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生命智慧對學校道德教育的有益的啓示(胡少明)▪P2

  ..續本文上一頁、堅強道德意志的磨練和積極奮進的道德行爲。它們是“生命”從一個單純的自然個體成長爲具有理性精神的獨特個體轉變的不可或缺的中介,是實現超越生命的必須。也正因爲如此,“舍法”、“破法執”即是衆生體悟本心,弘發本性,轉識成智,漸悟成佛的“法門”之一。

   叁、勇猛精進,積極踐行

   佛教與世界其他宗教相比較,其顯著之處在于:人只有積極作爲,戒惡行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廣種“福田”,方可得福,而不是匍匐于萬能之神的腳下,將自己的人生幸福寄托于無盡地禱告。其中,佛教中的“善”是指合乎佛教義理,能斷除痛苦,有利于解脫的品格、思想和言行;“惡”是指違背佛教義理,違損自他,有礙解脫的品格、思想和言行。衆生因爲“行善”或“作惡”而將命運之沈浮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與他人無幹;更何況世上本元萬能之神,佛只是一個頓悟了的衆生——是爲喬達摩·悉達多,他雖有深邃的智慧,但卻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至于佛教中的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畜牲、惡鬼、地獄)與終極涅磐既非高高在上、無所不能的神靈對衆生的賞賜和懲罰,也非虛妄、荒誕欺人之談,而只是衆生由于自身業力——“善”或者“惡”的不同所導致的在其內心世界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生存狀態,是人的一種生存心境和衆生現實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衆生或因愚昧無知向下墮落,吃苦受罪;或因智慧發光向上奮進,解脫自在。

   這裏,“業”是梵語Karma的意譯,意謂“造作”,泛指一切有情衆生的身心活動,或者說是指衆生的一切行動。它一般分爲叁業:身業、語業、意業。分別是指身體、手足所作的一切行爲、口中所說的一切話和思想、心理活動。佛教對衆生因爲自身在“身、語、意”叁業的不同而致的身心修養不同境界之描述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對人身心修養的描述頗有相似之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盡心,養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是。(《孟子》)。“盡其性”以至“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者是(《中庸》)。它們叁者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基礎的根本方面。其中,佛教的中的“佛”和儒家所崇尚的“聖人”、道家所崇尚的“真人”或“仙人”都指的是生命個體身心修養的至高至善境界,是身心自由、和諧、完美高度統一。

   顯然,佛陀強調衆生“信業”,只是想告誡每一個人必須爲自己的行動付起完全的社會責任,因爲生命主體的道德行爲不應該是外在強製因素下的做秀,而應當是人之生命本真的自然流露。衆生謹依“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戒惡行善之舉,貴在矢志不渝地勤奮精進,不放逸,不懈怠。即“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轭。”在生活中的每一件細微之事上積極努力,自我鍛煉,不因善小而不爲,或因惡小或爲之。因爲它們都是修行之道場,正所謂“擔柴送水,無非妙道”,“舉手足下,盡是佛事”。

   在我們現實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施行過程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知行分離,即過分注重道德認知的發展,輕視道德踐履的實現;教育者將教育對象的道德品質的發展簡單地還原爲由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爲的一蹴而就的直線範式,從而把德育過程看成單純的外铄過程,其間作爲道德主體的學生在內心的道德情感和外在的道德行爲之中沒有任何的反複與曲折,缺少對行爲方式選擇的獨立判斷和對行爲規範選擇的理性思考,只是完全被動地依“規矩”辦事。毫無疑問,這是教育的異化——教育者竭其所能,著力塑造“馴順的身體和聽話的靈魂”。因而,在我們各級各類教育中所培養的學生裏大量存在的“道德虛僞或雙重人格”等畸形現象就是勢所必然。另外,在以升學爲實際導向的教育教學評價製度下,具有強製與誘惑色彩的單一教育教學評價方式——“灌輸一考試”對此推波助瀾,強化了我們學校道德領域中的知情分離、知行分離和信行分離的矛盾。在這種教育情境中,教育者不自覺地形成這樣一種簡單思維,那就是“知識即美德”,教育對象考試成績的高低與否直接成爲評價一個人的實際標准,而且,這種所謂的精確量化就可以完全替代品德修養上的不足。毋庸置疑,這將必然導致生命主體的道德品質的殘缺:道德信念的缺失、道德情感的荒蕪和道德意志的脆弱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以自我欲望和感官的百般滿足爲訴求的放縱、狂熱與盲從的道德行爲。道德源于生活,其本質在于生活的實踐。可以說,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目的。脫離生命主體的生活實踐,完全以道德“應然”代替道德“實然”,一味地奢談道德主體的情感、意志,可能會培養出一個遵守道德規範的人,但卻不是具有道德品質的一個人。

   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這完全需要我們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作爲強有力的支撐。佛教倫理雖然是直接爲佛教信徒提供修持准則和道德規範的,但是,它本身所蘊藏著的生命智慧,尤其是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我們卻有著無盡的啓示:“生命”非常珍貴,是爲“如意寶”,憑籍佛之教誨,衆生積極踐行,勇猛精進,最終“生命”必能超越“此岸”,證得佛果,到達“彼岸”——身心的和諧統一,圓融無礙。而道德教育的本質也就在于以生命尊重生命並喚醒生命的方式,引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在共同的教育實踐中一起體悟生命,享受生活,超越自我和世俗功利,在生命的積極奮進中,實現自身與他人及自然的和諧統一。

  

  

《佛教的生命智慧對學校道德教育的有益的啓示(胡少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