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不邪淫”戒与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黄小平)

  佛教的“不邪淫”戒与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

  黄小平

  《科技信息》

  

   在人类的历史上,历来重视性道德教育和性自律。对性道德的遵从与否,是衡量社会稳定还是颓败的重要标志。当年的古罗马从盛到衰,最终灭亡,就是人们普遍蔑视性道德,造成性混乱。今天我国社会乃至世界秩序乱,也是跟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识淡薄有关。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是时代的重要课题,它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借鉴任何有利于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思想和途径方法,进行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在这方面,佛教的“不邪淫”戒便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佛教中的“不邪淫”戒内涵

   邪淫的定义是:以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去攀缘异性,并以性行为作为主要攀缘的手段;或者说,是以贪、嗔、痴三毒之心去攀缘异性,并以性行为作为主要攀缘的手段。“邪淫”主要包括:自愿的婚外性行为(通常是指私通、通奸),未婚同居,婚外同居等。一夜情是邪淫;婚外恋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奸是邪淫;婚前同居偷尝禁果试婚是邪淫(没有登记领取结婚证得到法律承认保护即是未婚同居)。佛教的“不邪淫”戒,是佛教的戒律之一。不邪淫切断了除合法夫妻外的一切性关系,它帮助我们止息对异性的贪著之心。

   佛教的“不邪淫”戒是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础上的,人若犯邪淫,所受果报,《华严经·十地品》里面讲:“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而“远离邪淫获得四智善法。云何为四。所谓降伏诸根。离于散乱。得世间一切称赞。复得无量营从。”佛教对于防范邪淫,使佛教徒免受由于犯邪淫而遭受果报,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做了一首皮囊歌说道:“尿屎渠,脓血聚,算来有什风流趣。”唐朝时候吕洞宾则说:“休夸少年趁风流,强走轮回贩骨头;不信试临明镜看,面皮底下是骷髅。”又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人骨髓枯。”戒淫法说:“它诱惑我杀身破家,折我的寿,损我的福报,实在是害我性命的事情啊!我应该把它当作杀人的利刃来看,当作虎狼来看,当作毒蛇来看,当作勾魂鬼使来看,当作是我前生的冤家来看;若是能够作如上所说的来加以观察,就像是用水来救火,那么淫念就没有不息灭的啊!”

   因此,如何受持不邪淫就是我们必须对待的问题,不要说我们只受持性行为不邪淫就好了,当我们对别人说话时,每开口都讲一些会使人想到邪念的话,这样也是不对的。我们对别人,行为必须要清净,男女之间说话要有相当的礼貌。所以戒邪淫的真正意义是广泛的,在律方面,要做到自己身心清净,还要使人身心清净,对别人彬彬有礼,恪守男女有别的礼貌。

   二、充分认识邪淫的危害性

   邪淫对广大青少年危害性不可小看。对于非婚性行为而言,当理解成为姑息、宽容成为放任时,社会风气将立即随之恶化,于是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社会上其他的不道德行为也将因此层出不穷,更多的社会成员处于犯罪边缘,犯罪率将不可避免地急剧上升。

   (一)邪淫对青少年自身的不利影响

   由于当代青少年“对非婚性行为高度宽容,偷尝禁果者已不罕见。东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贞操观以及对非婚性行为的贬斥,在当今青少年中已大为弱化。”“性道德衰微。青少年观念变化中的重情轻理,导致对传统性道德伦理的非理性反叛。他们在摒弃性道德伦理中的封建糟粕的同时否定了一切,以致流入“性与道德法律无关”、“性与婚姻分离”的思想误区,只欣赏性自由、性解放,却淡漠了责任感和社会道德风尚。”性道德的淡漠和性观念的改变,导致青少年“未婚先孕和非法堕胎增多。这是非婚性行为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对于缺乏性知识不懂得采取避孕措施的青少年更为突显。”“性病蔓延,性罪错上升。青少年性观念的变化和性行为的放任,导致和助长了性病蔓延和性犯罪人数增多。广东省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性病病例逐渐增多,患病率居高不下。性病患者中20~34 岁的青年占75%,而且其中的45.6%是未婚者。另据北京市一所少年管教所的统计,在1200 名受管教青少年中,属于性犯罪者占57%。”(同上)“性交易崛起于市。性行为的放任,在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性商品化泛滥,其恶果是性交易的双方均诱使青少年参与,有青少年卖淫,又有青少年召妓。”(同上)浙江省“大学生性病/ 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研究课题揭示的大学生性现状令人忧心。浙江大学生性现状调查显示,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9.51 岁,平均13.1%的大学生已经发生过性行为,在有过性经历的学生中,27.4%的学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性伴侣。“种种迹象表明造成性病/ 艾滋病在大学生中间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大学生已经处于性病/ 艾滋病感染的危险之中。”课题组成员忧心表示,若不加以关注和积极干预,大学生未婚先孕、流产、性病/ 艾滋病可能会成为将来大学校园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婚前性行为,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未婚怀孕,对女性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婚前同居,长时间影响相互间的彼此信任和感情;缺乏法律和婚姻保障的性生活会受到当事人身边周围的人的非议,因为它确实违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性观念和性道德,进而影响当事人的人格。

   (二)邪淫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佛教看来,“淫欲”为生死根本,更是修道的极大障碍。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邪淫的危害一是危害身体,《冥罚淫律———陆判官淫律补篇》说淫一次要减寿一月以上;二是使灵魂堕落。淫是灵魂最大的天敌,淫心一动,哪有清净可言,人变成了禽兽,使人没有应有的尊严。不邪淫戒能使人们认识到由不正当的性关系所造成的痛苦,从而培养责任心,并学习维护个体、夫妻、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与团结的方法,防止夫妻关系和各个家庭因不正当的性关系而破裂(济群:《皈依修学手册》p113)。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政治生活和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对于越轨的性行为不再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新一代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对中国旧有的文化并不认同。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高德伟教授认为,中国人性观念的改变是由于西方强势经济带来的强势文化,“西方消极的性文化的进入是性观念改变的原因。”性观念的改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自1985 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目前中国艾滋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计目前中国有50 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实际可能不止这个数字。有资料表明,如果控制得好,到2010 年中国可能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150 万以内;如果控制得不好,将会出现1000 万感染者。”以美国60 年代盛行的“性解放”、“性自由”为例,70%以上的成人患有性病;学校不顾家长的反对,向学生发放避孕工具,误导十几岁的青少年随心所欲,自由性交,未婚妈妈日益增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欧美不少人士认识到性自由造成的灾难,正在为恢复传统的性道德而努力。因此,“无论中西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任何“性”的放纵都只会导致人类物种的毁灭、社会的混乱。”萨日娜在《家庭美德》一书中指出婚前性行为“最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是,可能出现私生子女,为此付出最大代价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年轻无助的未婚妈妈和她们无辜的孩子。在一些西方国家,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她们一般会遭受被抛弃的命运,又为父母的家庭所拒绝,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和儿童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由于性与生育的天然联系,意外的后果(不慎怀孕)总是由女性来承担,在不负责任和没有承诺的性关系中女性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三、青少年应自觉提高性道德自律

   性道德是社会道德渗透在两性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调节人们生理机能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人们性行为的标准,也是衡量人类两性关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婚姻从表面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但本质上来讲,却是一种社会行为。自古至今,社会如果单为满足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性关系的话,是不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只要有当事人的意愿就可以了。人类就是从这种完全“自愿”无序、毫无控制的性行为中,尝到了由此造成的社会混乱的苦果后,才认识到人类的性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和责任,必须要由婚姻来约束,还要建立家庭,并用法律来保护它,用伦理来规范它。”

   (一)充分认识树立性道德观的重要性

   人,能够同禽兽区别开,成为真正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道德。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有各自的道德准则,人们的性行为必须遵守性道德,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就性道德而言,诸如中华民族、基督教民族、伊斯兰教民族等历史悠久的文明民族都以隆重的婚礼来体现婚姻的严肃性,都要求以对婚姻的忠诚来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也都否定婚前和婚外的性行为。并且正是这些有着基本内涵相同的严格性道德的民族,才创造和发展了世界上最优异的文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繁衍了数量众多的优秀子孙。而那些没有形成严格性道德的民族,不是发展迟缓,就是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性道德的极端重要性也正在于此。婚前禁欲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是做得到的。以前的青少…

《佛教的“不邪淫”戒与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黄小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