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關于求法及根本上師含義的隨機開示
(2002年10月)
(弟子注:一位剛皈依的師兄,問上師什麼是根本上師?上師爲此作如下開示,從中流露出無盡的慈悲,讓弟子越聽越想掉眼淚,特摘錄在此。)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很多上師。往往,我都不是你們的第一個上師。爲什麼?你們知道嗎?
我們漢人有個習慣:如果這裏有多竹千法王、貝諾法王等一些有名的上師,他們坐在這裏,你會皈依誰呢?當然是他們了。所以,你們一般都會先找大的、名氣比較好的上師,去皈依。這是人本有的一種習氣。可是,在皈依他們之後,你一年能見他幾次?——不知道!你能得到多少他的真正開示?——不知道!你能聽懂他說什麼嗎?——不清楚!這是你們在找上師的過程中,基本上會有的一種共同傾向。你們一般來講,一定是往有名的上師那裏去找,所以,這樣下來,你會接觸到很多的上師。
可是,我只告訴你一個觀察上師的原則吧:所謂金剛上師、金剛阿阇黎,他本身要具足的條件,不是說他能給你們講講經、或者帶你們念經灌頂就行了。 作爲修行者,你要看他所傳的法——傳法他有幾個要件:第一個一定要開壇灌頂——沒有灌頂是什麼都不用說了。能夠灌頂,能夠開光、迎神、送神,能夠超度,這是一個上師基本上要會的。同時,他修法的儀軌必須完整——只要同是甯瑪派的,那我們所修的東西——我可以向你保證:絕對是一摸一樣的,不會有任何差錯的。他的儀軌跟我的儀軌是一樣的,這是甯瑪派傳承傳下來的一個法統,不可能會出現兩樣東西。所以,任何一個甯瑪派的堪布、喇嘛,來跟我一起修、一起灌頂,我們的配合都會非常圓融的——因爲傳的儀軌是一模一樣的。
再來,就是關于口訣教授。灌頂後就是口訣教授,灌頂跟口訣教授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灌頂之後,我必須給你們開演所灌這個頂的密意。開示灌頂的密意之後,那麼,傳給你們的一定要有法教——就是有了法本之後,還要懂得儀軌,能夠帶著你們去實修,去熟悉這個儀軌。最重要的是:他是否能給你解惑?他是否具足那個德相?他是否具足大悲心?——這其實是你們觀察的重點。那只要有一些缺點出現,難免就有一些疑惑。
所以,我也建議你們:今天剛皈依,你也不需要那麼快地相信我——我是無所謂的。你就慢慢看吧——吉美上師怎麼樣的?先看叁年再說,我看你們也是叁年——這叫互相觀察。那麼,如果上師所傳給你們的法,在你們去修了後,覺得能夠很迅速地消去自己的業力,能讓自己在法的部分,得到實質的受用,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那麼,所有一切法的根本在哪裏?在心性。如果這個上師傳授你們的法,是從心性、從空性的角度來教授你們,讓你們在修習之後,能夠從你們的心裏面、從根本上,去使你們自己從身、口、意的不清淨轉變爲清淨——這就是清淨的法。反之,如果越學這個法,你就越執著,學的對象越迷糊,對所有的一切越不清楚——那這個法絕對是僞法!所以,真與僞之間,只在一線之隔!
在末法時期,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有很多上師是不合格的!意思是——全看你的福德是否夠深厚,能否遇到和追隨真正的上師——這就在考驗著你了。
我剛才給你們講:我絕對不是你們的第一個上師。所以,有很多人,包括港澳臺很多的弟子,每一個地方都有幾十個道場。今天在內地,你們要見到一個上師很困難,而在港澳臺,每天都有很多的上師、堪布和法王在四處灌頂,每天都有人在四處傳法。所以,他們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我說自己絕對不是他們的第一個上師,是因爲他們跑遍了所有的道場,他們到各地都去學過了,但學不到他們所要的東西。最後,才到我這裏來。
因此,經過實際感受後,你覺得哪一個上師可以幫助你,讓你建立對他的信心。同時,哪一個人傳給你的法,使你最受用——那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而其他的那些,其實都是跟你結緣而已,不管你拜了多少上師——都是結緣。他們的想法——不會把你當成他們自己的真正弟子,除非今天你也跟上師一樣剃了頭,去當覺姆或是比丘,他才有可能把你當成自己人。
就像在XX的一個道場裏,有一個和尚——這個和尚他曾是大乘佛法的一個主持,他在一個法王的臺中佛學中心學了很長時間,也是一個大的護持,追隨法王很久。然後,他想到法王在印度設的佛學院去進修,結果,帶了一萬五千元美金就飛過去了——一萬五千塊美金算是很多錢啦。但是到了印度後,結果是:到這裏也供養、到那邊也供養……供養完之後,轉眼已經叁個月過去,錢也沒有了,也沒有人理他了。最後回到當地,一怒之下,發誓再也不學金剛乘佛法!
你們想一想:從這麼一個信任上師、這麼一個對法依止的人,突然變成了後來的這樣一個人——這樣的心路曆程是很淒涼的!這中間有很大的問題存在。當然,同是金剛乘弟子,我們就不方便去講太多。只是告訴各位:當你們面對這樣好的法緣的時候,你一定要自己去珍惜!那麼,你們都是從遠處而來,每來一趟要坐火車、坐飛機,從東北過來要用幾十個鍾頭。而且有些人的經濟條件又不是那麼好,所以,我們交待王師兄,要盡量給你們幫助。
其實,我也希望你們能夠自己依靠自己的經濟能力——當然,你們沒有金錢上的供養,你們的身、口、意的供養同樣很殊勝!法的供養也很殊勝!爲什麼供養一定要是金錢呢?把法傳給你們,你們回去好好地修持,那才是我最歡喜的!你們供養我多少錢,我才不會高興的——這個要記住。所以,我是希望你們在世俗谛一切都順利,然後可以從世俗谛裏面慢慢走出來,走到勝義谛裏面去——這樣我才會很歡喜。而不是要求你們做弟子的,把金山銀山搬給上師——那樣的話,我早就發財了。
(吉美雲登多傑、卻真多傑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