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苦的来处做更究竟的体认,例如我们因胃或肝脏带来的病苦,我们能不能怪肝或胃呢?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不会受苦了,这种想法究竟吗?
第廿八颂 学习精进度
唯求自利声缘者 励勤犹如救头燃
功德之源为有情 勤求精进佛子行
小乘声闻、缘觉行者只为求自度,尚且要以抢救头上着火般的速度,每日精勤修行,而我们发愿为利益众生而趋入修行的大乘行者,怎可不勇猛精进修行呢?大家要知道-精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没有精进就连一般世间法都无法成就,更何况是佛法呢?精进分为三个次第:(1)行事前的计划(2)确实地执行(3)不满足的修学。阿底峡尊者说过:「所有的知识和智能都是伴随精进而来!」只要能精进,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第廿九颂 学习禅定度
具有心静胜观者 已知灭尽诸烦恼
正离四处无色界 修习禅定佛子行
不管修行什么法,心都要定下来才能成功;禅定有很多种,修行时心定于行处,修本尊法、修行自他交换思维法…等都需要禅定,能一心不乱缘在正念上就是禅定,有这个根器再加上空性胜观,就有能力断除贪、瞋、痴等烦恼,断惑的智慧背后一定要有禅定,缺乏禅定的智慧好比用刮胡刀切木头般,力量小到无能为力,是断不了贪、瞋、痴的,相反地,虽有足够的禅定力量,却无智慧,一样无法脱离轮回,这好比用钝斧砍木,刀刃不利,难断木柴,例如印度外道的瑜伽士,虽有足够的禅定力,却无空性胜观的智慧,他们可能生在无色界的四禅天中,如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在这四禅天中,有好几千劫都在入空中,其间,他们没有烦恼,没有感觉和观念,〈唯觉空是无边的,识也是无边的,一切无所有〉,但当他们把以前修习禅定的因用完时,醒过来,出了定,一切烦恼照样显现,于是他们产生一种邪见,认为解脱只是个谎言,因此而堕入三恶道,所以菩萨、佛子们必需修习禅定,并以智慧得度。
方才忘了说明,精进的本质是欢喜,不管什么事,只要欢喜,你自然就会去做,所以欢喜是精进的本质,而禅定的本质则是一心不乱!禅定分三种,我们在这里先略过; 寂天菩萨说过:「有禅定和智慧,贪、瞋、痴就消失了,但智慧产生前,行者必需修习禅定。」中国禅宗及传统的禅修者,有些是直接修习禅定的,这是因为从前的人心地单纯,真接修习禅定很容易成功,但现在的人心较不单纯,不容易修成禅定,在「入菩萨行」里,修禅定是先修行为然后再进入修心,修心时不让心生恶念,也不让心到处乱跑,这要以禅定力量来修习,心能定下来,心的本质才会显现出来,我常讲:「心的本质是活的,它要在安定下来时,才会显现出来。」现在,我们初学时,因为心有如野马般地噪动不安,不能强迫它定下来,所以要先顺着它的动,才能让它渐渐安定下来。
第卅颂 学习智能度
若无智慧余五度 不可圆满得佛果
三轮无别具方便 修行智慧佛子行
没有智能而勤修其它五度,这样是无法让我们离开轮回的!好比五个盲人久缺智慧的双眼,他们是无法到达想去的地方的,因此智慧是不可缺的,宗喀巴大师讲过:「无论你的出离心或世俗菩提心有多强烈,但如果没有缘起的慧见,是永远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的。」佛教和其它宗教最大的差别,即是这广阔无边的智慧,一般宗教都说到慈悲、也强调利益众生、多做善事、帮助别人...,但佛教除此之外,还会善巧地说有菩萨,要塑佛像、坛城,或以一些修行的动作或方式,乃至唱诵各种仪轨来启发众生,这并非只是单纯的迷信,而是有非常觉醒的智慧来配合方便法,使人因此更能慈悲、快乐,与一般助人得到快乐的说法,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密宗最常见的法器-金刚杵、金刚铃以及唐卡中的佛,勇父勇母互相拥抱等等,都象征了智慧和善巧方便,然而,善巧和智慧差别在那里呢?有善巧而没有智慧的人,就如同有烦恼的政治人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因缺乏智慧,所以常在烦恼痛苦中挣扎;而有智慧而无善巧的修行者,他们在寺庙中充满了快乐,但他们不懂得逢迎拍马,无论尊卑一视同仁,不懂善巧周旋;那么,善巧又有智慧的人是怎样子的呢?就如西藏优秀的仁波切及法师们,但善巧也不能过度哦,一定要以智慧度摄持才不会变成世间法,可见菩萨行中,不能缺乏智慧度。
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
第卅一颂 观察己过而舍弃
若无观察自迷惑 求法形象实不尔
由此常观自迷惑 舍弃惑乱佛子行
我们进入修习大乘佛教的人,要不断观察自己有没有迷惑?有没有知识上、戒律上、功德上的进步?有没有犯戒?观念如不如法?倘若不能常常观察自己,这样就只是虚有佛教徒的外相而已,不是佛子行持!因为佛法和世间法只有一念之差而已,所以一定要常常自我观察!倘能舍弃外在的追求,而一直在修行中,这就是如法的行者,反之,假若观念偏差,而仅以追求名利或拥有更多的眷属、信众、庄严的寺庙...等等为目标,那么他虽也能说出庄严的佛法,但,这只是藉由佛法庄严的外衣来遮掩内心实修的没落而已,现在佛教的外衣越来越华丽而惑乱四出,因此我们更应该随时观察自心舍弃迷惑!
第卅二颂 不说菩萨过
以惑增上于佛子 若说罪过自失误
由此已入大乘者 勿说罪过佛子行
身为大乘佛教徒绝对不可以毁谤任何人,尤其是同为大乘的修行人,要知道,说别人罪过、诋毁别人最直接的因是嫉妒心!如果用嫉妒心去说他人过失和缺点,而对方又是菩萨,那么对自他的伤害就更大了!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但大家心态却怯弱了,一点坏话也承受不了,所以最好还是少讲为妙,尤其是当老师的,在大众面前讲话,只能让听者自知缺失,不能明讲,因为这样有时非但无效,可能更有坏处,有时虽然我们是满怀善意,可是对方却不这么想,这样反而伤了彼此的和气,故而凡事只能点到为止,让他自己去改,这样比较好!除非你们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否则必然造成伤害!所以避免讲他人过失,这是必修的功课!同时,也不要观察别人的缺点,因为佛教徒是内教修行人,只观察自己、不观察别人,除非你修行有成,有能力度众了,才能去观察他人,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否则,在自己没有能力度众时,观察自己才是佛子应行的课题。
第卅三颂 舍弃贪着施主家
为得尊重互相争 闻思修行降灭故
亲友家与施主户 舍弃贪欲佛子行
对于修行较有成就、名位较高者而言,就要小心提防这点了!在西藏佛书上常常指出:「身为法师的人如果自己不走错路,那么信徒也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身为法师的人一定要提醒修行的出家众,舍弃过度被尊重的虚荣, 巴祖仁波切常在「普贤上师言教」演讲时,教示出家众切记这点,因为接受过度的尊敬和供养,就很容易为了钱财、尊敬、功德主、信徒及寺产而起纷争,在台湾这种事情很多,为了互争功德主、信徒、钱财、许多事情都弄得沸沸扬扬的,在西藏虽然转得慢些,但,这也档不了,五浊恶世来临,这些都是免不了的!我这是实话实说,不担心得罪人,因为这种竞争的事实,此地很盛行!一个菩萨行者,不可对自己的功德主及亲友 产生贪欲,因为这非但会误导他人,而且让自身更没时间好好修行、看书、打坐,反而增添无数烦恼!要知道,尊敬、钱财都是生起贪欲的因,所以我们应该小心观察自己的正知正念,「入菩萨行」中说:「人,一生为了钱财及别人的尊敬而欢喜,当死亡来临时,会感到很痛苦!」许多经书上也都如此说。
第卅四颂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佛子戒法当损失
由此他人不喜之 舍弃粗语佛子行
粗言恶语会让听者心神不宁,因此身为佛子的我们不应当这样做!西藏有句俗话说:「语言没有任何武器,却会令人心破碎!」可见这种沟通方式是很不好的!要知道,出自善意的粗言,虽不是恶语,只是比较直接、老实的粗话,仍会给人不礼貌的感觉,更何况是恶意的粗语呢?我们现代人的教育,学习讲好听的话,但表达的内涵也要是善的,否则,虽不说粗言却仍有恶意,也是不好的,佛子平时言谈间,一定要舍弃任何粗言恶语才是。
第卅五颂 3、学习断除烦恼
过惯烦恼难以治 念知士者持治器
贪等烦恼出生时 立即断除佛子行
当我们三毒烦恼产生时,如果不去对治它、随它滋长,等习惯养成就难以对治了,我们应该在贪、瞋、痴等烦恼生起的剎那,就以各种方式来处里、调伏它们,不令它们养成恶习,要知道,如果不去理会它们,有第一次就有第二、三次,等习惯以后,就积习难改了,所以在还没养成习惯前要处理它,以防它迷惑了我们的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对治贪、瞋、痴的利器,但,如你想断除烦恼,就必须在它刚产生的剎那就对治,绝对不能纵容。
第卅六颂 4、学习具正知正念而利他
总之何境行为道 观察自心造何业
常具正念与正知 应作利他佛子行
上述谈的佛子应行当修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我们都应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念头是善、是恶,不放逸的检查自心以利益众生,如此一来,利己的方面成就了法身,利他方面成就了五色身,这也正是我们得到二身的修行方式,反之,如果我们不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心,那么「心」是很怯弱恐惧的,它想怎样就让它怎样,像疯子般地为所欲为,一切戒律就无法修习了;我们的心有如疯象,当它被贪、瞋、痴三毒迷乱时,就控制不住了,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观照自心,如果我们能好好看住自心,外在的境界就动摇不了我们了,任它摆在那儿,对我们都不起作用,就像一些有修行的人,只管自己内心,天天只学智慧,外在现象怎么显现或变化都干扰不了他,而我们没有那种内观的智慧,所以外面一动一静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因此常有空虚的烦恼。
第卅七颂 学习善根回向
依彼所造诸善根 为除无边有情苦
清净三轮以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前面诸颂是所有佛子菩萨们所修行的内涵,我们要非常欢喜能如此听闻及修学,并欢喜地做回向。回向时,要以清净的三轮体空的智慧来回向,所谓「三轮体空」是指(1)所回向的是现在、未来及过去所作的善业(2)要回向的对境是一切众生(3)回向者是听闻修习佛法者,如我们自己,这三者都非实有,这在藏文直译为「清净三轮智慧体空回向」,我们以此方式所做的功德回向,此功德肯定汇入功德大海中,此大海并因之而成长不息!
正行三十七颂到此解说圆满了,接下来讲结义:
结义
一、为何人而着
经续论典诸言义 跟随一切圣者语
佛子行颂三十七 造为佛子道学者
此颂是说明 图美桑波尊者为何著作此论的原因;尊者他表明自己是依止了很多圣者及学者的开示,又研读了很多经典、密续和论著,把佛法要义融会在其中,又依阿底峡尊者所称许的旧噶当派的苦修上师们的言论,结集而成三十七颂佛子行。(旧噶当派上师们在实修境界上,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以简单的修行方式,舍弃五妙欲的追求而成就。)
二、明此为无错谬之佛子行
智慧浅薄无学故,虽无智者喜妙诗;
而依经论教言故,可想无误佛子行。
尊者在此谦称自己才智不足,天赋及外学的智慧都浅薄,所以本书无法写得非常精备好听,不会博得多闻者心生欢喜,但因内涵都是出自佛经及成就者的言教,没有加入他个人主观意见,所以可以想见地-其义与信承上师所说的一样无误!
三、作者自谦及求恕
然是广阔佛子行,吾者浅学难证故,
若有误释等缺处,请求宽恕诸圣者。
尊者前面说:「他写的本论应该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他相信佛菩萨的行持是非常广阔而深奥的,如大海般地难以测量,倘因他个人智慧不足,其中有前后冲突或意义没有直接连贯的地方,所有罪过及缺点,请求不偏颇而有智慧的人多加宽容和包涵。
四、著作善根回向菩提
作此善事诸有情,胜义世俗菩提心;
无依轮回涅槃边,愿如怙主观世音。
尊者以此所修功德回向给众生,愿一切众生不住轮回与涅槃二边!我们西藏大部分的回向文都习惯这么说,让众生不住轮回,是希望他们找到空性的智慧,而不住涅槃是希望众生免于落入声闻、缘觉和阿罗汉,耽误很久的时间才证得菩提,而以胜义、世俗两谛的菩提心回向,但求怙主观世音菩萨保护我们,使我们得到如同观世音菩萨同等的果位,愿所有佛子们以慈悲心、菩提心证悟菩萨的心性,趋入菩提。
五、具四圆满而作结
上义为众生有利,于银河宝洞里;
善言教理圣者,图美(无着)造也。
这是尊者说出为了自他二利之故,图美无着在(银河洞里)写了这部以自性完成的三十七颂佛子行,此颂为有心求得佛果,要跟随佛菩萨行持的众生而作,是依据圣言教理而说,圆满在此结尾。
终..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