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四講
堪布 久美多傑講授
現在我們講的是由圖美桑波尊者所傳的「佛子行叁十七頌」;它屬于大乘佛教顯宗,主要內容是身爲一位佛子所應具備的修行內涵,全文分爲前行、正行及結行叁個部份,前行部份我們已經講完了,正行叁十七頌講到第二十頌,此頌是講如何把瞋恨的對境,或如何將容易生起瞋恨忿怒的心續,當作解脫的道路,好好加以運用的修行內涵。
第廿頌 轉瞋境爲道用
若無消除自瞋敵 雖滅外敵又增上
由此仁慈悲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我們在輪回中一直存在著貪、瞋、癡叁毒,其中瞋恨爲什麼存在呢?因爲我們有外在的敵人!面對敵人時,我們會發出瞋恨心,或産生憤怒的心態,但如果必需把所有外在的敵人通通調伏或消滅,你才不會發怒或瞋恨的話,那是永遠不可能的!「入菩薩行」第五品中講:「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衆敵!」無論你殺了多少敵人都沒有用,因爲他們只是暫時消失罷了,以後他們仍然會顯現出來,爲什麼呢?因爲所有敵人的來源都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自心是敵人裏面最難調伏的,沒有對治「自心」這個大敵,即使外面的敵人、對手都殺光了,過一段時間,又會因瞋怒的心續而産生其它的仇敵,因此,想調伏消滅所有的敵人,卻不對治自心的大敵,是不可能成辦的,這些不順眼的仇敵都是自心的錯覺,能調伏自心的瞋敵,就是調伏所有的怨敵。「入菩薩行」中比喻得好:「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能調伏自心的瞋敵,正如腳系皮革,不怕遍地荊棘一般;但要用什麼軍隊調伏這個瞋敵呢?要用慈悲的軍隊來降服它!剛開始,先以「無我」的慈悲心軍對治瞋惱的粗根,再以空性的智慧破除煩惱、輪回的無明,以此達到修心的目的,所以菩薩佛子們要用上述的方法,漸漸調伏內心的大敵,並開發空性的智慧,斷除這個癡障的根,才是究竟的佛子行。
第廿一頌 轉貪境爲道用
一切妙欲如鹹水 愈是享受愈是貪
于諸能生貪著物 立即舍離佛子行
凡是色、聲、香、味、觸境中最好看、動聽、最芳香、甘美、最細致的妙欲,都是愈貪愛愈不滿足的,大家想想看:這個地球在形成之後,爲什麼會進步得怎麼快,就是因爲我們無止盡的追求所致!古時候,人們沒有那麼多的需要與追求,享用的一切都是天然的,因爲不需要太多物質上的享受,人心就在滿足的狀態中;在世親菩薩所講的俱舍論裏,對地球第一代衆生是如此描述的:地球剛形成時,色界二禅天中禅定不好的衆生墮落到南瞻部洲成爲此界中的人類,那時,此地沒有太陽與月亮,這些衆生自身有光,可以飛來飛去,不常吃飯,因爲心的貪欲不重,他們可以什麼都不吃,以禅定爲食,慢慢地,他們貪欲漸漸增長,開始需要外面的東西來滿足自心,這時,他們發現地球上好像有光的樣子,就好奇地用舌頭去舔,舔了這東西,他們的身體就變得有些重,無法飛得很遠,由于貪欲的原故,他們愈吃愈覺得這東西很好吃,于是愈吃身體就愈重,到最後就沒辦法飛了,爾後,他們業力所感,大地一片黑暗,沒有日月之光,也沒有自身的光,這樣持續了好久,後來衆生共業感得太陽顯現,賜給大地光明,也帶來夥伴-月亮,月亮就是我們講的「達哇」,在藏文中「達哇」就是「朋友」、「夥伴」之意,在黑夜時,太陽的夥伴就會顯現,月亮的傳說故事很多,但不管怎麼說,這自大海中生起的明月,爲衆生在暗夜中帶來了光亮;在晝夜都有光後,人們自身雖然沒有光,但這時尚不需要真正的食物,直到他們慢慢連舔那個東西也不能飽足後,他們就吃些自然的水果,這些天生的自然食物,本來是長生果,采收後第二天依就存在,好像顯現神通一般,取之不盡,但由于人們已有貪念之心,想每天都能吃到它們,就生起預先采下的心態,于是今天所采得的水果,隔天就不再生長出來了,此後,人們只好種植作物,形成農耕社會;有了吃的貪欲之後,就有穿和住的各種需求,在現在文明國家裏,可以有那麼多豐富的物質,但它們仍然無法滿足我們的內心,這就是物質妙欲的享受永遠也不會滿足的事實!很多東西愈是稀少,我們愈會希望它變多,于是不斷去發展製造,使它愈來愈多,例如西藏的「天珠」,以前很少,大家覺得這東西很好,就做得跟它一樣,後來這東西就到處都是了。其次,像「名譽」這類事也是一樣。以前有學問的人或大學生都很少,現在就太多了,就連西藏的仁波切,也被文明人製造得愈來愈多了,很跟得上時代!因爲和物質上的需求一樣,文明社會裏,人們對名譽上的追求高過實質的內涵,所以地位愈崇高的人,愈多人崇拜,卻很少去仔細觀察他們的功德和知識,要知道,一味地認定名譽的虛榮,以爲他們是很聰明的,卻忽略真實的內涵,這才是值得探究的!這些頭銜和學位,只是方便告知學經曆,而真正工夫的取得,是可以靠各種不同方式帶來的,不一定要有這些名位,由于真實的東西沒有能力讓我們滿足,所以我們創造了很多很複雜的東西,這是我們貪念的心製作的假象啦!
書上講物質妙欲如鹹水,這個比喻是因爲以前西藏沒有任何香料,唯有鹽巴這個東西,把它加到茶湯裏最好喝,所以是令人最貪吃的香料,喝鹹茶一口,就會想喝第二口…,是不會滿足的!而我們的貪念正是如此,會愈來愈增長,但是爲了創造這些物質妙欲的發展,我們今世和來世都會有很大的罪過,因爲如果不做一些不真實、不合理的壞事,就無法那麼快樂地在物質上製造衆多的妙欲來享用了,然而如此一來,必定會産生許多惡業、罪過,爲今生、來世造成更多的苦因和苦果,以及所有的煩惱,因此,當我們知道上述過患後,就不應該對外面的物質妙欲過度貪求了,當然,我們是凡夫,多少有一些貪欲,但不要過度追求才是,例如,大多數人崇尚名牌貨,但一些小加工廠自己做不來,就仿冒其它國家的名牌,這就是過度不實追求製造的惡業,又如宗教信仰的追求,也是如此,像我們藏傳佛教中最流行的大圓滿、大手印或諸多本尊法的觀修,如果沒有真實詳細理解其中因果觀念,都是沒用的,甚至有些人因此有許許多多奇怪現象顯現出來,産生很多迷惑、煩惱或麻煩,對今生跟來世都有壞處,所以我們追求較有智慧、慈悲的信仰,提升心靈的境界,這是可以的,但自己能力不夠卻過度貪求,是不會得到希望的結果的,只會更加迷惑而已,這是因果律的法則,十分公平的,我們沒有種這個善因,就永遠得不到這個善果!因此,不要過度貪欲是佛子所應該奉行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先知道它的罪過,除此之外,大家還要知道太漂亮、太尊貴的東西,都容易惹起貪欲,無論是名義上、形象上或肉體上都會帶來麻煩,甚至災害,例如,動物們美好的毛皮,爲牠們惹來殺身之禍,其實無論色、身、香、味、觸任何過度稀有、美好或尊貴的,都是傷害自身的禍因,所以有智慧的人要非常警醒這些過患,對各種能生貪著的物質,要能立即舍離,不要過度貪欲,這就是「貪境轉爲道用」的修行要點;接著講修習勝義菩提心的要領:
(二)修勝義菩提心
第廿二頌 1、禅定時修離戲不執
諸所顯現爲自心 心性本來離邊戲
通達彼性諸二取 不于著意佛子行
此頌內涵就是我們常講的勝義菩提心,一般我們討論的都是世俗菩提心,而勝義菩提心所談的都是空性,這個角度比較像中觀論點,要知道,外在的一切世界,和內在衆多因緣和合的衆生,以及所有的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心所命的名稱,我們說,這是某某東西、那是某某東西,都是由我們下定義的,它本身並沒有說-它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它並沒有一個獨立而實有的名義!比如這法本,藏文說它是「ㄧˊ ㄍㄟ」,中文說它是「書」,英文講「BOOK」,每個民族都爲「它」定名爲某某東西,但它自己本身並沒有說「我是ㄧˊ ㄍㄟ!」或「我是書!」,可見所有東西的名義都是我們自己創造、設定的,如果我們不能體會「中觀」的論點,就不太可能接受上述「所有東西是自心創造」的觀念,反之,我們就能接受所有的物體名稱都是我們設定它們的,沒有任何東西是自身真實存在的、獨立存在的,可見萬事萬物的來源都是我們的內心;但,爲什麼有形體的外物也是由自心變化的呢?這一點,我們很難信解,假若從一個有病或精神異常的人的角度看外邊的世界,或自己有幻覺、心態不正常時所見的角度來解說,或許你們就能稍稍理解這點,譬如我小時候站在橋上看橋下的流水,就常有這樣的疑惑:爲什麼明明橋是不動的,可是當我在上頭看久了之後,竟也覺得橋本身似乎也動了起來呢?這就是我們的幻覺與迷惑!相同地,所有外物是我們心中依次變現出來的,但我們自己不知道,竟也産生了諸多執著,以爲有真實存在的外物,佛菩薩與證悟的成就者,他們了知一切虛有的外相本來就是如此,所以根本不會産生執爲實有而生煩惱,現在我們尚未理解空性,因此我們只會嘴巴說說而已,無法真實受用,即使是修習禅定而漸入深細的境界,若不能體會萬法由心造的道理,也一樣無法離有、無二邊的執障;當我們能體會一切由心造的道理後,就要開始尋求這個心到底存不存在?它是怎樣的一個東西?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心是無法表達、無法形容給別人看的,它離一切戲論,包括生、滅、常、斷、來、去、一、異等八邊戲論,這些通通必須舍離,把這些道理一點一點思維後,就能漸漸領悟自心而溶入空性。
現在我們以爲溶入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了,但真正溶入空性時,只要還有「什麼都沒有」的反應存在,它就變成有一個「空」的觀念存在,這還是非究竟!真正說來,連「空」的觀念都沒有才是!在中觀裏,藏文是「不是也不是」,也就是「空也不是」,當我們…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