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十多國,高昌想到玄奘西行不能沒有他的關照。高昌王又特備绫絹五百匹、果味兩車,讓玄奘帶上,做爲獻給葉護牙的禮物。並讓六十人陪同西行。
玄奘要走了,王母和高昌王領著衆妃子和大臣爲他送行,高昌國的衆僧俗也都出來向這位令人尊敬的東土高僧道別,送行的隊伍有數裏長。人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離別的淚水灑了又灑。在將要分手的時候,激動不已的王母上前緊握著玄奘的手,哽咽而語:
“這次與法師相遇,一定是前世結下的因緣。法師如能求得正法,返回東土時一定要到高昌來,爲我們講經說法。……。”
玄奘鄭重地點了點頭,然後轉過身來,向著茫茫的西方毅然走去。
葉護牙因爲受高昌王這托,又接受了玄奘帶來的豐厚禮物,因而傳所屬各國,爲玄奘西行提供方便。玄奘每到一處,人們往往舉城出迎,盛況空前,宛如皇帝出行。
玄奘一行從高昌到鐵門,經過了十六個國家;從鐵門到印度邊境,又經過了十叁個國家,這些國家,風土人情各異。路途中,有高山、雪嶺、大河。這些國家中,大都信奉佛教,其中有許多佛教的遺迹。
大雪山中有一個梵衍國,國中有僧人幾千人,學習小乘佛教的出世部佛法。在都城的北面山中有站立的佛像,高五百一十尺。城中有臥佛像,長一千多尺。城中的寺院用黃金珠寶裝飾,莊嚴華貴,光彩耀眼,人們無不稱奇。國中還有佛的牙舍利,有長約五寸的初劫時緣覺者牙齒,還有金輪王的叁寸多長的牙齒。又有商那和修(羅漢名)的缽及其九縧衣,九縧衣的顔色仍鮮豔如初。
梵衍國的東面有迦畢試國,國中信佛教的人很多,僧人有六千多,奉大乘教經典。國王每年都要用銀鑄造佛像,佛像鑄成之後,邀請遠近各國的人前來觀看。國中有如來爲菩薩時的牙齒,長約一寸,文有如來的發引,約一尺長,呈螺旋狀。
玄奘一行從迦畢試國自東走七百裏,到達濫波國,濫波國位于印度的北部。印度是天竺的正名。印度北靠雪山,叁面臨海,南部地形狹窄如弦月,平原廣闊,國境線長達九萬裏。國境內曾有七十多國家,這些國家時分時合,現在已統一爲一個王國。
從濫波國向東走,玄奘到了伽羅曷國。玄奘在此參拜了許多佛教遺迹。佛經中記載的布發掩泥的事就發生在這個地方。國中有佛的頭頂骨,周圍長叁寸,形狀仰平,就象天穹一樣;還有佛的頭骨,形狀象荷葉;佛的眼睛,圓而透明,形狀象柰許,澄淨而富有光彩。還有佛的衣服、佛的錫杖。這五種聖迹同在一城,是伽羅曷國的鎮國之寶。這座城北臨突厥,過去突厥曾入侵,要搶奪這些佛寶?可每次都不能到達藏寶所在,不得不撤兵回國。
這幾件佛寶靈驗無比,可以預示人的未來形象。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的來世的樣子,燒香來拜佛寶,佛寶向他顯示馬的形象。這當然不符合他的期望。于是月支王大加布施,並忏悔自己的罪過。再次取香觀看,佛寶現出獅子的形象。獅子雖是百獸之王,但畢竟還是野獸。月支王于是歸依佛門,持守戒律,這時佛寶才向他顯示了人的形象。月支王這才回國。使用這種佛寶的慣例是,看王相的人,要花一枚金錢;看自己相的,花十枚金錢。玄奘奉旨前來拜佛寶,所以不必交錢。
玄奘雙手執香,虔誠而恭敬地走向佛寶。想到自己曆盡艱險,是爲求得正法,親睹佛的遺迹。而今,自己能夠去參拜佛寶,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玄奘恭恭敬敬地向佛寶施了大禮,然後站立一邊,注視著佛寶的變化。立刻佛寶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吉兆,玄奘感動得淚流滿面。
玄奘從伽羅曷國到達建馱羅國。國中的佛寺有一千多個,國中的人都信佛教。國都中有缽廟,廟中曾供有如來的缽,現在缽已被移到波斯王宮中供奉。城東有迦膩王大塔,塔基周長達一裏米。其中有佛骨舍利一斛,高高地放在塔中,塔的九輪上下共五百尺,象征二十五重天火之災。這也就是世人所說的雀離浮屠。北魏的靈太後胡氏深信佛教,派僧人道生送來長幡,長達七百多尺,披挂在塔上,一直纏到塔基。塔的旁邊還有很多遺迹,如世親創作俱舍論處、千眼佛眨眼奉雙親處、須大拏太子修菩薩行處、仙裨女亂而轉化成鬼處等。阿育王在這些地方都立有標志之塔。
玄奘就這樣在佛教的故鄉印度的大地上行走著。這個路途中,他克服了無數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有時甚至是死裏逃生。所憑借的,就是他那一顆真心向佛的赤誠之情。
玄奘一行從羯若鞠阇國向東南走二千多裏,經過了四個國家。這天,玄奘正帶領衆人順著一條河繼續行走。忽然,從對面殺出一隊人馬,他們把玄奘等人團團圍住。就聽見領頭的那個面貌凶惡的家夥說:“哈哈!真是蒼天有眼,我正愁找不到祭天的供品,卻遇到你們這群禿驢。快,都給我綁上!”玄奘等八十多人被這群人用繩子捆住。
原來,這群人是打家劫舍的賊人,他們正想殺人祭天。賊人在這八十人中挑來挑去,挑中了玄奘做爲祭天的供品。賊人在船上設了祭壇,把玄奘放在壇中。他們想先把玄奘生吃一部分,然後再用鍋把剩下的那部分煮熟。此時,無人能夠解救玄奘。
玄奘面無懼色,他輕輕地閉上眼睛,心裏想著慈悲的彌勒佛、如來,暗自發誓說:
“如果我的生命還不該結束,那麼就請諸佛解救我。如果我的生命已對弘法無用,那麼我就死而無憾了。”
同行的衆人看見賊人要殺玄奘,他們一齊放聲大哭。
突然,河岸的狂風鋪天蓋地刮來,狂風挾帶著沙宿向賊人的船刮去。頃刻間,賊人的船翻了,船上的木板被風吹折,賊人們恐怕地睜大了眼。與玄奘同來的人對賊人說:
“這法師不辭勞苦,曆經魔難,就是要專心求法,爲邊陲的人們謀利益。你們如果殺了他,就會有彌天的大罪,會受到上天的懲罰,我們願意爲他而死。”
賊人聽到這話,紛紛扔掉兵刃,以禮相待,對玄奘忏悔自己的罪過,把玄奘等人放走。
玄奘每到一處,都要拜谒當地的佛教遺迹,這些遺迹是先輩的佛家高僧大德們留下的。他們仿佛是要感謝這位來自異邦的虔誠求法者,紛紛向他顯現出靈異的瑞像。
在印度中部,有一個摩揭陀國,國中有一座山,名叫伽耶山,世人又稱之爲名山。這座山是自古國王登臨敕封的地方,如來佛離俗成道就是在這個山。在山上有著名的大菩提寺,是獅子國的國王出錢興建的。此國的 十二月叁十日 ,即唐的 一月十五日 ,國人稱之爲神變日。到這天晚上,會出現吉祥的光,同時天空中會飄下奇異的花,落在樹上和院子裏。
玄奘來到大菩提寺,看到經書中記載的這些遺迹就在眼前,他感慨頗多。他遺憾自己生在末世,不能親睹佛的真顔。玄奘覺得,自己雖然見了聖迹,卻還沒有看到吉祥之景,他決定留下來,以自己的誠心來感動上天,顯示吉景。玄奘在寺中打坐修煉,與高僧談論佛理。一天晚上,玄奘正在聽一個居士講瑜伽師地論,突然,燈滅了,身上佩帶的珠寶璎珞都失去了光彩,但卻有光明照耀內外,只是不知光明來自何方。居士和玄奘都感到奇怪。他們走出屋子看菩提樹,只見一個僧人手拿舍利,大小象人的手指,在樹下舉著給人看。舍利放出的光,明照天地,衆人興奮不已,遠遠地向舍利參拜行禮。只到清晨,光才消失。
玄奘在印度境內走過了幾十個國家,終于到達他此次西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佛寺,唐人稱其爲無厭。這個寺院由五個國王共同出資建造,寺廟的供奉豐厚,衣食不愁,因此有“無厭”之稱。那爛陀寺有五個院子,五個院子有一個共同的大門,周圍有四重內門,外面有叁重圍牆。院中有水流過,水溝極深,院內種有花,色彩豔麗無比。寺中居住著一萬多僧人,全部由國家供養。寺中有無數的佛象和各種各樣的佛教遺迹。此國有一個慣例,對于那些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法師,國王都要給他們封侯,賞給他們十城。後來逐漸減少賞賜的數量,但也不會少于叁城。高僧大德們只在寺中討論佛學,因而寺中的高僧道法高深。那爛陀寺每年要接收來自各國的學法者。那爛陀寺的住持叫戒賢,年紀已有一百零六歲,其道法高深無比,人稱正法藏。正法藏博聞強記,內外大小一切書都能通曉。戒日王把十個城邑的稅收全部送給他。
玄奘西行求法的風聲早已傳到了那爛陀寺。那爛陀的衆僧聽說玄奘快要到了,先派出四十多人去迎候。玄奘到達寺中的那天,寺中僧人二百人,俗人二千人,推著車,撐著傘蓋,拿著鮮花,前去迎接,那爛陀寺內外,人潮如湧,傘蓋如雲,好象是在歡慶什麼重大的節日。衆人把玄奘領到寺中,與衆僧相見。然後給他安排住處,待遇與寺中大德一樣。接著,有人領玄奘前去拜見戒賢。
玄奘走到戒賢的住處,對著高居于座上的戒賢深施一禮。戒賢命就座,然後問道:
“法師從何而來?”
“弟子久聞貴寺大名,從支那而來,欲學瑜珈等論,以期求得正法。”
戒賢聽完玄奘的話,忽然掩面而泣。衆人面面相觑,都感有些驚異。戒賢好一會兒才住了哭泣,然後又向玄奘施一謝禮:
“感謝法師,前來救我疾苦。我叁年前得了病,疼得如同刀割一樣,我當想不食而亡,以結束這種難耐的痛苦。就在這時,我夢見有金人對我說:“你不要死,這種痛苦是對你前世做國王時所做壞事的報應,你應當自我悔過,怎麼能死呢?現在有一個支那僧人到此學法,他正在途中,叁年後會到這裏。你要教給他佛法,然後讓他把佛法再傳到他的國家去,你的罪就免除了。我是曼殊室利,特地來勸你。””
戒賢又問玄奘已走了多長時間,玄奘答…
《玄奘 (飲譽天竺 留芳華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