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禅宗學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理證法師)

  略論禅宗學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

  理證

  內容提要:禅宗是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把禅法傳入中國,此後又依次傳法于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稱爲“東土五祖”。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爲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形成爲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禅宗是一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

  關鍵詞:禅宗 菩提達摩 拈花微笑 以心傳心 東山法門 弘忍 惠能

  作者理證法師,中國佛學院教導主任、副教授;大連普明禅寺住持。

  前 言

  禅宗,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爲初祖。它源自于達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興于曹溪南禅。禅宗學以“靜中思慮”爲修習的方法,以證悟本自心性,尋得佛心,故亦稱“佛心宗”。此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仍有經典作爲傳法的依據,即《楞枷經》、《金剛經》等。唐代時期禅宗大爲盛興,當時又分出“牛頭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爲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成爲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禅宗學的形成過程

  中國禅宗的出現是與菩提達摩來中國弘傳禅法聯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達摩于劉宋末或齊梁時代來華傳“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被奉爲中國禅宗的東土初祖。其傳承則一直上溯至傳佛心印的摩诃迦葉。據說昔日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向釋迦牟尼佛獻上了一枝金色波羅花,世尊即“拈花示衆”。大衆不解其意,皆默然無語。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葉心領神會“破顔微笑”。世尊便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傳給了摩诃迦葉。這就是禅門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禅宗根據此尊摩诃迦葉爲印度初祖。此後,曆代祖師“以心傳心”,傳至菩提達摩爲第二十八代。達摩來到東土以後,又依次傳法于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稱爲“東土五祖”。後來道信、弘忍之禅法,稱爲“東山法門”。其實,禅宗發展到“東山法門”之時,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創立。五祖弘忍門下,出現了惠能與神秀兩位大弟子,禅宗又分化爲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這兩大基本派別。惠能被視爲禅宗正脈,是達摩以來“以心傳心”的第六代祖師,世人稱爲“六祖”。六祖以後,南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惠能門下形成了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叁大系。青原系和南嶽系下又進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從而禅宗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規模。

  禅宗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雖然,中國禅宗的各個支派都將達摩奉爲開山立宗的祖師。但實際上達摩並不是最早來華弘傳禅法者。在達摩來華之前,禅宗學已在中土傳播,根據《高僧傳》和《續高僧傳》的記載,在達摩以前或與達摩同時,從事禅宗經典翻譯,或修持禅學、傳授禅法者人數不少。從曆史上看,禅宗學在兩漢時期就隨著佛教的東漸而傳入中土。一般認爲,最早來華傳譯佛經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谶,他們在分別翻譯小乘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和大乘般若學的同時,也翻譯出了數部禅宗經典,把大小乘禅法介紹到了中國。由于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禅學理論和禅修方法都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道術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傳。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大乘般若學和禅宗學才相繼而發展起來。早期大、小乘禅學的傳播不僅使中土人士對佛教禅學的了解日益全面,也爲日後達摩祖師的禅法展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爲中國化的禅學宗派的創立奠定了有利的條件。漢代得到流傳的小乘安般禅,雖然也主張“止觀雙運”,但實際上發生影響的則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數息”的形式與方法。就整個漢魏時期而言,中土的習禅之風也並不是很盛行。隨著大乘般若學的繁榮與興盛,禅法逐漸走向與大乘義學相結合的道路,東晉時期的道安、慧遠等人對般若與禅觀的會通,鸠摩羅什及其弟子對般若禅的弘傳,促使“禅智雙運”成爲時代的風氣。魏晉以來,各種禅宗經典的相繼譯出,又爲依教修禅進一步提供了方便。晉宋朝時期的竺道生等人對心性論的發揮,則爲自心真性的禅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達禅學的佛陀跋陀羅對大乘禅法的系統介紹,使中國禅學得以不斷的發展;佛陀跋陀羅以後僧稠、僧實等人弘揚禅學,終于使習禅之風盛行于中國的大江南北。

  

  二、禅宗學的傳承與發展

  佛教中國化同步展開的禅的中國化,使禅與禅行的內涵不斷被拓展,對心性的重視在禅學中日益突出,禅與禅行也逐漸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籬而趨向于觀心守心、隨緣安心。南朝時期的寶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現出了新禅風的趨向,而菩提達摩則成爲印度禅向中國禅過渡以及中國禅宗創立的關鍵性人物。他主張“藉教悟宗”,將“開悟”作爲修禅的重點,這成爲後來中國禅學和禅宗發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達摩傳法以《楞伽經》爲“印心”。在達摩門下有以《楞伽經》相傳授的楞伽師,他們的禅法也就被稱爲“楞伽禅”。其中就有達摩的得法弟子,後來被奉爲禅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繼承了達摩禅法的特色,同時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對達摩的禅法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特別是他從體用一如的觀點出發,強調了修行實踐上的自度自證,自我解脫。

  二祖慧可傳法于僧璨,被奉爲禅宗叁祖。據現在資料,僧璨作有《信心銘》一書,他在進一步強調不取不舍、絕言忘慮的基礎上,發展了達摩禅法所要求的隨緣而行,提倡一種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萬法一如”、“即心即佛”與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理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達摩一系的禅法更加適應了中國人禅修的需要。

  叁祖僧璨傳法于道信,被奉爲禅宗四祖。此後達摩系的禅法逐漸傳至般若叁論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區,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開“東山法門”,進一步從理論上對般若與楞伽的會通加以論證,並廣泛引用了包括《金剛經》在內的大量佛教經論,提倡各種因人而宜的禅法,更好地適應了衆多修禅者的需要,使中國禅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達摩系禅法的展開中及中國禅宗的創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所處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他可以說是中國禅宗的實際初創者。道信不僅奠定了禅宗思想的理論基礎,而且在組織形式和禅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禅宗初具宗門的一大特點。

  四祖道信傳法于弘忍,被奉爲禅宗五祖。道信的禅學思想以般若實相與楞伽心性的結合爲基礎,同時以“一行叁昧”爲安心禅法,圍繞“心”之體用而提出了知心體、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種方便法門,在這五種方便禅法中,既容納了傳統禅法的修心內容,又以般若空觀發揮了慧可、僧璨禅法中即心即佛、萬法一如的思想,對後來禅宗的發展産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道信把達摩禅法的隨緣逍遙的修行觀,置于當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礎上,從而提倡“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爲舉動,皆是菩提”。這樣一種隨心自在、無礙縱橫的修行生活,成爲後來中國禅宗修行的一種方式和基本態度。道信付法于五祖弘忍,弘忍進一步發展了“一行叁昧”的禅法而完成了“東山法門”的建立。

  五祖弘忍繼承道信衣缽後,到了黃梅雙峰東山建立道場,以後在憑茂山傳法二十余年,接引四方學衆,善巧化導,法門大啓,根機不擇地普遍傳授,弘揚佛法,改革禅法,發展禅學,創建中國化的禅宗,被人譽爲“法妙人尊”。並繼承發展了道信的禅學思想和禅法的方便,規模空前,使憑茂山成爲當時全國重要的禅學中心。由于憑茂山在道信弘法的雙峰山東去不遠,因而又稱“東山”,弘忍的禅法也因此而被稱爲“東山法門”。這裏的“東山法門”其實不僅僅是指弘忍一個人的禅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禅法,因爲弘忍的禅法是對道信禅法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建立東山法門是中國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其門下弟子(出家),根據記載的共有28人,其中一時稱“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爲出名。他們各化一方,遂使東山法門傳播全國,使達摩一系禅學迅速發展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從此,中國禅宗已經真正形成,並且興盛起來。

   五祖弘忍傳法于惠能,被奉爲禅宗六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以惠能爲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爲代表的“北宗”。由于惠能系的禅法主要流傳于中國南方,神會又以菩提達摩“南天竺一乘宗”正傳自诩,而不許神秀門下“妄稱南宗”,因此,惠能系便獲得了“南宗”的稱號,而主要流傳于中國北方的神秀一系則被稱爲“北宗”。以神秀爲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爲代表的“南宗”成爲中國禅宗的兩大基本派別。安史之亂以後,盛極一時的神秀北宗逐漸趨于衰落,但仍綿延發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滅法,以寺院爲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則逐漸在全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叁、中國佛教的特質在于禅

  佛教的根本特質在于禅心,禅是要自心證悟而不可言說的,但禅文化是可以修學研究的。中國的禅宗曾分有北宗、南宗。北宗主張漸修,南宗主張頓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智;北宗主張由定生慧,南宗主張以定攝慧;北宗如塔基,南宗如塔尖。其實塔基、塔尖是塔的一個整體,漸修頓悟也是禅修的一個整體。石頭希遷大師說: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講的就是要維護禅修的整體,不要只顧一個側面。禅文化可以研究弘揚的東西很多,傳心的語錄,傳法的燈,比比皆是,內容非常豐富,領域非常寬廣。

  禅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盞明燈,它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裏面有生活,生活中也有禅。古代高僧大德說:挑水擔柴,無非是道;行住坐臥,無不是禅。“吃茶去”就是趙州禅師有名的公案。“平常心是道”就是趙州禅師教導大衆學佛首先是講究做人,參禅必須學會生活。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于生活中。這是世出世法圓融修證的境界。一個沒有覺悟的人,他生活的心境常常是煩惱的,生活的心路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現代的人享受現代文明之余,這種情況更爲突出。借助禅這面鏡子,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借助禅這盞明燈,清淨一下自己的心路,這對消除煩惱,減少困惑,會有很大受用的。

  總之,禅宗是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于禅。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前任會長趙樸初先生曾經說:禅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過去對東方的文明和人類的精神世界曾經做出過積極的貢獻;現在,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起著有益的作用,並對世界産生著廣泛的影響;未來,將在二十一世紀中,它在解決人類的自我認識、自我淨化、自我覺悟、自我改變和加強人類自身建設上將會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略論禅宗學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理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