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
堪布 久美多杰讲授
现在我们讲的是由图美桑波尊者所传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它属于大乘佛教显宗,主要内容是身为一位佛子所应具备的修行内涵,全文分为前行、正行及结行三个部份,前行部份我们已经讲完了,正行三十七颂讲到第二十颂,此颂是讲如何把瞋恨的对境,或如何将容易生起瞋恨忿怒的心续,当作解脱的道路,好好加以运用的修行内涵。
第廿颂 转瞋境为道用
若无消除自瞋敌 虽灭外敌又增上
由此仁慈悲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我们在轮回中一直存在着贪、瞋、痴三毒,其中瞋恨为什么存在呢?因为我们有外在的敌人!面对敌人时,我们会发出瞋恨心,或产生愤怒的心态,但如果必需把所有外在的敌人通通调伏或消灭,你才不会发怒或瞋恨的话,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入菩萨行」第五品中讲:「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瞋心,则同灭众敌!」无论你杀了多少敌人都没有用,因为他们只是暂时消失罢了,以后他们仍然会显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敌人的来源都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自心是敌人里面最难调伏的,没有对治「自心」这个大敌,即使外面的敌人、对手都杀光了,过一段时间,又会因瞋怒的心续而产生其它的仇敌,因此,想调伏消灭所有的敌人,却不对治自心的大敌,是不可能成办的,这些不顺眼的仇敌都是自心的错觉,能调伏自心的瞋敌,就是调伏所有的怨敌。「入菩萨行」中比喻得好:「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能调伏自心的瞋敌,正如脚系皮革,不怕遍地荆棘一般;但要用什么军队调伏这个瞋敌呢?要用慈悲的军队来降服它!刚开始,先以「无我」的慈悲心军对治瞋恼的粗根,再以空性的智慧破除烦恼、轮回的无明,以此达到修心的目的,所以菩萨佛子们要用上述的方法,渐渐调伏内心的大敌,并开发空性的智慧,断除这个痴障的根,才是究竟的佛子行。
第廿一颂 转贪境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咸水 愈是享受愈是贪
于诸能生贪着物 立即舍离佛子行
凡是色、声、香、味、触境中最好看、动听、最芳香、甘美、最细致的妙欲,都是愈贪爱愈不满足的,大家想想看:这个地球在形成之后,为什么会进步得怎么快,就是因为我们无止尽的追求所致!古时候,人们没有那么多的需要与追求,享用的一切都是天然的,因为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享受,人心就在满足的状态中;在世亲菩萨所讲的俱舍论里,对地球第一代众生是如此描述的:地球刚形成时,色界二禅天中禅定不好的众生堕落到南瞻部洲成为此界中的人类,那时,此地没有太阳与月亮,这些众生自身有光,可以飞来飞去,不常吃饭,因为心的贪欲不重,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吃,以禅定为食,慢慢地,他们贪欲渐渐增长,开始需要外面的东西来满足自心,这时,他们发现地球上好像有光的样子,就好奇地用舌头去舔,舔了这东西,他们的身体就变得有些重,无法飞得很远,由于贪欲的原故,他们愈吃愈觉得这东西很好吃,于是愈吃身体就愈重,到最后就没办法飞了,尔后,他们业力所感,大地一片黑暗,没有日月之光,也没有自身的光,这样持续了好久,后来众生共业感得太阳显现,赐给大地光明,也带来伙伴-月亮,月亮就是我们讲的「达哇」,在藏文中「达哇」就是「朋友」、「伙伴」之意,在黑夜时,太阳的伙伴就会显现,月亮的传说故事很多,但不管怎么说,这自大海中生起的明月,为众生在暗夜中带来了光亮;在昼夜都有光后,人们自身虽然没有光,但这时尚不需要真正的食物,直到他们慢慢连舔那个东西也不能饱足后,他们就吃些自然的水果,这些天生的自然食物,本来是长生果,采收后第二天依就存在,好像显现神通一般,取之不尽,但由于人们已有贪念之心,想每天都能吃到它们,就生起预先采下的心态,于是今天所采得的水果,隔天就不再生长出来了,此后,人们只好种植作物,形成农耕社会;有了吃的贪欲之后,就有穿和住的各种需求,在现在文明国家里,可以有那么多丰富的物质,但它们仍然无法满足我们的内心,这就是物质妙欲的享受永远也不会满足的事实!很多东西愈是稀少,我们愈会希望它变多,于是不断去发展制造,使它愈来愈多,例如西藏的「天珠」,以前很少,大家觉得这东西很好,就做得跟它一样,后来这东西就到处都是了。其次,像「名誉」这类事也是一样。以前有学问的人或大学生都很少,现在就太多了,就连西藏的仁波切,也被文明人制造得愈来愈多了,很跟得上时代!因为和物质上的需求一样,文明社会里,人们对名誉上的追求高过实质的内涵,所以地位愈崇高的人,愈多人崇拜,却很少去仔细观察他们的功德和知识,要知道,一味地认定名誉的虚荣,以为他们是很聪明的,却忽略真实的内涵,这才是值得探究的!这些头衔和学位,只是方便告知学经历,而真正工夫的取得,是可以靠各种不同方式带来的,不一定要有这些名位,由于真实的东西没有能力让我们满足,所以我们创造了很多很复杂的东西,这是我们贪念的心制作的假象啦!
书上讲物质妙欲如咸水,这个比喻是因为以前西藏没有任何香料,唯有盐巴这个东西,把它加到茶汤里最好喝,所以是令人最贪吃的香料,喝咸茶一口,就会想喝第二口…,是不会满足的!而我们的贪念正是如此,会愈来愈增长,但是为了创造这些物质妙欲的发展,我们今世和来世都会有很大的罪过,因为如果不做一些不真实、不合理的坏事,就无法那么快乐地在物质上制造众多的妙欲来享用了,然而如此一来,必定会产生许多恶业、罪过,为今生、来世造成更多的苦因和苦果,以及所有的烦恼,因此,当我们知道上述过患后,就不应该对外面的物质妙欲过度贪求了,当然,我们是凡夫,多少有一些贪欲,但不要过度追求才是,例如,大多数人崇尚名牌货,但一些小加工厂自己做不来,就仿冒其它国家的名牌,这就是过度不实追求制造的恶业,又如宗教信仰的追求,也是如此,像我们藏传佛教中最流行的大圆满、大手印或诸多本尊法的观修,如果没有真实详细理解其中因果观念,都是没用的,甚至有些人因此有许许多多奇怪现象显现出来,产生很多迷惑、烦恼或麻烦,对今生跟来世都有坏处,所以我们追求较有智慧、慈悲的信仰,提升心灵的境界,这是可以的,但自己能力不够却过度贪求,是不会得到希望的结果的,只会更加迷惑而已,这是因果律的法则,十分公平的,我们没有种这个善因,就永远得不到这个善果!因此,不要过度贪欲是佛子所应该奉行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知道它的罪过,除此之外,大家还要知道太漂亮、太尊贵的东西,都容易惹起贪欲,无论是名义上、形象上或肉体上都会带来麻烦,甚至灾害,例如,动物们美好的毛皮,为牠们惹来杀身之祸,其实无论色、身、香、味、触任何过度稀有、美好或尊贵的,都是伤害自身的祸因,所以有智慧的人要非常警醒这些过患,对各种能生贪着的物质,要能立即舍离,不要过度贪欲,这就是「贪境转为道用」的修行要点;接着讲修习胜义菩提心的要领:
(二)修胜义菩提心
第廿二颂 1、禅定时修离戏不执
诸所显现为自心 心性本来离边戏
通达彼性诸二取 不于着意佛子行
此颂内涵就是我们常讲的胜义菩提心,一般我们讨论的都是世俗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所谈的都是空性,这个角度比较像中观论点,要知道,外在的一切世界,和内在众多因缘和合的众生,以及所有的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心所命的名称,我们说,这是某某东西、那是某某东西,都是由我们下定义的,它本身并没有说-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并没有一个独立而实有的名义!比如这法本,藏文说它是「ㄧˊ ㄍㄟ」,中文说它是「书」,英文讲「BOOK」,每个民族都为「它」定名为某某东西,但它自己本身并没有说「我是ㄧˊ ㄍㄟ!」或「我是书!」,可见所有东西的名义都是我们自己创造、设定的,如果我们不能体会「中观」的论点,就不太可能接受上述「所有东西是自心创造」的观念,反之,我们就能接受所有的物体名称都是我们设定它们的,没有任何东西是自身真实存在的、独立存在的,可见万事万物的来源都是我们的内心;但,为什么有形体的外物也是由自心变化的呢?这一点,我们很难信解,假若从一个有病或精神异常的人的角度看外边的世界,或自己有幻觉、心态不正常时所见的角度来解说,或许你们就能稍稍理解这点,譬如我小时候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就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明明桥是不动的,可是当我在上头看久了之后,竟也觉得桥本身似乎也动了起来呢?这就是我们的幻觉与迷惑!相同地,所有外物是我们心中依次变现出来的,但我们自己不知道,竟也产生了诸多执着,以为有真实存在的外物,佛菩萨与证悟的成就者,他们了知一切虚有的外相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根本不会产生执为实有而生烦恼,现在我们尚未理解空性,因此我们只会嘴巴说说而已,无法真实受用,即使是修习禅定而渐入深细的境界,若不能体会万法由心造的道理,也一样无法离有、无二边的执障;当我们能体会一切由心造的道理后,就要开始寻求这个心到底存不存在?它是怎样的一个东西?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心是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给别人看的,它离一切戏论,包括生、灭、常、断、来、去、一、异等八边戏论,这些通通必须舍离,把这些道理一点一点思维后,就能渐渐领悟自心而溶入空性。
现在我们以为溶入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但真正溶入空性时,只要还有「什么都没有」的反应存在,它就变成有一个「空」的观念存在,这还是非究竟!真正说来,连「空」的观念都没有才是!在中观里,藏文是「不是也不是」,也就是「空也不是」,当我们…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