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到連空也不是,那就會迷惑了!在顯宗比較高深的中觀論中,有很多用因明學的邏輯學習中觀,就能深入探討空性,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空」愛怎麼講都可以,讓你變都變不完,緣起就是這樣子,但,也因爲它的深奧,使一般人無法抓住它的要點,常常爲此感到迷惑,這是顯宗裏必學的內涵,我們應該慢慢思考、體會。
以前,堪布紮西說:「當你沒有妄想時,就是比較了解空性的狀態。」能想和所想都能離開戲論,如在禅定中,溶入天空般的空性,這正是入定離戲的佛子行; 寂天菩薩在講「入菩薩行」智慧品時,它的境界溶入中觀,證悟了空性,身體就漸漸離開法座升上空中,此時,他正诠釋一切有爲法及無爲法都不存在,也沒有一個念頭要想的東西存在,這是真正的智慧,是佛子于禅修時應離邊戲,不著意于二取相的中觀正見;接著第二十叁頌是佛子于出生後,應于貪境遠離執著:
2、後得時于貪瞋境遠離實執
第廿叁頌 去除貪境的執著
遇到合意外境時 觀如夏天鮮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性 遠離貪欲佛子行
這是說菩薩修行應當要全然舍棄執著和貪欲!當我們環境或處境非常順利、美好時,不應視爲實有而起高興貪欲的心,應該要知道那只是暫時的而已,如夏日雨後的彩虹一下子就會過去了,如此,我們對外面那些好看、好聽的五妙欲才能不起執著和貪欲;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心中對治這些好看、好聽的色塵,例如我們以白骨觀或不淨觀等方式觀修,勉強自己慢慢習慣而生起舍離執著的心,但,這是很困難的,如果能合理認識這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就比較容易放下貪欲,例如一個現今芳華正茂的人,時間一過去就會日漸衰老,而世間財富及親朋好友,也是一樣不穩定,有人幾千萬、幾億的資産,一夕之間就化爲烏有,原本是至親好友的,也可能反目成仇敵,這些都有如夏日彩虹一般地無常瞬變,應對它們有所認識和心理准備,當事情突變時,才不會那麼痛苦和失望。
第廿四頌 去除瞋境的執著
諸苦如同夢兒亡 實執幻象徒勞累
由此當遇違緣時 領悟幻境佛子行
這頌和上一頌是相反的,當我們遇到不順的境況時,我們要視之爲幻境,不要被這種幻覺迷惑而産生痛苦和勞累,舉凡不好看、不好聽、不好聞的對境,或仇敵惡煞現在眼前,我們都應當把它們看做如夢中喪子般地虛幻不實!要知道,夢中喪子之苦的幻覺,如同我們現實生命中的違緣所帶來的苦及苦因,一樣是抵擋不了的難題,但這在成就者眼中,都是一些夢幻似的苦惱罷了,沒有一個獨立實有的苦存在!所以能把令人瞋惱的逆境當作幻覺來修行,正是佛子出定後的觀修法。
以下是菩薩行的五種修學:(1)學習六度行(2)學習經中所說四法(3)學習斷除一切煩惱(4)學習具正知與正念而利他(5)學習善根回向;首先是學習六度行:
(叁)學習菩薩行
1、學習六度
第廿五頌 學習布施度
想望菩提應舍身 外境事務何須說
由此非求異熟果 盡量布施佛子行
對于所有的大乘佛法修行者來說,他們修行的目標就是達到佛果,在未達到佛果之前,在傳記中隨處可見菩薩們舍身布施的故事,祂們不吝惜地布施手、腳、眼目或肉體...等等,如佛五百世前曾舍身喂虎,西藏行者也曾有布施眼睛...等等善舉,這對于他們而言,外在金錢或物質上的布施是毋需置疑的,但就我們而言,在尚未能做到身體布施之前,應盡量依自己能力修學物質上及身外之物的布施;至于布施時的心態、對境及方法等,都要依大乘佛教的內涵來學習,如果你布施的對象錯誤了,對方拿了錢去造作惡業,你善良的舍心,不一定因此有罪過,但卻因此而沒有圓滿的功德,因爲對象錯誤,他去做惡了,其次,布施的方式在事相上圓不圓滿,也要修學,如用非常瞋恨的方式,或不好的動作,令對方不滿意也不可以,同時,布施到很匮乏的地方,或叁寶所在地,如寺院、佛塔、經文缺乏之處,功德是最棒的,例如經文在臺灣並不缺乏,所以捐印經文所能利益的衆生,和較缺乏的地方相較起來,此地顯然較少,因此功德自然也會比較少,行者應視不同地方的需求來行布施,當然,上供下施在臺灣是做得非常成功且難得的,全世界幾乎都沒有如臺灣能布施供養的地方!
布施除了外在財施之外,還有安慰的無畏施及佛法的布施,無畏施是要讓對方感到受保護,如強盜、猛獸、凶煞、魔鬼要傷害對方時,我們用各種方法去幫助或解救他,使他免于恐懼,這就是無畏施;至于我們學到的佛法,能適切地告訴別人,讓對方明白受用,這就是法布施,這些都是行者應該修學的,「入菩薩行」中說:「我們尚未能舍身之前,無論外財或佛法,以及心靈上的安慰等,這些能利他的布施,都是學菩薩行的功課!」此外,布施注重的不是外在的事相而是心態,當然,前面提到的布施不是說都不要,但剛開始我們可以從少到一根針線開始布施,或者從十塊、一百塊開始,等習慣舍心後,將如 寂天菩薩所說的:「當你習慣時,就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布施的。」布施不在錢財的多少,最值得敬佩的是-全無堅吝貪欲的舍心,所以在心態上能無所求又不後悔,才是最棒的!
第廿六頌 學習持戒度
無戒不可成自義 說能利他真可笑
故于世間無希求 勤護戒律佛子行
所有的法門都是從戒而有,小乘也是從別解脫戒開始的,不守戒律就無法利益自己,要知道,我們能生在輪回裏的叁善道,也是持戒果報,倘若自己不能好好持守戒律,那麼就連自己都無法得到利益,那將如何度衆生呢?自度尚且有問題,還要想度衆生真是癡人說夢。戒律有好多種:如皈依戒、居士戒、菩薩戒及出家戒的各種戒律和金剛乘的戒律等,一般認爲小乘的戒律極難修,是極嚴肅的,因爲它大部份是身體、語言和行爲動作上的戒律,但事實上最難守的戒律是金剛乘的戒律,因爲它外表看起來很開放、隨便,然而實際上我們每個剎那都可能破戒,因爲金剛乘的戒律,許多是細的念頭上的心戒,無論貪欲、惡念,一旦有念頭就無法出離輪回,如龍樹菩薩在「中觀論」所說:「心中一有執著,或起了妄念,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就落入我執、就掉入輪回中。」所以起心動念都破了戒,這的確不容易懂,也最難得;菩薩戒是心和行爲上兩者皆重視的戒律,而金剛乘的戒律是強調心戒,所以當外在貪、瞋、癡的行爲會困擾、捆綁我們時,就可以把它們轉爲道用!
佛陀的教法中,經、律、論叁藏中的律藏,就是 釋迦牟尼佛講的戒律,它既是佛陀的教法,也是佛陀的事業,其中,談了許多當年修學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具體顯示了佛陀的教法和事業,因此,出家衆的行爲和形象是最棒的,因爲他們展現了戒律的精義!然而,在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不諱言的,甯瑪巴修行者的形象是較參差不齊的,這是它的特色,也是令人迷惑的地方,當然這些表面上不是很正面的行爲,對于那些密守叁昧耶戒的行者而言,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但它對于佛法的事業來說,就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外在行爲雖然不能代表個人修行的境界,但在利益衆生的觀點上,能不困擾、迷惑衆生的出家衆形象才是最好的, 巴祖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裏說:「行爲要小心謹慎,內在修持境界要勇敢!」所以如果只是行爲上勇敢開放,修行境界卻恐懼不堪,那就不好了。
大乘顯宗的戒律簡言之有叁種:(一)律儀戒,這是對所有性罪及庶罪都舍離,也就是不做傷害衆生的戒律;(二)攝善法戒,這是對攝持所有善法,並讓善業增長的戒律,如六度行就屬此戒所攝;(叁)饒益有情戒,這是舉凡能利益衆生的事,都應盡量去做的戒律。布施度的本質是發心,而持戒的本質是「離過」, 離開一切過失罪業的心。龍樹菩薩說:「持戒就修行而言,好比大地。」衆生依大地而住,無論無意識的木石和有意識的生物,皆住在土地上,而修行者依戒律累積功德與智慧,沒有戒律就無法自利和利他,所以做爲一個佛子,修菩薩六度必須好好地持戒。
第廿七頌 學習忍辱度
想望善財諸佛子 一切害者如寶藏
由此于人無瞋恨 修持忍辱佛子行
寂天菩薩說:「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可見苦行中忍辱是最棒的,身爲大乘佛教徒目標是成佛,但要成就佛果需要累積很多福報,而修持忍辱正可累積衆多福德資糧,所以佛子們應該勤修此門功課,如能將所有的煩惱、痛苦和敵人,都視爲難得的無價之寶,不還手、不惱怒,珍惜這個難得修習忍辱的機會,自然能累積福報。
「入菩薩行」中提到修行安忍都可用叁個原則來思維:
(1) 安受苦忍:我們身處輪回中很難避免會碰到生、老、病、死,這些必然的痛苦和諸多的逆境等,我們必須要認清這是難免的!本來就是如此!很自然!這不是我們一個、兩個或幾個人的特殊遭遇而已!千萬不要執著-這幾年我怎麼會這樣,或這段時間我們怎麼會那麼不順?別人又爲何都那麼好呢?千萬不要這麼想,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很多壓力和煩惱,只是大家都只把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而已,應該以廣闊平和的心態來認識,並接受這些現況,這就是安受苦忍。
(2) 耐怨害忍:這是對苦因的來源做深入的認知,當別人傷害我們時,體諒他本來就有貪、瞋、癡叁毒,會生氣是很自然的,我們應該修忍辱對治這種違緣,比如這裏有團火,一個小孩去摸它,被燙到了!我們可以不可以怪罪那個火呢?不能!只能說這小孩不小心摸到火了!火本來就是會燒痛人的東西嘛!同樣的,衆生本來就會隨時起貪、瞋、癡的,所以他傷害我、罵我、打我都是很自然的,是我們不小心惹惱了他,我們應該忍受,用這種思維來排解修行忍辱的盲點。
(3) 谛察法忍:對…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