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苏发祥,普华才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自公元前6 世纪在印度形成迄今,佛教一直非常重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把老师称之为“智慧之友”(wisdom teacher) 。大乘佛教认为,一个人如不依靠智慧之友, 就不可能成佛。而藏传佛教更加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认为上师与佛佗没有差别。历史上,许多中外高僧大德大都曾对师生关系做过专门的论述,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印度佛教大师马鸣所著《上师五十颂》(Bla - ma - lnga -bcu - ba)和近代康区大学者降贡衮珠(1813 - 1899 年) 所著的《论师生关系,如何跟随上师,如何教授和聆听佛法》(slob - dpon dang slob - ma”i mt shan - nyid dang bsten - t shul“chad - nyan bcas bshad - pa”i skabs) 。深入研究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明千余年来佛教文化之所以在雪域高原源远流长久经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且还可为当今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分析降贡衮珠上述著作的主要内容,拟探讨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一、智慧上师的类型和品质

   根据佛教的基本理念,人生有八种苦难,若要从这些苦难中解脱,进而达到涅槃成佛的境界,就必须学习佛法。而要学习佛法,仅仅阅读经卷还远远不够,必需找一个合格的向导,即精神导师或上师。马鸣大师曾说:

  “居住十方每块土地上的所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佛,都对密宗上师尊敬有加,皆因他们从上师处得到了通往证悟之路的最高加持。”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 - 1588 年) 也曾经说到:

   “从无劫之时起,我等就一直徘徊在六道轮回之中,皆因我等未能遇到精神导师。或者即使遇到了也未能与其建立行之有效的关系。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生提供的机会,下定决心,在一位上师指导下进行精神修持。”

   既然上师对人的一生乃至来生如此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合格之上师呢

   降贡衮珠阐述了四种传统合格智慧导师及他们应拥有的品格和特点:

   1. 普通人.

   2. 菩萨( bodhisattva) .

   3. 佛的化身(the nirmanakaya of the Buddha)

   4. 佛的报身(the sambhogakaya)

   降贡衮珠认为,由于业力的原因,大部分众生选择的是普通人类型的智慧导师。至于后三位上师,很多人毕其一生,甚至连他们的面都见不到。作为普通人的上师,须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并持有菩萨戒。

   菩萨戒则体现于三个不同的层次:

   1. 象国王一样的菩萨:即首先掌握权力,然后带领其臣民得到福祗。

   2. 象船夫一样的菩萨:与众生同时得到解脱,与乘客同时抵达彼岸。

   3. 象牧羊人一样的菩萨:先普渡所有的众生,然后再自己觉悟。就象牧羊人首先把羊群安全带领回家,给它们食物和庇护, 然后再考虑自己的需要。

   根据所受戒律,精神上师还可以更详细地分为三大类: 解脱规范师( so - sor - thar - pa”slob -dpon) 、菩萨规范师(byang - chub - kyi slob - dpon) 和密宗规范师(sngags - kyi slob - dpon) ,每一类上师都应具有各自不同的品质。每类导师在寺院里具有各自的功能,但都应具有以下三种品质:

   1. 坚忍不拔(brtan - pa) ,恪守近圆戒(bsnyen - par rdzogs) 至少十年以上。

   2. 精通所有戒律(“dul - ba) 。

   3. 做利益所有众生之事(phan -“dogs - pa) ,主要是通过传授佛法和为人提供物质之需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上师仅适合于出家人,而不包括男女在家俗人。

   二、如何选择和跟随智慧上师

   在决定是否选择某位喇嘛作为自己的上师时, 学生因首先按照有关佛经中的规定, 看看导师是否过着有道德的生活, 是否恪守戒律;是否精通大乘佛教之经典,并通过禅定取得个人修行之成就;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他是否关心众生之幸福和福利。如果他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甚于关心他人的利益,他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导师。学生要全面检查和考虑所选老师之品质,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误导。对此,降贡衮珠说:

   “无论上师的社会地位多高,名声多大,声誉多隆,具有洞察力的学生都应谨慎考察所要选择的智慧之师。”

   与不合格老师学习的结果会妨碍或破坏精神之追求。有些学生第一次选错导师后,从此会远离所有的老师,甚至对佛法都敬而远之。为避免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应远离那些不合格之老师。

   即使已经选择了一名喇嘛做老师,但随后发现其不符合,也要立即远离之,这样做不会受到人们的批评或非议。但要找到符合所有条件之老师也非常困难。所以,学生要选择老师时要特别谨慎。但人的一生又非常短暂,应选择那些缺点较少或微不足道, 但品格非常优秀的喇嘛作自己的导师。

   此外,很多品质的东西是内在所有,而我们的判断大部分基于对外表的观察,因此很难看清内在的品格。商人对我们也许比朋友还亲热友好,但他的动机是为了从我们这儿赚钱。表面上善良友好的人亦不见得就慈悲和无私。因为我们很难看清其内在的动机,所以,不能只看他的名声和有多少学生。

   降贡衮珠认为,师生关系应分两步建立和发展。首先,师生双方应仔细地彼此审查。然后,再建立正式的师生关系。如此,学生可以获得觉悟,老师也可完成引导众生觉悟之使命。因此,建立纯洁、不受任何消极因素影响且持续不断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对师生关系进行审查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师生关系始于不合格的老师或不合格的学生,那么,师生双方以后都会遇到大麻烦。如果上师将密宗传授于不能恪守戒律的学生,那么, 老师就会转生恶趣,大大延长了其取得果位的时间。如果学生遇到不合格的老师,那么,他会误入歧途,不能成佛,会浪费其宝贵的一生。

   经过仔细审核后, 学生可以放弃建立师生关系,这基于两条基本理由:老师不合格,或者即使合格,其风格和个性不符合学生。学生一旦认为自己所要选择的老师既合格,也适合自己,那么, 就应完全依靠老师,以老师为自己获得觉悟的必要条件。但依靠老师的态度要恰如其分。如果是为了个人的所得,或为了得到别人的尊敬,或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而依靠上师, 就是怀有非常错误的动机。

   确立了合适的态度后,就要以实际行动跟从上师。降贡衮珠认为有三种追随喇嘛的主要方式:给老师自己所有的物质资料和尊严;尊敬老师;实践老师之教义。他解释道,学生应该将自己所有的一切物质资料都奉献给老师。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高僧如纳若巴、玛尔巴(1012 - 1097 年) 、米拉日巴(1040 -1123 年) 等,除了自己的所有物质和身、语、意外,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奉献给了上师。

   老师进屋时,学生要站立起来,等老师落座后,行三跪之礼。进到老师所在的房间后,也要行三跪之礼。学生不能用老师的餐具,穿老师的衣服,坐在老师的座位,不能当老师的面躺着,打哈欠时应用手遮嘴,不能脚指头冲老师而坐。

   降贡衮珠强调要拒绝那些既不合格,又没有真才实学, 而假装成喇嘛的人为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应尽量避免不合格的老师,以免走错误的道路。佛经中把此类人称之为“没有精神气质的老师”(mi - dge- ba”i - bshes - gnyen) ,或者“有害的精神老师”(sdig - pa”i - bshes - gnyen) ,而降贡衮珠将此类人定义为:

   “所有那些执著于今生之现象,热衷于从事毫无德性活动的喇嘛、教师、法弟和法妹。”

   学生还可以根据以下表现认识假老师:脾气糟糕,自夸自大,鄙视他人,对真才实学者嫉妒诋毁,这些都是无德性之活动。在所有德性之障碍中,邪恶老师为最。所以,一个人不应与其发生任何关系,不要与其讲话,甚至不要被他的影子所触及,因为与此类不合格的老师接触,不但会妨碍学生得到觉悟之过程,而且会培养和增加学生的不良品质。

   即使跟随了智慧之师,也会遇到各种障碍,佛教称之为“魔”(bdud) 。降贡衮珠强调这里的魔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魔(demon) 或者鬼(ghost) ,而是指学习、修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认识和心理方面的困难,降贡衮珠将魔分为六外魔,三内魔,八祕魔,但他没有具体解释每一种分类。

   降贡衮珠还认为,如果跟随水平比你还低的老师,你的水平会变得更低;如果跟随那些水平与你一样的老师,你的水平会原地不动;而跟随水平比你高的老师,则你的水平会提高得更快。所以,一个人应该拜那些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为师。而老师和学生,就象珍珠,应不时彼此检验相互间之关系。

   三、学生的类型和品质

   根据所受戒律之不同,降贡衮珠将合格的学生…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