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命价值。虚云大师对于四摄法表述道:“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由此观之,四摄法的教育方法完全贯穿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之中,其中包含学前的教育(包括胎教)、道德的教育、专业技能的教育、实践的引导直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教育内涵则有理论性教育、行为性教育、摄化性教育等。这一切的生命教育方法,虚云大师称之为方便行门,即“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 方便教化最重要的便是因众生的根性浅深智愚而施以不同的特色教育(因材施教),所谓“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言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
生活教育法是虚云大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是将教育寓寄予生活,使一切行为均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让教育与生活共存,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是将“行住坐卧皆是道”的思想运用在教育学上的典型示范,其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丛林)即学校,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生活即教育,即生活无处无时不具有教育意义。如虚老在一次农场插秧时教育徒众说:“道就在你手上,坐卧是道,插秧是道,低头是回光返照。水清见天心,心清就见性天。”这里的道,其实是对佛法的实践,它表现在一切处,一切时,就在我们当下一念之间。虚老又说:“今日插秧,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境界转了。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即无分别,无分别,就无障碍,食也不知味了。”虚云大师以衣食住行等平常事来教育弟子,并要求弟子在这此平常日用中来体会佛教的悟境,而不要远离生活,作空花水月之玄谈。修行不一定在白天,夜间睡觉也要把握时光,如虚老说:“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古人为道不虚弃光阴,睡觉以圆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误了办道。不独白日遇境随缘要作得主,而且夜间睡觉也要作得主。”
社会(丛林)即学校,即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均可用来作为修学的学校,“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纯熟,忙碌中,是非中,动静中,十字街头,婊子房里,都好参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虚老一生建丛林八十余,以及虚老所到之处,无不运用实际生活而开示悟入,师甚而以书信等方式启发学人,真正做到了是非中动静中都好参禅的教育理念。
虚老的教育最具特色者莫如教学与实践的统一,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虚老认为教学有相辅之功,从教者与从学者均能在授受中取得进步;教学与实践,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五)、虚云大师的教学过程
虚云大师的佛教修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信解行证”四个字。教学初阶为“信”,即对徒众心理素质及毅志力的训练,如虚老说:“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如是十种坚固的信心(十信)建立,再趋于“解”的学习阶段,虚云大师说:“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向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显然这里的解并不只是知解,而包括对所学的变成自己内在知识的一部分,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虚老对解的要求比较高,“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不相违背。不要口上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嗔痴慢。这种空谈,决无利益。”自然虚老已经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了,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行”,即对佛教理论的实践,虚老说:“心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显然虚老要求从我们的自心上(即意念上)把握自己,先从内心世界里做到与真理相应。行又要分“内行(即内心世界的思维)与外行(即口说与身行),要内外相应,内行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
教学的实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证”,佛教是证果成佛。对于教学四阶次的关系,虚老说:“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这叫发狂。”因而他要求徒众要“解行相应”,否则“说食不能饱”。而行之于内,要定慧圆融,行之于外,在四威仪中严守律仪,这样就可以得到亲身的受用。教学之法,不在于多谈理论,虚老认为关键在于行持要好,“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因为“说(言教)属于般若慧解,行(身教)属于实相理体,二者圆融无碍,就是行说俱到”。这说明虚老在言传身教上,最注重身教(即行为教育)的功能,即以为师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上(不仅仅是课堂上)学习佛法,以达到最终的解脱。
虚云大师的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一)、虚云大师的教育实践
在虚云大师的佛教教育理念中,以生命教育及生活教育为特色,因而其教育实践的内容非常广博,即所有的弘法利生事业都可列入虚云大师的教育实践:
一、时时处处地讲经说法,热心佛教传教事业,亲自引导群众皈依佛门者达百数十万人(间接影响者不可胜数)。虚老所到之处,无不讲经弘法;其修持精严,情操高尚,可作人天师范。如是言传身教,对佛法的传播贡献巨大,为世人称道。
二、重兴丛林,重整僧纲。虚老努力使佛教保持传统的丛林教育特色,恢复或重建大小道场八十八处,如云南鸡足山祝圣禅寺、昆明云栖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广东韶关南华寺、乳源云门山大觉禅、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等名刹。每建一寺,则恢复丛林制度,严肃清规戒律,这些寺院因之而成了佛教道场的楷模,佛教传播中心、佛教修持中心。
三、续传戒法,续佛慧命。虚云大师广收徒众,尽心栽培下一代接班人。每年数开戒坛,培养佛教的传教人才。
四、兴办佛学院。为了弥补丛林教育之不足,虚云大师兴办了鼓山佛学院、南华律学院等僧伽教育及四众教育机构,以学院化的教育模式,以佛学化导世间。
五、撰写佛教专著,弘扬正信的佛教。师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释》等,惜毁于“云门事变”。今存法语、开示、书问、诗歌等,后人编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
六、热心印经刻经等佛教出版事业。大师曾派人四处收集佛典寺志等有关佛教文献资料,予以刊刻流通。
七、热心社会慈善事业,尤其在战乱、灾荒时期,虚云大师以他的影响力,号召广大佛教徒践行菩萨道,救济人民于水火,于国于教,功德难量。
(二)、虚云大师的弟子们
虚云和尚为当代禅宗巨匠,先后承嗣禅宗五家法脉。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接妙莲和尚的临济衣鉢,传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同年又承耀成和尚之曹洞宗法脉,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民国二十一年(1932),应福建长汀八宝山表持明湛和尚之请,遥接法眼宗良庆和尚法脉,成为法眼宗第八世弟子;民国二十二年(1933),受湖南沩山宝生和尚之请,远承沩仰宗兴阳词铎禅师,传沩仰宗第八世;在主持修复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期间,遥承已庵深静禅师法脉,传云门宗第十二世。大师以一身而兼嗣禅宗五家法脉,为祖庭之振兴、宗门之光大,贡献良多。为使佛法不致断绝,大师再演宗风,广收徒众,使五家法系广播海内外。虚老所传临济法脉的有:本明海灯、观本明一、本焕乘妙等,再传法孙有一诚常妙、瑞觉常亮、常彻惟觉等数十人。传承虚老的曹洞宗法脉者有宽贤复彻、宽觉复仁等,再传法孙有惟因今果、腾智海灯等数十人。承嗣虚老沩仰宗法脉的有宣法自寿、宣云满觉、宣明心明、宣传月川等,再传法孙有衍心一诚、衍妙戒全、衍悟悟圣等数十人。续传云门宗者有妙道朗耀、妙定宽度、妙宗净慧、妙心佛源、妙慈法云、妙云佛宝、宽心普月等数十人,再传法孙有惟升、明舒、明海等近百人。续传法眼宗者有宽志本智、本观等,再传法孙有灵意寂照等数十人。这些法子法孙中,大都继承虚老的法脉,弘化一方,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栋梁,如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的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咨议委员会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方丈的净慧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传印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云门山大觉禅寺方丈佛源法师等等,他们继承虚老的禅风,住持道场,培养僧伽,弘法利生,为中国当代佛教建设之主流砥柱。虚老的弟子中,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弘法海外,如宣化度轮、妙慈法云、宣圣悟法等分别弘法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国,宣玄圣一、宣明心明、宽心普月等则弘法于台湾、香港等地,为当今世界佛教的发展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结语
虚云大师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人生终极关怀为佛教教育目的论;以“济世利民”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化导世间,教化世间,以佛理净化世道人心,最终转化秽土为净土,转烦恼为菩提,转习气薰染的凡夫为圆成实的圣人境界,是大师的教育作用论;文字承载着真理,如标月指,主张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故“籍教悟宗”是大师的教学原则。虚云大师以佛教三学“戒定慧”为基础,倡导实现社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及整体、统一性教育的佛教教育内容;大师的教育方法论最为丰富,简要者以佛教宏观管理论的“四摄”利他思想为主线的生命教育观和生活教育观为特色,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师致力于丛林教育、学院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学修并进,解行双资,其收效最为显著。以完美的“行解信证”修学次第,作为大师成功的教学过程论,为佛教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后继人才。
综观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及生活教育最具前瞻性,即使是今天的佛教,若能按照这种教育模式施行,也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生命教育及生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将教育过程贯摄到生命的各个层次、各个形态,以整体的教育观,结合个人根性及其时代特征,契机契理,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将佛教教育贯穿到社会文化、慈善、弘法利生等相关领域,这对于树立佛教正面形象,传播佛法,树立民众的正知正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榜样。
《虚云大师的教育理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