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大師的教育理念▪P4

  ..續本文上一頁命價值。虛雲大師對于四攝法表述道:“一、布施攝,若有衆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衆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叁、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衆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由此觀之,四攝法的教育方法完全貫穿在我們的整個生命之中,其中包含學前的教育(包括胎教)、道德的教育、專業技能的教育、實踐的引導直到教育目的的實現。其教育內涵則有理論性教育、行爲性教育、攝化性教育等。這一切的生命教育方法,虛雲大師稱之爲方便行門,即“方便者,量衆生根器施諸權巧而渡之也”。 方便教化最重要的便是因衆生的根性淺深智愚而施以不同的特色教育(因材施教),所謂“釋尊分時設教,權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與言禅,上根者與言教,重分析者與言唯識,普通者與言淨土。權設大乘小乘,不論出家在家,務求普化群機,使一切衆生,鹹沾法益也”。

  生活教育法是虛雲大師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教育是將教育寓寄予生活,使一切行爲均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讓教育與生活共存,這可以說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終生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是將“行住坐臥皆是道”的思想運用在教育學上的典型示範,其包括叁個部分:生活即教育,社會(叢林)即學校,教學與實踐的統一。

  生活即教育,即生活無處無時不具有教育意義。如虛老在一次農場插秧時教育徒衆說:“道就在你手上,坐臥是道,插秧是道,低頭是回光返照。水清見天心,心清就見性天。”這裏的道,其實是對佛法的實踐,它表現在一切處,一切時,就在我們當下一念之間。虛老又說:“今日插秧,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境界轉了。孔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即無分別,無分別,就無障礙,食也不知味了。”虛雲大師以衣食住行等平常事來教育弟子,並要求弟子在這此平常日用中來體會佛教的悟境,而不要遠離生活,作空花水月之玄談。修行不一定在白天,夜間睡覺也要把握時光,如虛老說:“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臥不離道。八萬細行,不出四威儀中。古人爲道不虛棄光陰,睡覺以圓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誤了辦道。不獨白日遇境隨緣要作得主,而且夜間睡覺也要作得主。”

  社會(叢林)即學校,即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均可用來作爲修學的學校,“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婊子房裏,都好參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爲要”。虛老一生建叢林八十余,以及虛老所到之處,無不運用實際生活而開示悟入,師甚而以書信等方式啓發學人,真正做到了是非中動靜中都好參禅的教育理念。

  虛老的教育最具特色者莫如教學與實踐的統一,從教與學的關系來說,虛老認爲教學有相輔之功,從教者與從學者均能在授受中取得進步;教學與實踐,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教學,真正做到了教學與實踐的統一。

   (五)、虛雲大師的教學過程

  虛雲大師的佛教修學過程可以概括爲“信解行證”四個字。教學初階爲“信”,即對徒衆心理素質及毅志力的訓練,如虛老說:“信者,信心也。《華嚴經》上菩薩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個什麼呢?信如來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言語。千真萬確,不能改易。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馳求,信自心是佛,信聖教語言,不妄改變。”

  如是十種堅固的信心(十信)建立,再趨于“解”的學習階段,虛雲大師說:“解者,舉止動念,二谛圓融,自己會變化說法,盡向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見一切。這就是解。”顯然這裏的解並不只是知解,而包括對所學的變成自己內在知識的一部分,使自己的思想行爲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

  虛老對解的要求比較高,“雖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誦,心而惟,心口相應,不相違背。不要口上說得錦上添花,滿肚子貪嗔癡慢。這種空談,決無利益。”自然虛老已經從理論上升到實踐了,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行”,即對佛教理論的實踐,虛老說:“心有言語,依聖教量,舉止動念,不越雷池一步,說得行得,才是言行無虧。”顯然虛老要求從我們的自心上(即意念上)把握自己,先從內心世界裏做到與真理相應。行又要分“內行(即內心世界的思維)與外行(即口說與身行),要內外相應,內行斷我法二執,外行萬善細行”。

  教學的實證達到預期的目標,即“證”,佛教是證果成佛。對于教學四階次的關系,虛老說:“有信有解,沒有行就不能證,這叫發狂。”因而他要求徒衆要“解行相應”,否則“說食不能飽”。而行之于內,要定慧圓融,行之于外,在四威儀中嚴守律儀,這樣就可以得到親身的受用。教學之法,不在于多談理論,虛老認爲關鍵在于行持要好,“行爲好,可以感動人心”。因爲“說(言教)屬于般若慧解,行(身教)屬于實相理體,二者圓融無礙,就是行說俱到”。這說明虛老在言傳身教上,最注重身教(即行爲教育)的功能,即以爲師者的行爲引導學生,在生活上(不僅僅是課堂上)學習佛法,以達到最終的解脫。

  虛雲大師的教育實踐及其影響

   (一)、虛雲大師的教育實踐

  在虛雲大師的佛教教育理念中,以生命教育及生活教育爲特色,因而其教育實踐的內容非常廣博,即所有的弘法利生事業都可列入虛雲大師的教育實踐:

  一、時時處處地講經說法,熱心佛教傳教事業,親自引導群衆皈依佛門者達百數十萬人(間接影響者不可勝數)。虛老所到之處,無不講經弘法;其修持精嚴,情操高尚,可作人天師範。如是言傳身教,對佛法的傳播貢獻巨大,爲世人稱道。

  二、重興叢林,重整僧綱。虛老努力使佛教保持傳統的叢林教育特色,恢複或重建大小道場八十八處,如雲南雞足山祝聖禅寺、昆明雲棲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廣東韶關南華寺、乳源雲門山大覺禅、江西雲居山真如禅寺等名刹。每建一寺,則恢複叢林製度,嚴肅清規戒律,這些寺院因之而成了佛教道場的楷模,佛教傳播中心、佛教修持中心。

  叁、續傳戒法,續佛慧命。虛雲大師廣收徒衆,盡心栽培下一代接班人。每年數開戒壇,培養佛教的傳教人才。

  四、興辦佛學院。爲了彌補叢林教育之不足,虛雲大師興辦了鼓山佛學院、南華律學院等僧伽教育及四衆教育機構,以學院化的教育模式,以佛學化導世間。

  五、撰寫佛教專著,弘揚正信的佛教。師著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心經釋》等,惜毀于“雲門事變”。今存法語、開示、書問、詩歌等,後人編爲《虛雲和尚法彙》、《虛雲和尚法彙續編》。

  六、熱心印經刻經等佛教出版事業。大師曾派人四處收集佛典寺志等有關佛教文獻資料,予以刊刻流通。

  七、熱心社會慈善事業,尤其在戰亂、災荒時期,虛雲大師以他的影響力,號召廣大佛教徒踐行菩薩道,救濟人民于水火,于國于教,功德難量。

   (二)、虛雲大師的弟子們

  虛雲和尚爲當代禅宗巨匠,先後承嗣禅宗五家法脈。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接妙蓮和尚的臨濟衣鉢,傳臨濟宗第四十叁世;同年又承耀成和尚之曹洞宗法脈,爲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民國二十一年(1932),應福建長汀八寶山表持明湛和尚之請,遙接法眼宗良慶和尚法脈,成爲法眼宗第八世弟子;民國二十二年(1933),受湖南沩山寶生和尚之請,遠承沩仰宗興陽詞铎禅師,傳沩仰宗第八世;在主持修複廣東乳源雲門山大覺禅寺期間,遙承已庵深靜禅師法脈,傳雲門宗第十二世。大師以一身而兼嗣禅宗五家法脈,爲祖庭之振興、宗門之光大,貢獻良多。爲使佛法不致斷絕,大師再演宗風,廣收徒衆,使五家法系廣播海內外。虛老所傳臨濟法脈的有:本明海燈、觀本明一、本煥乘妙等,再傳法孫有一誠常妙、瑞覺常亮、常徹惟覺等數十人。傳承虛老的曹洞宗法脈者有寬賢複徹、寬覺複仁等,再傳法孫有惟因今果、騰智海燈等數十人。承嗣虛老沩仰宗法脈的有宣法自壽、宣雲滿覺、宣明心明、宣傳月川等,再傳法孫有衍心一誠、衍妙戒全、衍悟悟聖等數十人。續傳雲門宗者有妙道朗耀、妙定寬度、妙宗淨慧、妙心佛源、妙慈法雲、妙雲佛寶、寬心普月等數十人,再傳法孫有惟升、明舒、明海等近百人。續傳法眼宗者有寬志本智、本觀等,再傳法孫有靈意寂照等數十人。這些法子法孫中,大都繼承虛老的法脈,弘化一方,成爲當今佛教界的棟梁,如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北京法源寺方丈、雲居山真如禅寺方丈的一誠法師,中國佛教咨議委員會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煥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河北趙縣柏林禅寺方丈的淨慧法師,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傳印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雲門山大覺禅寺方丈佛源法師等等,他們繼承虛老的禅風,住持道場,培養僧伽,弘法利生,爲中國當代佛教建設之主流砥柱。虛老的弟子中,有的甚至走出國門,弘法海外,如宣化度輪、妙慈法雲、宣聖悟法等分別弘法于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國,宣玄聖一、宣明心明、寬心普月等則弘法于臺灣、香港等地,爲當今世界佛教的發展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結語

  

  虛雲大師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人生終極關懷爲佛教教育目的論;以“濟世利民”的大乘菩薩道積極利他精神,化導世間,教化世間,以佛理淨化世道人心,最終轉化穢土爲淨土,轉煩惱爲菩提,轉習氣薰染的凡夫爲圓成實的聖人境界,是大師的教育作用論;文字承載著真理,如標月指,主張不立文字而不離文字,故“籍教悟宗”是大師的教學原則。虛雲大師以佛教叁學“戒定慧”爲基礎,倡導實現社會道德教育、素質教育及整體、統一性教育的佛教教育內容;大師的教育方法論最爲豐富,簡要者以佛教宏觀管理論的“四攝”利他思想爲主線的生命教育觀和生活教育觀爲特色,在生活教育的基礎上,師致力于叢林教育、學院教育乃至社會教育,學修並進,解行雙資,其收效最爲顯著。以完美的“行解信證”修學次第,作爲大師成功的教學過程論,爲佛教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後繼人才。

  綜觀虛雲大師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及生活教育最具前瞻性,即使是今天的佛教,若能按照這種教育模式施行,也將對社會産生巨大的影響。生命教育及生活教育是以人爲中心,將教育過程貫攝到生命的各個層次、各個形態,以整體的教育觀,結合個人根性及其時代特征,契機契理,必將産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將佛教教育貫穿到社會文化、慈善、弘法利生等相關領域,這對于樹立佛教正面形象,傳播佛法,樹立民衆的正知正見,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和實踐的榜樣。

  

《虛雲大師的教育理念》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價值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