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P2

  ..续本文上一页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品质,这三类学生和应具备的品质如下:

   1. 受解脱戒(Pratimoksha vow) 的候选学生

   (1) 尊重:对老师必须尊重。学会尊重和虔诚也是一个人成熟和放松自我羁绊的一个标志。

   (2) 戒之能力:不能做奸淫、偷盗、抢杀和谎说修炼成就。

   (3) 禅定:彻底消除不良或消极习惯、倾向之必要过程。

   (4) 学习勤奋:包括背诵经典之能力。

   (5) 自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身体。

   (6) 忍耐:能够和老师同时工作,能够控制和处理与别人的争吵。

   2. 受菩萨戒的候选学生

   从自己纯洁之品格熟悉智慧菩提之传承,就象根据烟能够判断出火, 从岸边能知道水一样。除了受解脱戒(Pratimoksha vow) 的候选学生所必须具有的条件外, 还需要以下品质:

   (1) 信仰:对大乘佛教经典和上师的信仰。

   (2) 慈悲:以慈悲心看待所有六道轮回中的众生, 视世间所有的众生为自己母亲。

   (3) 智慧:能够理解和吸收空及其大乘佛教深奥教义。

   (4) 接受广泛之菩提之道。

   (5) 以带领众生得到解脱为己乐:首先考虑的是众生,然后才是自己。

   (6) 精进:大乘佛教的修习,如六渡等,非常艰难,要求全身心投入。

   (7) 从空之教义中受到鼓舞:不应畏惧空,也不应为之感到沮丧。

   此外,降贡衮珠还认为要与智慧上师保持关系,候选学生还应该具备如下三种品质:

   (1) 无派别门户之见:不诋毁其他的传承或教派。

   (2) 有分别能力。

   (3) 热衷于实践大乘之道。

   3. 受金刚戒(Vajrayana vow) 的候选学生

   除了要具有以上两类候选学生的所有品质外,还需要以下品质:

   (1) 虔诚: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仅仅欣赏和尊敬是远远不够,第一和最重要的是要对其虔诚,这是接受上师祝福的先决条件。

   (2) 能够理解深奥之观念,也就是金刚乘(the Vajrayana ,即藏传佛教) 的“正见”(“dag - snang) 。

   (3) 对密宗修炼效果之信心:尤其是禅定的时候,必须全心全意, 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4) 恪守誓言。

   降贡衮珠指出,上师应拒绝具有如下品质的人作自己的学生:自私、骄傲、对三宝缺乏信仰、不诚实、好斗、鄙视和看不起灌定、不知羞耻、缺乏慈悲心、轻易破戒等。但在实际生活中, 很难发现具有所有优良品质的学生,或者集所有不良品质于一身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降贡衮珠建议, 应接受那些渴望学习和实践大乘佛教教义之学生。他认为智慧是是否接受一个学生所要考虑的最小标准:

   “身体完整无缺,具有突出之高贵品质,不患病任何疾病,来自令人尊敬之家族,且具有信仰和恪守誓言的学生非常罕见。总之,大部分的众生信仰三宝,在大乘佛教之体系中非常快乐,且具有美德。所以,那些渴望且努力欲实践祕密曼陀罗的人,尽管其出身低下,因智慧问题,不具备高贵品质,也应该引导其进入大乘之道。”

   四、如何教授和聆听佛法

   合格的上师有了合格的学生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过程,降贡衮珠将教授和聆听佛法的过程分为四步骤:

   1. 为准备教授,师生应做什么:

   上师应预先做好如下的准备事宜:

   (1) 适当的安排:教授佛法是为了众生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谋取财富、名誉等,应穿着整洁得当,安排好座位。按传统习惯,座位一般高于地面,下面有八只雕刻的狮子,上面铺有质量上好的丝绸。

   (2) 念诵佛经、清除障碍:主要是指在教授佛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障碍。

   (3) 举止得当:使自己的身、语、意协调一致。

   而作为聆听和学习佛法的学生,应该做好如下准备:

   (1) 向老师敬礼,并献礼物:这样做不仅仅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佛法的尊敬。

   (2) 举止庄重:进入上师的禅房时,要向三宝顶礼。如果上师已经落座,可直接向老师顶礼;要坐在地板上,或不高的垫子上;切忌举止轻浮、托沓、懒散,不能在供有佛像的房间躺卧等。

   (3) 对有机会聆听佛法应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倍加珍惜。佛法在世间出现的机会很少,而能够生为人身也非常困难,所以,应具有信仰,并聆听佛法,世间如此的机遇实在难得。

   2. 教授佛法的过程中,双方应做什么:

   首先,上师必须精通自己所讲授的科目(与“意”相关) 以及与之相关的经典,要详细向学生阐述所讲授之科目。其次,上师应熟练掌握授课技巧(与“语”相关) ,做到口齿清楚,引经据典,要言不烦,不喋喋不休,也不少言寡语。切忌在讲授过程中犯八种错误:懒散授课、对讲授科目缺乏了解、谈论与讲授科目无关之话题、对所讲科目内容不能肯定、不能消除学生之疑难、不能确定学生是否有问题、带着悲伤或压抑的心情授课、拒绝教授合格的学生。最后,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与“身”有关) 。身、语、意要符合道德。为有效地教育学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习惯、能力等。对学生要有爱心和慈悲心,带着所有众生通过此种教育皆能解脱的动机教育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那么,至少不能带着获利或追求名誉的想法教授。如果担心其他人掌握自己的知识,而不给学生教授全部的知识,这也是一种“魔”。

   此外,老师需要包容学生所犯的错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教授,什么时候不应该教授。因为对没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在不恰当的时候传授不适当的材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降贡衮珠认为,老师解释课目的方法有两种:概括和详解。所谓概括,就是教师授课时应该包括如下六点:

   (1) 清楚所要讲授科目,即知道讲什么。

   (2) 讲授科目的意义或者重要性。

   (3) 学习的原因。

   (4) 向学生清楚,明白地解释科目。

   (5) 学习的结果。

   (6) 更高一级的知识。

   而详细地解释也有六种基本方法:

   (1) 概括,明确地解释教授的目的及其学习的益处,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不间断地介绍所要讲授的文本,集中阐释要点,但不一个词一个词地予以解释。

   (3) 解释完大纲后,对专门术语予以阐述。

   (4) 解释大纲与词汇,术语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5) 根据经典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6) 运用推理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回答学生之问题。

   上师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最好引经据典,进行逻辑分析,并给予实例。还应因材施教,对能力和智慧不一样的学生,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智慧较高的学生,应给予深奥而广博的解释;对资质较差的学生,应使用容易记忆的词汇解释,以便于理解;对于那些懦弱胆小者,鼓足他们的勇气。如果他们情绪激动或心不在焉,就应该纠正他们的这些缺点。

   以上谈的是教授和学习佛法过程中,上师应该做些什么。降贡衮珠还例举了学生不能正确聆听佛法的障碍形式有三过失和六污点, 具体内容如下:

   三过失:

   (1) 注意力不集中:就像倒置之容器,把水倒进倒置的玻璃杯,什么都不会留下。

   (2) 亵渎神灵(defilements) :就像脏的容器,如果把清水倒进脏的玻璃杯内,水也会变脏。如果学生带着不纯的动机和错误的观点聆听纯洁的佛法,那么, 佛法也会被扭曲。不能怀着为了出名,获得利益等不良动机学习佛法。

   (3) 悲伤:即有漏泄的容器。如果玻璃杯是破的,那么,无论你倒进多少水,也留不住一滴。如果学生不专注于学习,而被悲伤、压抑等情感所压倒,听到的内容什么也不会记住。六污点(dri - ma drug) :

   (1) 骄傲自大。

   (2) 不信奉老师和佛法。

   (3) 不努力聆听和理解教授内容。

   (4) 受外部环境如街上之交通、冷、热等影响。

   (5) 注意被内心活动所分散,如白日做梦等。

   (6) 被内心感情所支配,悲伤,压抑,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

   降贡衮珠指出,要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并渴望真正掌握佛法,就必须坚决清除和克服以上的缺点和错误。

   3. 教授结束后应该做什么:

   每次教授和学习佛法结束后,上师和学生该做如下三件事情:

   (1) 老师用祈祷的方式,检讨自己在讲授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并以同样的方式,将自己在教授过程中可能获得的资量奉献给众生。

   (2) 学生应向老师敬礼,并献曼扎,表示衷心感谢。

   (3) 学生应该全面温习老师所教授之内容。降贡衮珠建议找一个安静而不易受干扰的地方,先禅定五分钟,然后开始学习。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 拿回去再向老师请教。在学习和教授佛法的过程中,闻(thos) 、思(bsam) 、修(sgom)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 讨论教授和聆听佛法所获得的裨益

   降贡衮珠指出,上师和学生应从六个层面讨论教授和学习佛法所得到的裨益:聆听和反思教授内容的普遍裨益、聆听教授的特殊裨益、教授佛法的特殊裨益、理解佛法的特殊裨益、聆听和教授的裨益、将讲授内容付之于实践以及将学习和修炼融为一体的裨益。

   五、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以上我们归纳和总结了降贡衮珠《论师生关系,如何跟随上师,如何教授和聆听佛法》中关于师生关系的主要思想。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佛教文化亦是如此。就藏传佛教而言,虽然自公元十世纪以后, 涌现出了众多教派,每个教派的教授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总体的教育方法和核心的教学内容都基本保持一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藏传佛教中如此完备而系统的教育体系,保证了藏传佛教文化的长盛不衰。

   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千秋大业,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无论是传统教育模式,还是现代新型教育,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师生关系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虽然以上我们主要论述的是藏族地区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但对当今21 世纪的现代教育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根据降贡衮珠和其他一些佛学大师的论述,在传统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体系中,要做一位合格的上师并非易事。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崇高的人品。这与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主张不谋而合。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充当老师,也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是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作为学生有资格,也应该有能力甄别合格与不合格的导师。然后,可以自主选择合格导师。而如今高校校园内,敷衍了事或品德低劣的教师不乏其人,投机取巧、不安心于学业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藏区许多僧人来到内地, 或传播佛法,或学习汉语或外语;每年也有大量内地人涌入藏区,或拜师求法,或旅游采风,展现了汉藏两个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新视角。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此形势下,有必要重提和强调藏传佛教传统教育中有关上师资格和品质的规定。

   其次,有关“师道尊严”的问题。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传统寺院教育中,对上师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标准,对上师准备授课、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皆有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操守也有详细的规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但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大学校园,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是时代再向前发展若干世纪,笔者认为“师道尊严”仍应坚如磐石,不容置疑。而如今的大学课堂内,学生穿短裤、拖鞋、嚼口香糖、打手机、发短信、睡大觉等现象司空见惯,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常师生关系的维持。

   最后,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问题。传统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中。这与我们今天大部分学校中“填鸭式”教育方式和只提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所不同。实际上,授课质量的高低与师生互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然,传统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所倡导的师生关系中并非全部都是精华。有些做法不但有失偏颇,而且有悖于人性常理,不应继承和提倡,如学生要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包括自己) ,甚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要献给老师、教授内容皆以佛法为主等等。既有扬弃,又有继承和发展,这应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对藏传佛教文化也不例外。

  

  

《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