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教育思想淺說
張捷 陳旭遠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佛教教育發展至隋唐, 出現了天臺宗等八大宗派, 宗派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佛教教育走向成熟。天臺宗就是創立最早的佛教宗派。
天臺宗是隋朝人智顗創建的, 該宗因創建于天臺山(今浙江天臺境內), 故稱天臺宗。又因該宗以《法華經》爲主要宣教經典, 也稱爲法華宗。慧文因看到龍樹所著《大智度論》中“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之說及《中論》“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一偈, 悟得“一心叁觀”的觀行方法並傳慧思。慧思又由《法華經》義旨構成諸法實相論, 日間談義理, 夜間禅觀思維。慧思又傳智顗, 智顗修法華叁昧, 講《法華經》, 講解《大智度論》, 演說禅法, 著《小止觀》、《大止觀》等,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構成以《法華經》爲宗旨, 《大智度論》爲指針, 由“天臺叁大部”和“ 天臺五小部”及圓頓教觀組成的學說體系, 始創天臺宗。其弟子灌頂繼承、講說師學。中唐僧人湛然中興天臺宗, 使天臺宗義理條理化。由于灌頂、湛然的鼎力弘傳, 天臺宗盛行于中唐前, 中唐後才走向衰落。唐末五代時, 天臺宗又分爲山家與山外兩派。唐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學天臺教義, 並帶天臺經論疏記返國建日本天臺宗。十叁世紀日僧日蓮根據天臺宗《法華經》的理論, 創建日蓮宗。
一、性具善惡, 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
佛教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成佛”, 也是佛教學僧們修行的根本目的。儒家探討人性論爲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唐代各宗也通過對“佛性說”的闡發, 從理論上爲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尋找到了根據。天臺宗的佛性說充分肯定了人人都有佛性, 佛性是先天具有的, 性又具善惡, 有善、惡之別, 天臺宗的佛性說創造性闡發了“佛性”有善惡之分, 教人相信只要修善止惡, 就可修身成佛。具體說, 佛性有善惡之別, 在修習的行爲中也有善惡行爲之分, 無論是佛還是“一闡提”都是“性具善惡”,佛因不斷性惡, 而有地獄之身。“一闡提”也因不斷善性, 就可修善成佛。人人都有佛性, 佛性又具善惡, 學僧們就要不斷修善止惡, 修身成佛。天臺宗中興人物湛然又進一步發展了其佛性說, 提出了“無情有性”的命題。“無情”是指動物以外的沒有感情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有性”是指這些無情的事物也具有佛性。自佛陀創立佛教以來, 佛教有大、小乘之別, 小乘佛教認爲少數人可以成佛, 大乘佛教認爲衆生悉有佛性,都可成就佛是,成佛是從生的事,“無情”不存在佛性有無問題。湛然提出“無情有性”的命題, 認爲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具體體現,變化的事物又分有情衆生與無情之物,佛性寓一切事物之中,草木磚石也都具有佛性。這使佛性說進一步中國化,佛教教育也具有了鮮明的中國色彩。
天臺宗宣傳的人人能成佛的教育思想吸引了衆多的學僧及社會人士, 智顗在金陵曾講《智度論》, 由于宣講有方,內容豐富, 使慧令等“皆舍其先講欲啓秤門, 率其學徒問津取濟”,①甚至陳主也奉法承道。湛然教學時,大啓上法, 旁羅萬行, 盡攝諸相入于無間,即文字以達觀, 導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章句, 凡十數萬言。心度諸禅身不踰矩, 叁學俱識群疑日清, 求珠問影之類, 梢見罔象之功行, 止觀之盛始。②
于是,“學者悅隨,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二、止觀並重的教育原則
天臺宗創始人智顗提出了止觀並重的主張, 在他之前, 南朝重理輕禅, 北方則重于實踐, 把禅定作爲佛教徒行動的指南。智顗提出止觀並重, 並將之作爲天臺宗的最高修養原則,也是佛教教育的最高原則。
“止”爲梵文Santha的意譯, 又譯“止寂”、“禅定”等, 指通過坐禅入定, 掃除妄念, 未心一境, 達到寂靜的境界。“觀”爲梵文Vipasyana的意譯, 也譯“智慧”等, 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智慧。“止”即禅法的修習,“觀”爲佛教義理的研究, 止與觀爲佛教教育與教學中重要內容,是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原則。“止”與“觀”本是佛家傳統的修習方法, 定慧雙修, 早在印度佛教教學中就已提出了, 有的從叁學戒、定、慧的角度而講, 有的從“六度”(戒、定、慧、施舍、忍辱、精進)而言。天臺宗二祖、叁祖都重視止觀的修習方法,構成“一心叁觀”的禅法。叁祖慧思認爲佛教教育中不僅重視禅法, 還要研究佛教義理, 因定發慧, 由定入慧。“欲學一切佛法, 先持淨戒, 勤禅定, 得一切佛法諸叁味門。”③智顗則將止觀並重作爲修行原則正式提出。他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一書中, 明確提出:
泥洹(涅)之法。入乃多途, 論其要, 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 止乃伏結之初門, 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劉愛養心識之善資,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 觀是智慧之由籍。④
爲何要止觀並重呢?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 法皆具足。…… 當知此之二法, 如車之雙輪, 鳥之兩冀, 若偏修習, 即墮邪倒。……以此推之, 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 從德團滿之指歸, 無上極果之正體也。⑤
智顗並對“ 止”與“ 觀”的含義有新的注釋。他認爲止有叁義:
息義、停義、對水止止義。息義者, 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停義者,緣心谛理, 系念現前停住不協。……對不止以明止者, 語雖通上, 意則記殊。⑥
觀也有叁義:
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貫穿義者, 智慧利用穿滅煩惱……觀達義者, 觀智通達契會真如……對不觀觀者, 語雖通上, 意則永殊。⑦
智顗對“止”與“觀”的特殊解釋, 如用“貫穿”兩字解釋“觀義”就是對傳統佛學觀即“觀想”(觀察與思維)的突破與發展。
智顗提出止觀並重的修行原則的重要性在元照《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序》中可見一斑:
若夫窮萬法之源底, 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臺大師靈冊親承, 承止觀也;大蘇妙語, 悟止觀也;叁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 說止觀也。故曰, 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則知臺教宗部雖繁, 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臺道,不足以議天臺教。
由此可見, 天臺宗的止觀並重學說是重要內容, 是佛教學者與學僧重要的教學與修習的原則。“故入道者不可不學, 學者不可不修。”天臺宗的止觀並重學說是建立在“諸法實相”理論基礎上, 由定入慧, 即由定見佛性,入涅槃,要達到“成佛”的目的, 就必須堅持止觀並重。湛然說“能觀心性, 名爲上定;上定者, 名第一義;第一義者, 名爲佛性。……若知煩惱及生死本來清淨, 名之爲寂;本性如空,名之爲照。”就是將“法性”,“佛性”與止觀相聯,而講止觀學說的。
止觀並重的修行原則, 乃是佛教教育的最高原則, 也是佛教教育要培養的人的標准。止觀並重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對佛教要進行系統的義理教育, 也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禅定的宗教修習。也就是既要有對佛理的認識提高, 又要有對佛理的理解、實踐, 在行動中體會, 加深對佛理的認識, 並在實際修習中充實提高自我。雖然佛教義理是對“真如”、“佛性”的認識結果,但對佛教徒們來說, 卻是間接的知識, 並非自身認識的産物, 故要不斷修習, 提高自身。
叁、“五時八教”的教育方法
五時八教是天臺宗借佛祖之名, 在教育教學中采取的內容不同和受教者不同的教育方法。天臺宗利用判教將佛說法分爲五個時期, 並將五個時期所說之法, 分爲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稱爲“五時八教”。
“五時”是就說法對象的根機利鈍而建。分爲華嚴時、 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華嚴時就是佛講的道理深奧, 聽者不懂, 效果不好。鹿苑時(也稱阿含時)諒是佛向不了解佛教的聽者, 講小乘佛教《阿含》的一些淺近理論,受到觀迎。方等時是佛向對已有小乘佛教基礎的人講授大乘的《維摩》、《思益》、《楞伽》等經。般若時就是對已有大乘基礎的人, 講大乘空宗的宗教義理。法華涅槃時是向宗教訓練最深的聽者講《法華》、《涅槃》二經, 即佛教最高深的原理, 描繪了涅槃世界是永恒, 真實的世界, 誘導人們徹底看透人生去追求涅槃境界。
“八教”分爲“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和“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 即是根據教育對象的宗教訓練深淺程度來確定宣教內容淺深的四種教法。其中, 藏教(天臺對小乘的異稱):以小乘義理爲主, 依經、律、論進行文字上的解釋與發揮,這是淺近的教法。通教:大乘的初門, 根據聽衆對佛理理解程度的高低, 或講深奧的道理, 以通于別教與圓教, 或講些淺近的道理則通于上面的藏教,“通”即爲過渡之意。別教專對少數有高深佛學素養的人講大乘教的特別教法。圓教:對宗教訓練最舉動的人講奧妙的佛教原理, 即大乘教的極教。“化法四教”實際上是天臺宗在教育教學中采取的內容不同的教育方法。
“化儀四教”即是佛說法對根據受教者的智慧、才能所采取的儀式和方法。其中, 頓教即對“利根”(聰明)人直接宣講大乘佛教原理, 如華嚴時。漸教即對“鈍根”(理解力遲鈍)人先說小乘, 逐漸引導他們接受佛教的宗教世界觀, 相當于鹿苑、方等時。秘密教則爲天臺宗自稱有一種神必不可思的能力, 能使程度深淺不同的受教育, 雖互爲相通, 卻各有收獲, 或頓或漸得益相同。不定教即佛根據不同情況, 動用神通力量, 使受教者有不同的理解。
五時是針對說法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義, 按照教義的深淺, 難易來安排教學內容。“化法四教”是根據教育對象的宗教訓練程度的深淺而確定教學內容深淺的四種教法。“化儀四教”則突出了根據教育對象的智慧與能力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使不同才能、不同智慧的人在受教後均有收益。
“五時八教”有似中國傳統教育原則——因材施教, 即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 進行教育,但又不同于傳統教育的“因材施教”, 五時八教更明確指明了依據什麼來施教。第一, 佛教教育不僅注重學生實際, 而且考察施教的時間、地點、環境;第二, 佛教教育注重學生行爲的考察, 即修養、習慣等宗教訓練所要求的內容;第叁, 佛教教育注重依對象的能力與智慧、根基利鈍選擇教法。五時八教是智顗在長期宗教教育實踐中總結的教育經驗, 反映出一定的客觀規律, 存在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它是建立在宗教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 理論依據是唯心主義的, 必然存在著缺點。八教所依受教育者的能力與智慧, 並不是今天所說的能力與智力, 而是相對于佛理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五時八教的方法並沒有充分發展學生的特長, 只局限于對佛教經典的研習、宗教實習的範圍內。
注釋:
① 唐道宜《續高僧傳》卷二。
② 宋贊甯《續高僧傳》卷六。
③《諸法無淨叁味法門》,《大正大藏經》卷四十六。
①⑤⑧⑨《童蒙止觀校釋》,中華書局,年1988年6月版。
⑥⑦《摩诃止觀》, 卷叁上,《大正大藏經》,卷四十六。
⑩《止觀大意》,《大正大藏經》,卷四十六。
《天臺宗教育思想淺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