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殺危機幹預▪P2

  ..續本文上一頁而早夭,也是一種罪過很大的不道德行爲。

   爲了揭示自殺者的根本心理因素,佛陀在《阿含經》中說:“其有婬者,亦欲自殺亦欲殺人。嗔怒者,亦欲自殺亦欲殺人。癡者,亦欲自殺亦欲殺人。”佛陀將自殺之因歸結爲貪欲過盛、嗔恨心重及愚癡不明事理叁大原理,認爲要斷除自殺殺他的大過,必須斷欲去愛,靜心息氣,智慧明了,方能成就健康的人格。

   二、自殺觀念及自殺企圖的解除

   1、佛教因果報應思想在預防自殺危機中的應用

   佛教認爲生命的全過程,離不開因果規律,即善、惡、無記的叁種行爲,會産生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業力,在一定的因緣下,讓作業者感受到善、惡、無記的報應,這種客觀存在的規律稱之爲萬有因果律。因果律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未來不是掌握到上天或神的手裏,我們的行爲決定未來的生活。

  目前雖然存在短暫的生活或精神的困境,但可以積極地面對現實,改變現實,成就美好的人生。而現實是不可以逃避的,就像債務一樣,逃避並不是好的辦法,盡管你逃離一方,債務卻永遠存在,並不會因逃避而減少或消失。對于現前的困境,應作還債想、報怨想,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有叁寶信仰的力量在支持我們,我們一定可以度過難關的。

   自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毀滅鮮活生命的惡行,也是一種不道德的犯罪行爲,其給並人、朋友及相關人員,帶來的痛苦和打擊,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那麼,自殺所造的惡業就太大了,其惡報是無間地獄報——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痛苦報應,是比自殺更要痛苦百千萬倍的懲罰。

   2、佛教輪回思想在預防自殺危機中的應用

   佛教認爲生命並不是短暫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人死如燈滅”的觀念是沒有看清生命真相的認識。佛教生命觀分生命形態爲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前叁者爲叁善道,後叁者稱叁惡道。生命依善惡業力的不同而輪轉于六道,爲善者死後往生天、人、阿修羅道,作惡者死後墮落地獄、餓鬼及畜生道,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六道輪回”。這種生生不息,生死相依的生命觀,視死如生,視生若死,死生辯證不二,沒有斷然的分離。此一生命的死亡,是新生命的開始,自殺只是人爲地改變了生命的自然過程,並不能阻止生命的輪回事實。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一個生命終結了,一切錢財都帶不去,而所造下的善惡業力卻會如影隨形,帶給下一期生命,再一次承受未了的孽緣和善緣。而自殺不但沒有減輕生命的負擔,卻加重了業力的惡的比重,甚至造下了新的惡業,等待下一世來償報。

   從輪回思想看來,自殺無疑是增加了生命的輪回成本,使淨化生命、升華生命的可能性無限延伸,並不利于生命的最終解脫和境界的升華。

   3、佛教戒律思想在預防自殺危機中的應用

   (1)戒律是佛弟子在叁寶殿前的神聖誓言

   佛教在解除自殺危機時,一般要求弟子在大雄寶殿合掌長跪,上有叁師七證,下有芸芸衆生見證,在諸佛菩薩前,虔誠誓言:第一戒不殺生,汝能持否?能持!所謂不殺生戒,要求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不能以任何借口剝奪生命的存在權。不殺生包括不自殺,不他殺,不見殺隨喜,不爲他人提供殺因殺緣殺法等。一呼“能持”,則終生信守諾言,受持不二。

   (2)戒律是佛弟子抵禦生活及精神困境的堅強毅志

   戒律的規範化意識,受戒師的引發,受戒者本人的不斷薰習,逐漸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意志力量和人生信念,要求規範意識和形爲、語言,以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爲倫理底線,以利已利人爲基本目標。叁皈五戒的受持,就成了保護身心不受外在惡劣環境影響及內在煩惱擾亂的堅強意志。有清靜戒體護身,除了精神迷亂不受控製,否則是不會考慮自殘或自殺的。

   (3)戒律是規範團體生活的美好願景

   佛教注重團體精神,一般人稱佛教僧團爲僧侶共産主義,以六和敬和合共住。佛教徒出家在家四衆依戒爲師,和合相處,共同成就轉凡成智、轉凡成聖的大佛事。佛陀製五戒,成爲社會倫理道德的基本法則:不殺生,尊重生命的平等權,長養內在的仁愛慈悲之心;不偷盜,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及私有財産,形成社會公義的道德環境;不邪淫,尊重配偶及國家的婚姻製度,構建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不妄語,尊重事實面對現實,養成社會大衆公信力;不飲酒,遠離毒品、麻醉劑、藥物依賴及抽煙、酗酒、賭博等一切不良生活習慣,成就睿智的精神生活。自己的生命也是衆生生命的一部分,自殺也是一種嚴重破壞團契的行爲,不符合團體生活的美好願景,應當不作如是觀,遠離如是惡念。

   對于自殺觀念及意圖的解除,還可以運用佛教的佛性論思想和涅槃論思想等。佛性論思想是佛教重要的貴生論,因爲每個生命與生俱來,都有佛性的種子,即成佛潛在力量,都是未來佛,應當受到平等的尊重,連蝼蟻之命尚不可輕,何況人乎。涅槃寂靜佛教修持向往的崇高境界,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永遠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美好境界。因爲有成就快樂境界的無限向往,佛弟子忍辱負重,能受一切苦,成就無上道。

   叁、以佛教智慧化解自殺危機的內外機製

   導致自殺行爲的內外機製非常之多,主要包括精神障礙(主要是抑郁症),社會因素(失望和失落感),人格異常(沖動性與攻擊性)和軀體疾病等。通過佛教智慧來化解自殺危機,客觀辯證看待這一事件的內因外緣,或以藥物治療,或以心理安撫,或以信仰療法,應病與“藥”,應機施教。

   自殺企圖往往與自我毀滅方式者是聯系在一起的,如長期的酒精中毒,魯莽駕車,自殘行爲,通宵達旦賭博或上網,吸毒行爲,藥物依賴,暴力性反社會行爲等自毀方式,都是輕視生命,逃避現實,企圖自殺的強信號。自殺往往是自毀行爲整個過程中的最後一個行動。對自我毀滅方式者的關注,也是對自殺危機的幹預。而自我毀滅方式者的形成與童年期的創傷性經曆有關,特別是家庭破碎或父愛,母愛的剝奪造成的痛苦,影響到成人後與人的正常交際,容易引發自毀的心理。受虐待的妻子以及兒童虐待案的受害者更易發生自殺企圖,這反映了家庭內部情感剝奪和暴力的惡性循環。因此,皈依佛教的居士通常要求受持五戒,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即是提倡夫妻相親相愛的法寶,也是爲了家庭免于遭遇不幸的基本倫理道德。佛教爲了保障在家居士有一個健康的家庭生活,

  在所有企圖自殺的病例中,一半以上與抑郁症有關。抑郁症可由社會因素引發,例如婚姻不和,戀愛破裂和不快,與父母吵架(年輕人中)以及最近的生離死別(尤其是老年人)。伴發于軀體疾病的抑郁也會導致自殺企圖,但軀體殘疾,特別是慢性或痛苦的殘疾,與既成自殺的關系更爲密切。老年人的軀體疾病,尤其是嚴重、慢性與痛苦的疾病,與自殺明顯相關,約占老年人自殺病例的20%。應該運用佛教心理訓練方法,如禅修、念佛、誦經、持咒等方式,淨化心靈,樹立健康人格,避免或減緩因人格缺陷導致的家庭沖突和感情不和,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外在逆境的沖擊和內在煩惱的困擾。嚴重的抑郁症患者應該就醫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飲酒可誘發自殺行爲,因爲酒會加重抑郁性情緒波動的強度,降低自我控製能力,大約30%自殺企圖者在行動前曾飲酒。由于酒中毒本身,特別是"以飲酒爲樂的酒鬼",在戒酒期常會産生深深的懊悔感,所以,酗酒者特別容易自殺。佛教製定“不飲酒戒”,要求人們保持清醒理智的生活,對推進酗酒治療計劃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戒酒行爲可能會相應降低自殺發生率。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容易發生抑郁情緒,從而導致自殺。其自殺方式往往很奇特,常是暴力性的。自殺企圖並不常見,盡管它可能是精神病性紊亂的第一個顯著症狀,在疾病早期發生,這可能是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與意志活動出現混亂的結果。通過佛教的群體關愛方式,悉心照顧患者,安撫其受傷的心靈,並在發病前期給予藥物療法,對精神病患者自殺的預防有明顯效果。

  人格障礙者容易發生自殺企圖,尤其是具有邊緣性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情感不成熟的人,其忍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應激會發生感情沖動,暴力和攻擊的反應。有時可發現他們有過量飲酒或濫用藥物的習慣,或犯罪行爲的記錄。人格障礙的形成與童年生活的經曆有一定關系,構建完善的人格須從小孩及家庭的幸福開始。佛教的《善生經》等有針對家庭倫理的論述,讓希望組建家庭的青年人學會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如何營造幸福的家庭生活。已經處于邊緣性人格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就需要大衆關愛與包容、接納,讓人性的光輝再次在受傷的心靈中照耀。患者本人也應該積極面對心理的不足,打開心靈之窗,迎接陽光與大衆的光臨。

   器質性腦病的谵妄(例如藥物,感染或心力衰竭引起的谵妄)或癡呆都可伴有情緒不穩定的表現。有時病人在短暫而深度的抑郁性心境波動時會發生嚴重的暴力自傷行爲。此時意識常不太清楚,病人對當時情景可能只有模糊回憶。癫痫病人,尤其是額葉癫痫病人,會頻繁發生短暫而深度的抑郁發作,加上他們手頭又有藥品,所以發生自殺行爲的危險性高于常人。這些病症患者都需要社會大衆去愛護他們,而不是遺棄和歧視。合理的藥物治療,以及親朋好友的關愛,會讓他們感到這個社會的需要,以及活下去的勇氣在增長。

   結語:佛教是綜合性的學科,尤其是一門精深的心理實驗科學,如何實現轉凡成聖,轉穢爲淨,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向內在的生命不斷的探索,實證佛陀所傳授的戒定慧學,以期達到利及人天,普濟含識的社會功用。如何光大佛學——這一門發源于東方,盛行于世界的智慧之學,結合社會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利益于社會大衆,關愛生命,造福世間,是我等應該深思、踐行的第一要務。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讓有志之士,深入經藏,研習佛法,讓佛法變成更加貼近生活,指導生活的現實關懷。

  

《佛教與自殺危機幹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