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爲叁類,每一類都有不同的品質,這叁類學生和應具備的品質如下:
1. 受解脫戒(Pratimoksha vow) 的候選學生
(1) 尊重:對老師必須尊重。學會尊重和虔誠也是一個人成熟和放松自我羁絆的一個標志。
(2) 戒之能力:不能做奸淫、偷盜、搶殺和謊說修煉成就。
(3) 禅定:徹底消除不良或消極習慣、傾向之必要過程。
(4) 學習勤奮:包括背誦經典之能力。
(5) 自製:能夠控製自己的意識和身體。
(6) 忍耐:能夠和老師同時工作,能夠控製和處理與別人的爭吵。
2. 受菩薩戒的候選學生
從自己純潔之品格熟悉智慧菩提之傳承,就象根據煙能夠判斷出火, 從岸邊能知道水一樣。除了受解脫戒(Pratimoksha vow) 的候選學生所必須具有的條件外, 還需要以下品質:
(1) 信仰:對大乘佛教經典和上師的信仰。
(2) 慈悲:以慈悲心看待所有六道輪回中的衆生, 視世間所有的衆生爲自己母親。
(3) 智慧:能夠理解和吸收空及其大乘佛教深奧教義。
(4) 接受廣泛之菩提之道。
(5) 以帶領衆生得到解脫爲己樂:首先考慮的是衆生,然後才是自己。
(6) 精進:大乘佛教的修習,如六渡等,非常艱難,要求全身心投入。
(7) 從空之教義中受到鼓舞:不應畏懼空,也不應爲之感到沮喪。
此外,降貢衮珠還認爲要與智慧上師保持關系,候選學生還應該具備如下叁種品質:
(1) 無派別門戶之見:不诋毀其他的傳承或教派。
(2) 有分別能力。
(3) 熱衷于實踐大乘之道。
3. 受金剛戒(Vajrayana vow) 的候選學生
除了要具有以上兩類候選學生的所有品質外,還需要以下品質:
(1) 虔誠:對自己的根本上師僅僅欣賞和尊敬是遠遠不夠,第一和最重要的是要對其虔誠,這是接受上師祝福的先決條件。
(2) 能夠理解深奧之觀念,也就是金剛乘(the Vajrayana ,即藏傳佛教) 的“正見”(“dag - snang) 。
(3) 對密宗修煉效果之信心:尤其是禅定的時候,必須全心全意, 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4) 恪守誓言。
降貢衮珠指出,上師應拒絕具有如下品質的人作自己的學生:自私、驕傲、對叁寶缺乏信仰、不誠實、好鬥、鄙視和看不起灌定、不知羞恥、缺乏慈悲心、輕易破戒等。但在實際生活中, 很難發現具有所有優良品質的學生,或者集所有不良品質于一身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 降貢衮珠建議, 應接受那些渴望學習和實踐大乘佛教教義之學生。他認爲智慧是是否接受一個學生所要考慮的最小標准:
“身體完整無缺,具有突出之高貴品質,不患病任何疾病,來自令人尊敬之家族,且具有信仰和恪守誓言的學生非常罕見。總之,大部分的衆生信仰叁寶,在大乘佛教之體系中非常快樂,且具有美德。所以,那些渴望且努力欲實踐祕密曼陀羅的人,盡管其出身低下,因智慧問題,不具備高貴品質,也應該引導其進入大乘之道。”
四、如何教授和聆聽佛法
合格的上師有了合格的學生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過程,降貢衮珠將教授和聆聽佛法的過程分爲四步驟:
1. 爲准備教授,師生應做什麼:
上師應預先做好如下的准備事宜:
(1) 適當的安排:教授佛法是爲了衆生之利益,而不是爲自己謀取財富、名譽等,應穿著整潔得當,安排好座位。按傳統習慣,座位一般高于地面,下面有八只雕刻的獅子,上面鋪有質量上好的絲綢。
(2) 念誦佛經、清除障礙:主要是指在教授佛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和障礙。
(3) 舉止得當:使自己的身、語、意協調一致。
而作爲聆聽和學習佛法的學生,應該做好如下准備:
(1) 向老師敬禮,並獻禮物:這樣做不僅僅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同時也是對佛法的尊敬。
(2) 舉止莊重:進入上師的禅房時,要向叁寶頂禮。如果上師已經落座,可直接向老師頂禮;要坐在地板上,或不高的墊子上;切忌舉止輕浮、托沓、懶散,不能在供有佛像的房間躺臥等。
(3) 對有機會聆聽佛法應感到由衷的高興並倍加珍惜。佛法在世間出現的機會很少,而能夠生爲人身也非常困難,所以,應具有信仰,並聆聽佛法,世間如此的機遇實在難得。
2. 教授佛法的過程中,雙方應做什麼:
首先,上師必須精通自己所講授的科目(與“意”相關) 以及與之相關的經典,要詳細向學生闡述所講授之科目。其次,上師應熟練掌握授課技巧(與“語”相關) ,做到口齒清楚,引經據典,要言不煩,不喋喋不休,也不少言寡語。切忌在講授過程中犯八種錯誤:懶散授課、對講授科目缺乏了解、談論與講授科目無關之話題、對所講科目內容不能肯定、不能消除學生之疑難、不能確定學生是否有問題、帶著悲傷或壓抑的心情授課、拒絕教授合格的學生。最後,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舉止(與“身”有關) 。身、語、意要符合道德。爲有效地教育學生,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習慣、能力等。對學生要有愛心和慈悲心,帶著所有衆生通過此種教育皆能解脫的動機教育學生。如果沒有這樣的動機,那麼,至少不能帶著獲利或追求名譽的想法教授。如果擔心其他人掌握自己的知識,而不給學生教授全部的知識,這也是一種“魔”。
此外,老師需要包容學生所犯的錯誤。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教授,什麼時候不應該教授。因爲對沒有充分准備的學生在不恰當的時候傳授不適當的材料會造成消極的影響。
降貢衮珠認爲,老師解釋課目的方法有兩種:概括和詳解。所謂概括,就是教師授課時應該包括如下六點:
(1) 清楚所要講授科目,即知道講什麼。
(2) 講授科目的意義或者重要性。
(3) 學習的原因。
(4) 向學生清楚,明白地解釋科目。
(5) 學習的結果。
(6) 更高一級的知識。
而詳細地解釋也有六種基本方法:
(1) 概括,明確地解釋教授的目的及其學習的益處,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2) 不間斷地介紹所要講授的文本,集中闡釋要點,但不一個詞一個詞地予以解釋。
(3) 解釋完大綱後,對專門術語予以闡述。
(4) 解釋大綱與詞彙,術語與文本之間的關系。
(5) 根據經典回答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
(6) 運用推理分析的方法進一步回答學生之問題。
上師回答學生的問題時,最好引經據典,進行邏輯分析,並給予實例。還應因材施教,對能力和智慧不一樣的學生,應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對智慧較高的學生,應給予深奧而廣博的解釋;對資質較差的學生,應使用容易記憶的詞彙解釋,以便于理解;對于那些懦弱膽小者,鼓足他們的勇氣。如果他們情緒激動或心不在焉,就應該糾正他們的這些缺點。
以上談的是教授和學習佛法過程中,上師應該做些什麼。降貢衮珠還例舉了學生不能正確聆聽佛法的障礙形式有叁過失和六汙點, 具體內容如下:
叁過失:
(1) 注意力不集中:就像倒置之容器,把水倒進倒置的玻璃杯,什麼都不會留下。
(2) 亵渎神靈(defilements) :就像髒的容器,如果把清水倒進髒的玻璃杯內,水也會變髒。如果學生帶著不純的動機和錯誤的觀點聆聽純潔的佛法,那麼, 佛法也會被扭曲。不能懷著爲了出名,獲得利益等不良動機學習佛法。
(3) 悲傷:即有漏泄的容器。如果玻璃杯是破的,那麼,無論你倒進多少水,也留不住一滴。如果學生不專注于學習,而被悲傷、壓抑等情感所壓倒,聽到的內容什麼也不會記住。六汙點(dri - ma drug) :
(1) 驕傲自大。
(2) 不信奉老師和佛法。
(3) 不努力聆聽和理解教授內容。
(4) 受外部環境如街上之交通、冷、熱等影響。
(5) 注意被內心活動所分散,如白日做夢等。
(6) 被內心感情所支配,悲傷,壓抑,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
降貢衮珠指出,要做一個合格的學生,並渴望真正掌握佛法,就必須堅決清除和克服以上的缺點和錯誤。
3. 教授結束後應該做什麼:
每次教授和學習佛法結束後,上師和學生該做如下叁件事情:
(1) 老師用祈禱的方式,檢討自己在講授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並以同樣的方式,將自己在教授過程中可能獲得的資量奉獻給衆生。
(2) 學生應向老師敬禮,並獻曼紮,表示衷心感謝。
(3) 學生應該全面溫習老師所教授之內容。降貢衮珠建議找一個安靜而不易受幹擾的地方,先禅定五分鍾,然後開始學習。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 拿回去再向老師請教。在學習和教授佛法的過程中,聞(thos) 、思(bsam) 、修(sgom)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 討論教授和聆聽佛法所獲得的裨益
降貢衮珠指出,上師和學生應從六個層面討論教授和學習佛法所得到的裨益:聆聽和反思教授內容的普遍裨益、聆聽教授的特殊裨益、教授佛法的特殊裨益、理解佛法的特殊裨益、聆聽和教授的裨益、將講授內容付之于實踐以及將學習和修煉融爲一體的裨益。
五、對現代教育的啓發
以上我們歸納和總結了降貢衮珠《論師生關系,如何跟隨上師,如何教授和聆聽佛法》中關于師生關系的主要思想。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教育,佛教文化亦是如此。就藏傳佛教而言,雖然自公元十世紀以後, 湧現出了衆多教派,每個教派的教授重點也各不相同。但總體的教育方法和核心的教學內容都基本保持一致。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藏傳佛教中如此完備而系統的教育體系,保證了藏傳佛教文化的長盛不衰。
教育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千秋大業,不能有絲毫的松懈。無論是傳統教育模式,還是現代新型教育,師生關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際關系,也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在提倡“以人爲本”、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師生關系仍是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基礎。雖然以上我們主要論述的是藏族地區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但對當今21 世紀的現代教育仍有很大的啓發意義。
首先,根據降貢衮珠和其他一些佛學大師的論述,在傳統藏傳佛教寺院教育體系中,要做一位合格的上師並非易事。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有崇高的人品。這與中國古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主張不謀而合。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充當老師,也並非所有的老師都是合格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作爲學生有資格,也應該有能力甄別合格與不合格的導師。然後,可以自主選擇合格導師。而如今高校校園內,敷衍了事或品德低劣的教師不乏其人,投機取巧、不安心于學業的學生也爲數不少。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 藏區許多僧人來到內地, 或傳播佛法,或學習漢語或外語;每年也有大量內地人湧入藏區,或拜師求法,或旅遊采風,展現了漢藏兩個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新視角。這本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同時也出現了衆多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等令人擔憂的現象。在此形勢下,有必要重提和強調藏傳佛教傳統教育中有關上師資格和品質的規定。
其次,有關“師道尊嚴”的問題。從上文中可以看出,藏傳佛教傳統寺院教育中,對上師的言行、舉止都有嚴格的標准,對上師准備授課、授課的內容和方法皆有明確的要求,對學生的操守也有詳細的規定。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令人矚目,但隨著市場經濟進入大學校園,傳統的師生關系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既是時代再向前發展若幹世紀,筆者認爲“師道尊嚴”仍應堅如磐石,不容置疑。而如今的大學課堂內,學生穿短褲、拖鞋、嚼口香糖、打手機、發短信、睡大覺等現象司空見慣,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正常師生關系的維持。
最後,關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問題。傳統的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師生互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也就是說,不僅體現在課堂上,而且還體現在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中。這與我們今天大部分學校中“填鴨式”教育方式和只提倡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有所不同。實際上,授課質量的高低與師生互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當然,傳統藏傳佛教寺院教育所倡導的師生關系中並非全部都是精華。有些做法不但有失偏頗,而且有悖于人性常理,不應繼承和提倡,如學生要把自己所有的財産(包括自己) ,甚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要獻給老師、教授內容皆以佛法爲主等等。既有揚棄,又有繼承和發展,這應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對藏傳佛教文化也不例外。
《論藏族傳統寺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啓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