任感和社會道德風尚。”性道德的淡漠和性觀念的改變,導致青少年“未婚先孕和非法墮胎增多。這是非婚性行爲帶來的一個必然後果,對于缺乏性知識不懂得采取避孕措施的青少年更爲突顯。”“性病蔓延,性罪錯上升。青少年性觀念的變化和性行爲的放任,導致和助長了性病蔓延和性犯罪人數增多。廣東省的調查顯示,近年來性病病例逐漸增多,患病率居高不下。性病患者中20~34 歲的青年占75%,而且其中的45.6%是未婚者。另據北京市一所少年管教所的統計,在1200 名受管教青少年中,屬于性犯罪者占57%。”(同上)“性交易崛起于市。性行爲的放任,在商品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很容易造成性商品化泛濫,其惡果是性交易的雙方均誘使青少年參與,有青少年賣淫,又有青少年召妓。”(同上)浙江省“大學生性病/ 艾滋病關聯知識、危險意識、性行爲及態度”研究課題揭示的大學生性現狀令人憂心。浙江大學生性現狀調查顯示,大學生首次性行爲平均年齡爲19.51 歲,平均13.1%的大學生已經發生過性行爲,在有過性經曆的學生中,27.4%的學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性伴侶。“種種迹象表明造成性病/ 艾滋病在大學生中間傳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大學生已經處于性病/ 艾滋病感染的危險之中。”課題組成員憂心表示,若不加以關注和積極幹預,大學生未婚先孕、流産、性病/ 艾滋病可能會成爲將來大學校園內的一個嚴重問題。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婚前性行爲,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不良的影響。未婚懷孕,對女性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婚前同居,長時間影響相互間的彼此信任和感情;缺乏法律和婚姻保障的性生活會受到當事人身邊周圍的人的非議,因爲它確實違背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性觀念和性道德,進而影響當事人的人格。

   (二)邪淫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在佛教看來,“淫欲”爲生死根本,更是修道的極大障礙。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邪淫的危害一是危害身體,《冥罰淫律———陸判官淫律補篇》說淫一次要減壽一月以上;二是使靈魂墮落。淫是靈魂最大的天敵,淫心一動,哪有清淨可言,人變成了禽獸,使人沒有應有的尊嚴。不邪淫戒能使人們認識到由不正當的性關系所造成的痛苦,從而培養責任心,並學習維護個體、夫妻、家庭和社會的安定與團結的方法,防止夫妻關系和各個家庭因不正當的性關系而破裂(濟群:《皈依修學手冊》p113)。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政治生活和時代的變化發展,社會對于越軌的性行爲不再有嚴厲的懲罰措施。新一代年輕人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大,對中國舊有的文化並不認同。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會長高德偉教授認爲,中國人性觀念的改變是由于西方強勢經濟帶來的強勢文化,“西方消極的性文化的進入是性觀念改變的原因。”性觀念的改變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自1985 年中國發現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來,目前中國艾滋病已進入快速增長期。估計目前中國有50 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實際可能不止這個數字。有資料表明,如果控製得好,到2010 年中國可能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製在150 萬以內;如果控製得不好,將會出現1000 萬感染者。”以美國60 年代盛行的“性解放”、“性自由”爲例,70%以上的成人患有性病;學校不顧家長的反對,向學生發放避孕工具,誤導十幾歲的青少年隨心所欲,自由性交,未婚媽媽日益增多,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現在歐美不少人士認識到性自由造成的災難,正在爲恢複傳統的性道德而努力。因此,“無論中西方,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任何“性”的放縱都只會導致人類物種的毀滅、社會的混亂。”薩日娜在《家庭美德》一書中指出婚前性行爲“最爲嚴重的社會後果是,可能出現私生子女,爲此付出最大代價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些年輕無助的未婚媽媽和她們無辜的孩子。在一些西方國家,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她們一般會遭受被抛棄的命運,又爲父母的家庭所拒絕,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和兒童的權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由于性與生育的天然聯系,意外的後果(不慎懷孕)總是由女性來承擔,在不負責任和沒有承諾的性關系中女性的權益得不到維護。”

   叁、青少年應自覺提高性道德自律

   性道德是社會道德滲透在兩性生活方面的行爲規範,調節人們生理機能與社會文明之間的矛盾,是人們性行爲的標准,也是衡量人類兩性關系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婚姻從表面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但本質上來講,卻是一種社會行爲。自古至今,社會如果單爲滿足男女之間的情愛和兩性關系的話,是不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只要有當事人的意願就可以了。人類就是從這種完全“自願”無序、毫無控製的性行爲中,嘗到了由此造成的社會混亂的苦果後,才認識到人類的性行爲是一種社會行爲,這種行爲將産生一系列的社會後果和責任,必須要由婚姻來約束,還要建立家庭,並用法律來保護它,用倫理來規範它。”

   (一)充分認識樹立性道德觀的重要性

   人,能夠同禽獸區別開,成爲真正的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道德。人們的各種行爲都有各自的道德准則,人們的性行爲必須遵守性道德,否則要受到法律製裁和道德譴責。就性道德而言,諸如中華民族、基督教民族、伊斯蘭教民族等曆史悠久的文明民族都以隆重的婚禮來體現婚姻的嚴肅性,都要求以對婚姻的忠誠來維護婚姻和家庭的穩定,因而也都否定婚前和婚外的性行爲。並且正是這些有著基本內涵相同的嚴格性道德的民族,才創造和發展了世界上最優異的文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繁衍了數量衆多的優秀子孫。而那些沒有形成嚴格性道德的民族,不是發展遲緩,就是已經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性道德的極端重要性也正在于此。婚前禁欲對于大多數青少年來說是做得到的。以前的青少…

《佛教的“不邪淫”戒與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黃小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