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四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受苦的來處做更究竟的體認,例如我們因胃或肝髒帶來的病苦,我們能不能怪肝或胃呢?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就不會受苦了,這種想法究竟嗎?

  

  第廿八頌 學習精進度

  唯求自利聲緣者 勵勤猶如救頭燃

  功德之源爲有情 勤求精進佛子行

  

  小乘聲聞、緣覺行者只爲求自度,尚且要以搶救頭上著火般的速度,每日精勤修行,而我們發願爲利益衆生而趨入修行的大乘行者,怎可不勇猛精進修行呢?大家要知道-精進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沒有精進就連一般世間法都無法成就,更何況是佛法呢?精進分爲叁個次第:(1)行事前的計劃(2)確實地執行(3)不滿足的修學。阿底峽尊者說過:「所有的知識和智能都是伴隨精進而來!」只要能精進,沒有我們做不到的!

  

  第廿九頌 學習禅定度

  具有心靜勝觀者 已知滅盡諸煩惱

  正離四處無色界 修習禅定佛子行

  

  不管修行什麼法,心都要定下來才能成功;禅定有很多種,修行時心定于行處,修本尊法、修行自他交換思維法…等都需要禅定,能一心不亂緣在正念上就是禅定,有這個根器再加上空性勝觀,就有能力斷除貪、瞋、癡等煩惱,斷惑的智慧背後一定要有禅定,缺乏禅定的智慧好比用刮胡刀切木頭般,力量小到無能爲力,是斷不了貪、瞋、癡的,相反地,雖有足夠的禅定力量,卻無智慧,一樣無法脫離輪回,這好比用鈍斧砍木,刀刃不利,難斷木柴,例如印度外道的瑜伽士,雖有足夠的禅定力,卻無空性勝觀的智慧,他們可能生在無色界的四禅天中,如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們在這四禅天中,有好幾千劫都在入空中,其間,他們沒有煩惱,沒有感覺和觀念,〈唯覺空是無邊的,識也是無邊的,一切無所有〉,但當他們把以前修習禅定的因用完時,醒過來,出了定,一切煩惱照樣顯現,于是他們産生一種邪見,認爲解脫只是個謊言,因此而墮入叁惡道,所以菩薩、佛子們必需修習禅定,並以智慧得度。

  

  方才忘了說明,精進的本質是歡喜,不管什麼事,只要歡喜,你自然就會去做,所以歡喜是精進的本質,而禅定的本質則是一心不亂!禅定分叁種,我們在這裏先略過; 寂天菩薩說過:「有禅定和智慧,貪、瞋、癡就消失了,但智慧産生前,行者必需修習禅定。」中國禅宗及傳統的禅修者,有些是直接修習禅定的,這是因爲從前的人心地單純,真接修習禅定很容易成功,但現在的人心較不單純,不容易修成禅定,在「入菩薩行」裏,修禅定是先修行爲然後再進入修心,修心時不讓心生惡念,也不讓心到處亂跑,這要以禅定力量來修習,心能定下來,心的本質才會顯現出來,我常講:「心的本質是活的,它要在安定下來時,才會顯現出來。」現在,我們初學時,因爲心有如野馬般地噪動不安,不能強迫它定下來,所以要先順著它的動,才能讓它漸漸安定下來。

  

  第卅頌 學習智能度

  若無智慧余五度 不可圓滿得佛果

  叁輪無別具方便 修行智慧佛子行

  

  沒有智能而勤修其它五度,這樣是無法讓我們離開輪回的!好比五個盲人久缺智慧的雙眼,他們是無法到達想去的地方的,因此智慧是不可缺的,宗喀巴大師講過:「無論你的出離心或世俗菩提心有多強烈,但如果沒有緣起的慧見,是永遠不可能斷除輪回的根的。」佛教和其它宗教最大的差別,即是這廣闊無邊的智慧,一般宗教都說到慈悲、也強調利益衆生、多做善事、幫助別人...,但佛教除此之外,還會善巧地說有菩薩,要塑佛像、壇城,或以一些修行的動作或方式,乃至唱誦各種儀軌來啓發衆生,這並非只是單純的迷信,而是有非常覺醒的智慧來配合方便法,使人因此更能慈悲、快樂,與一般助人得到快樂的說法,有層次上的不同;例如密宗最常見的法器-金剛杵、金剛鈴以及唐卡中的佛,勇父勇母互相擁抱等等,都象征了智慧和善巧方便,然而,善巧和智慧差別在那裏呢?有善巧而沒有智慧的人,就如同有煩惱的政治人物,他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裏,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因缺乏智慧,所以常在煩惱痛苦中掙紮;而有智慧而無善巧的修行者,他們在寺廟中充滿了快樂,但他們不懂得逢迎拍馬,無論尊卑一視同仁,不懂善巧周旋;那麼,善巧又有智慧的人是怎樣子的呢?就如西藏優秀的仁波切及法師們,但善巧也不能過度哦,一定要以智慧度攝持才不會變成世間法,可見菩薩行中,不能缺乏智慧度。

  

  2、學習經中所說四法

  第卅一頌 觀察己過而舍棄

  若無觀察自迷惑 求法形象實不爾

  由此常觀自迷惑 舍棄惑亂佛子行

  

  我們進入修習大乘佛教的人,要不斷觀察自己有沒有迷惑?有沒有知識上、戒律上、功德上的進步?有沒有犯戒?觀念如不如法?倘若不能常常觀察自己,這樣就只是虛有佛教徒的外相而已,不是佛子行持!因爲佛法和世間法只有一念之差而已,所以一定要常常自我觀察!倘能舍棄外在的追求,而一直在修行中,這就是如法的行者,反之,假若觀念偏差,而僅以追求名利或擁有更多的眷屬、信衆、莊嚴的寺廟...等等爲目標,那麼他雖也能說出莊嚴的佛法,但,這只是藉由佛法莊嚴的外衣來遮掩內心實修的沒落而已,現在佛教的外衣越來越華麗而惑亂四出,因此我們更應該隨時觀察自心舍棄迷惑!

  

  

  第卅二頌 不說菩薩過

  以惑增上于佛子 若說罪過自失誤

  由此已入大乘者 勿說罪過佛子行

  

  身爲大乘佛教徒絕對不可以毀謗任何人,尤其是同爲大乘的修行人,要知道,說別人罪過、诋毀別人最直接的因是嫉妒心!如果用嫉妒心去說他人過失和缺點,而對方又是菩薩,那麼對自他的傷害就更大了!我們這個時代什麼都不缺,但大家心態卻怯弱了,一點壞話也承受不了,所以最好還是少講爲妙,尤其是當老師的,在大衆面前講話,只能讓聽者自知缺失,不能明講,因爲這樣有時非但無效,可能更有壞處,有時雖然我們是滿懷善意,可是對方卻不這麼想,這樣反而傷了彼此的和氣,故而凡事只能點到爲止,讓他自己去改,這樣比較好!除非你們兩個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否則必然造成傷害!所以避免講他人過失,這是必修的功課!同時,也不要觀察別人的缺點,因爲佛教徒是內教修行人,只觀察自己、不觀察別人,除非你修行有成,有能力度衆了,才能去觀察他人,以增長自己的智慧,否則,在自己沒有能力度衆時,觀察自己才是佛子應行的課題。

  

  第卅叁頌 舍棄貪著施主家

  爲得尊重互相爭 聞思修行降滅故

  親友家與施主戶 舍棄貪欲佛子行

  

  對于修行較有成就、名位較高者而言,就要小心提防這點了!在西藏佛書上常常指出:「身爲法師的人如果自己不走錯路,那麼信徒也就不會走錯路了!」所以身爲法師的人一定要提醒修行的出家衆,舍棄過度被尊重的虛榮, 巴祖仁波切常在「普賢上師言教」演講時,教示出家衆切記這點,因爲接受過度的尊敬和供養,就很容易爲了錢財、尊敬、功德主、信徒及寺産而起紛爭,在臺灣這種事情很多,爲了互爭功德主、信徒、錢財、許多事情都弄得沸沸揚揚的,在西藏雖然轉得慢些,但,這也檔不了,五濁惡世來臨,這些都是免不了的!我這是實話實說,不擔心得罪人,因爲這種競爭的事實,此地很盛行!一個菩薩行者,不可對自己的功德主及親友 産生貪欲,因爲這非但會誤導他人,而且讓自身更沒時間好好修行、看書、打坐,反而增添無數煩惱!要知道,尊敬、錢財都是生起貪欲的因,所以我們應該小心觀察自己的正知正念,「入菩薩行」中說:「人,一生爲了錢財及別人的尊敬而歡喜,當死亡來臨時,會感到很痛苦!」許多經書上也都如此說。

  

  第卅四頌 不說粗語

  粗語傷害他人心 佛子戒法當損失

  由此他人不喜之 舍棄粗語佛子行

  

  粗言惡語會讓聽者心神不甯,因此身爲佛子的我們不應當這樣做!西藏有句俗話說:「語言沒有任何武器,卻會令人心破碎!」可見這種溝通方式是很不好的!要知道,出自善意的粗言,雖不是惡語,只是比較直接、老實的粗話,仍會給人不禮貌的感覺,更何況是惡意的粗語呢?我們現代人的教育,學習講好聽的話,但表達的內涵也要是善的,否則,雖不說粗言卻仍有惡意,也是不好的,佛子平時言談間,一定要舍棄任何粗言惡語才是。

  

  第卅五頌 3、學習斷除煩惱

  過慣煩惱難以治 念知士者持治器

  貪等煩惱出生時 立即斷除佛子行

  

  當我們叁毒煩惱産生時,如果不去對治它、隨它滋長,等習慣養成就難以對治了,我們應該在貪、瞋、癡等煩惱生起的剎那,就以各種方式來處裏、調伏它們,不令它們養成惡習,要知道,如果不去理會它們,有第一次就有第二、叁次,等習慣以後,就積習難改了,所以在還沒養成習慣前要處理它,以防它迷惑了我們的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對治貪、瞋、癡的利器,但,如你想斷除煩惱,就必須在它剛産生的剎那就對治,絕對不能縱容。

  

  第卅六頌 4、學習具正知正念而利他

  總之何境行爲道 觀察自心造何業

  常具正念與正知 應作利他佛子行

  

  上述談的佛子應行當修的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我們都應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的念頭是善、是惡,不放逸的檢查自心以利益衆生,如此一來,利己的方面成就了法身,利他方面成就了五色身,這也正是我們得到二身的修行方式,反之,如果我們不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心,那麼「心」是很怯弱恐懼的,它想怎樣就讓它怎樣,像瘋子般地爲所欲爲,一切戒律就無法修習了;我們的心有如瘋象,當它被貪、瞋、癡叁毒迷亂時,就控製不住了,所以我們要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觀照自心,如果我們能好好看住自心,外在的境界就動搖不了我們了,任它擺在那兒,對我們都不起作用,就像一些有修行的人,只管自己內心,天天只學智慧,外在現象怎麼顯現或變化都幹擾不了他,而我們沒有那種內觀的智慧,所以外面一動一靜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精神,因此常有空虛的煩惱。

  

  第卅七頌 學習善根回向

  依彼所造諸善根 爲除無邊有情苦

  清淨叁輪以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前面諸頌是所有佛子菩薩們所修行的內涵,我們要非常歡喜能如此聽聞及修學,並歡喜地做回向。回向時,要以清淨的叁輪體空的智慧來回向,所謂「叁輪體空」是指(1)所回向的是現在、未來及過去所作的善業(2)要回向的對境是一切衆生(3)回向者是聽聞修習佛法者,如我們自己,這叁者都非實有,這在藏文直譯爲「清淨叁輪智慧體空回向」,我們以此方式所做的功德回向,此功德肯定彙入功德大海中,此大海並因之而成長不息!

  正行叁十七頌到此解說圓滿了,接下來講結義:

  

  結義

  一、爲何人而著

  經續論典諸言義 跟隨一切聖者語

  佛子行頌叁十七 造爲佛子道學者

  

  此頌是說明 圖美桑波尊者爲何著作此論的原因;尊者他表明自己是依止了很多聖者及學者的開示,又研讀了很多經典、密續和論著,把佛法要義融會在其中,又依阿底峽尊者所稱許的舊噶當派的苦修上師們的言論,結集而成叁十七頌佛子行。(舊噶當派上師們在實修境界上,是非常優秀的,他們以簡單的修行方式,舍棄五妙欲的追求而成就。)

  

  二、明此爲無錯謬之佛子行

  智慧淺薄無學故,雖無智者喜妙詩;

  而依經論教言故,可想無誤佛子行。

  

  尊者在此謙稱自己才智不足,天賦及外學的智慧都淺薄,所以本書無法寫得非常精備好聽,不會博得多聞者心生歡喜,但因內涵都是出自佛經及成就者的言教,沒有加入他個人主觀意見,所以可以想見地-其義與信承上師所說的一樣無誤!

  

  叁、作者自謙及求恕

  然是廣闊佛子行,吾者淺學難證故,

  若有誤釋等缺處,請求寬恕諸聖者。

  

  尊者前面說:「他寫的本論應該是沒有什麼錯誤的」,但,他相信佛菩薩的行持是非常廣闊而深奧的,如大海般地難以測量,倘因他個人智慧不足,其中有前後沖突或意義沒有直接連貫的地方,所有罪過及缺點,請求不偏頗而有智慧的人多加寬容和包涵。

  

  四、著作善根回向菩提

  作此善事諸有情,勝義世俗菩提心;

  無依輪回涅槃邊,願如怙主觀世音。

  

  尊者以此所修功德回向給衆生,願一切衆生不住輪回與涅槃二邊!我們西藏大部分的回向文都習慣這麼說,讓衆生不住輪回,是希望他們找到空性的智慧,而不住涅槃是希望衆生免于落入聲聞、緣覺和阿羅漢,耽誤很久的時間才證得菩提,而以勝義、世俗兩谛的菩提心回向,但求怙主觀世音菩薩保護我們,使我們得到如同觀世音菩薩同等的果位,願所有佛子們以慈悲心、菩提心證悟菩薩的心性,趨入菩提。

  

  五、具四圓滿而作結

  上義爲衆生有利,于銀河寶洞裏;

  善言教理聖者,圖美(無著)造也。

  

  這是尊者說出爲了自他二利之故,圖美無著在(銀河洞裏)寫了這部以自性完成的叁十七頌佛子行,此頌爲有心求得佛果,要跟隨佛菩薩行持的衆生而作,是依據聖言教理而說,圓滿在此結尾。

  

  終..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