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听到连空也不是,那就会迷惑了!在显宗比较高深的中观论中,有很多用因明学的逻辑学习中观,就能深入探讨空性,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空」爱怎么讲都可以,让你变都变不完,缘起就是这样子,但,也因为它的深奥,使一般人无法抓住它的要点,常常为此感到迷惑,这是显宗里必学的内涵,我们应该慢慢思考、体会。

  

  以前,堪布扎西说:「当你没有妄想时,就是比较了解空性的状态。」能想和所想都能离开戏论,如在禅定中,溶入天空般的空性,这正是入定离戏的佛子行; 寂天菩萨在讲「入菩萨行」智慧品时,它的境界溶入中观,证悟了空性,身体就渐渐离开法座升上空中,此时,他正诠释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都不存在,也没有一个念头要想的东西存在,这是真正的智慧,是佛子于禅修时应离边戏,不着意于二取相的中观正见;接着第二十三颂是佛子于出生后,应于贪境远离执着:

  

  2、后得时于贪瞋境远离实执

  第廿三颂 去除贪境的执着

  遇到合意外境时 观如夏天鲜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性 远离贪欲佛子行

  

  这是说菩萨修行应当要全然舍弃执着和贪欲!当我们环境或处境非常顺利、美好时,不应视为实有而起高兴贪欲的心,应该要知道那只是暂时的而已,如夏日雨后的彩虹一下子就会过去了,如此,我们对外面那些好看、好听的五妙欲才能不起执着和贪欲;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心中对治这些好看、好听的色尘,例如我们以白骨观或不净观等方式观修,勉强自己慢慢习惯而生起舍离执着的心,但,这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合理认识这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就比较容易放下贪欲,例如一个现今芳华正茂的人,时间一过去就会日渐衰老,而世间财富及亲朋好友,也是一样不稳定,有人几千万、几亿的资产,一夕之间就化为乌有,原本是至亲好友的,也可能反目成仇敌,这些都有如夏日彩虹一般地无常瞬变,应对它们有所认识和心理准备,当事情突变时,才不会那么痛苦和失望。

  

  第廿四颂 去除瞋境的执着

  诸苦如同梦儿亡 实执幻象徒劳累

  由此当遇违缘时 领悟幻境佛子行

  

  这颂和上一颂是相反的,当我们遇到不顺的境况时,我们要视之为幻境,不要被这种幻觉迷惑而产生痛苦和劳累,举凡不好看、不好听、不好闻的对境,或仇敌恶煞现在眼前,我们都应当把它们看做如梦中丧子般地虚幻不实!要知道,梦中丧子之苦的幻觉,如同我们现实生命中的违缘所带来的苦及苦因,一样是抵挡不了的难题,但这在成就者眼中,都是一些梦幻似的苦恼罢了,没有一个独立实有的苦存在!所以能把令人瞋恼的逆境当作幻觉来修行,正是佛子出定后的观修法。

  以下是菩萨行的五种修学:(1)学习六度行(2)学习经中所说四法(3)学习断除一切烦恼(4)学习具正知与正念而利他(5)学习善根回向;首先是学习六度行:

  

  (三)学习菩萨行

  1、学习六度

  第廿五颂 学习布施度

  想望菩提应舍身 外境事务何须说

  由此非求异熟果 尽量布施佛子行

  

  对于所有的大乘佛法修行者来说,他们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佛果,在未达到佛果之前,在传记中随处可见菩萨们舍身布施的故事,祂们不吝惜地布施手、脚、眼目或肉体...等等,如佛五百世前曾舍身喂虎,西藏行者也曾有布施眼睛...等等善举,这对于他们而言,外在金钱或物质上的布施是毋需置疑的,但就我们而言,在尚未能做到身体布施之前,应尽量依自己能力修学物质上及身外之物的布施;至于布施时的心态、对境及方法等,都要依大乘佛教的内涵来学习,如果你布施的对象错误了,对方拿了钱去造作恶业,你善良的舍心,不一定因此有罪过,但却因此而没有圆满的功德,因为对象错误,他去做恶了,其次,布施的方式在事相上圆不圆满,也要修学,如用非常瞋恨的方式,或不好的动作,令对方不满意也不可以,同时,布施到很匮乏的地方,或三宝所在地,如寺院、佛塔、经文缺乏之处,功德是最棒的,例如经文在台湾并不缺乏,所以捐印经文所能利益的众生,和较缺乏的地方相较起来,此地显然较少,因此功德自然也会比较少,行者应视不同地方的需求来行布施,当然,上供下施在台湾是做得非常成功且难得的,全世界几乎都没有如台湾能布施供养的地方!

  布施除了外在财施之外,还有安慰的无畏施及佛法的布施,无畏施是要让对方感到受保护,如强盗、猛兽、凶煞、魔鬼要伤害对方时,我们用各种方法去帮助或解救他,使他免于恐惧,这就是无畏施;至于我们学到的佛法,能适切地告诉别人,让对方明白受用,这就是法布施,这些都是行者应该修学的,「入菩萨行」中说:「我们尚未能舍身之前,无论外财或佛法,以及心灵上的安慰等,这些能利他的布施,都是学菩萨行的功课!」此外,布施注重的不是外在的事相而是心态,当然,前面提到的布施不是说都不要,但刚开始我们可以从少到一根针线开始布施,或者从十块、一百块开始,等习惯舍心后,将如 寂天菩萨所说的:「当你习惯时,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布施的。」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最值得敬佩的是-全无坚吝贪欲的舍心,所以在心态上能无所求又不后悔,才是最棒的!

  

  

  第廿六颂 学习持戒度

  无戒不可成自义 说能利他真可笑

  故于世间无希求 勤护戒律佛子行

  

  所有的法门都是从戒而有,小乘也是从别解脱戒开始的,不守戒律就无法利益自己,要知道,我们能生在轮回里的三善道,也是持戒果报,倘若自己不能好好持守戒律,那么就连自己都无法得到利益,那将如何度众生呢?自度尚且有问题,还要想度众生真是痴人说梦。戒律有好多种:如皈依戒、居士戒、菩萨戒及出家戒的各种戒律和金刚乘的戒律等,一般认为小乘的戒律极难修,是极严肃的,因为它大部份是身体、语言和行为动作上的戒律,但事实上最难守的戒律是金刚乘的戒律,因为它外表看起来很开放、随便,然而实际上我们每个剎那都可能破戒,因为金刚乘的戒律,许多是细的念头上的心戒,无论贪欲、恶念,一旦有念头就无法出离轮回,如龙树菩萨在「中观论」所说:「心中一有执着,或起了妄念,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落入我执、就掉入轮回中。」所以起心动念都破了戒,这的确不容易懂,也最难得;菩萨戒是心和行为上两者皆重视的戒律,而金刚乘的戒律是强调心戒,所以当外在贪、瞋、痴的行为会困扰、捆绑我们时,就可以把它们转为道用!

  佛陀的教法中,经、律、论三藏中的律藏,就是 释迦牟尼佛讲的戒律,它既是佛陀的教法,也是佛陀的事业,其中,谈了许多当年修学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具体显示了佛陀的教法和事业,因此,出家众的行为和形象是最棒的,因为他们展现了戒律的精义!然而,在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不讳言的,宁玛巴修行者的形象是较参差不齐的,这是它的特色,也是令人迷惑的地方,当然这些表面上不是很正面的行为,对于那些密守三昧耶戒的行者而言,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但它对于佛法的事业来说,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外在行为虽然不能代表个人修行的境界,但在利益众生的观点上,能不困扰、迷惑众生的出家众形象才是最好的, 巴祖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说:「行为要小心谨慎,内在修持境界要勇敢!」所以如果只是行为上勇敢开放,修行境界却恐惧不堪,那就不好了。

  大乘显宗的戒律简言之有三种:(一)律仪戒,这是对所有性罪及庶罪都舍离,也就是不做伤害众生的戒律;(二)摄善法戒,这是对摄持所有善法,并让善业增长的戒律,如六度行就属此戒所摄;(三)饶益有情戒,这是举凡能利益众生的事,都应尽量去做的戒律。布施度的本质是发心,而持戒的本质是「离过」, 离开一切过失罪业的心。龙树菩萨说:「持戒就修行而言,好比大地。」众生依大地而住,无论无意识的木石和有意识的生物,皆住在土地上,而修行者依戒律累积功德与智慧,没有戒律就无法自利和利他,所以做为一个佛子,修菩萨六度必须好好地持戒。

  

  

  第廿七颂 学习忍辱度

  想望善财诸佛子 一切害者如宝藏

  由此于人无瞋恨 修持忍辱佛子行

  

  寂天菩萨说:「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可见苦行中忍辱是最棒的,身为大乘佛教徒目标是成佛,但要成就佛果需要累积很多福报,而修持忍辱正可累积众多福德资粮,所以佛子们应该勤修此门功课,如能将所有的烦恼、痛苦和敌人,都视为难得的无价之宝,不还手、不恼怒,珍惜这个难得修习忍辱的机会,自然能累积福报。

  「入菩萨行」中提到修行安忍都可用三个原则来思维:

  (1) 安受苦忍:我们身处轮回中很难避免会碰到生、老、病、死,这些必然的痛苦和诸多的逆境等,我们必须要认清这是难免的!本来就是如此!很自然!这不是我们一个、两个或几个人的特殊遭遇而已!千万不要执着-这几年我怎么会这样,或这段时间我们怎么会那么不顺?别人又为何都那么好呢?千万不要这么想,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很多压力和烦恼,只是大家都只把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而已,应该以广阔平和的心态来认识,并接受这些现况,这就是安受苦忍。

  (2) 耐怨害忍:这是对苦因的来源做深入的认知,当别人伤害我们时,体谅他本来就有贪、瞋、痴三毒,会生气是很自然的,我们应该修忍辱对治这种违缘,比如这里有团火,一个小孩去摸它,被烫到了!我们可以不可以怪罪那个火呢?不能!只能说这小孩不小心摸到火了!火本来就是会烧痛人的东西嘛!同样的,众生本来就会随时起贪、瞋、痴的,所以他伤害我、骂我、打我都是很自然的,是我们不小心惹恼了他,我们应该忍受,用这种思维来排解修行忍辱的盲点。

  (3) 谛察法忍:对…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