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提了出來,第一次把發展慈善事業提到“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高度來認識。1999年和2001年我國先後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以及基金會登記管理辦法,2003年3月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中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對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向慈善機構、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2007年全國各地相應出臺慈善捐贈免稅政策,以重慶爲例:重慶唯一的一家經國家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佛教慈善機構重慶市華岩文教基金會就取得了重慶市首批慈善捐贈免稅資格。盡管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還存在著許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黨和政府這種試圖通過合法的手段規範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逐步使我國慈善事業走上法製化軌道的努力,無論從當前或是從長遠來看,對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隨著人們對佛教慈悲思想的進一步理解,爲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條件。當前,佛教慈善事業在中國社會正逐漸被佛教信衆和社會公衆認可和接受。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等佛教的慈悲價值觀正在恢複和光大。在現代社會,貧困與不幸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正逐漸成爲社會共識。通過互助解決問題、通過人道關懷體現社會自我價值等開始成爲佛教信衆和出家人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也是弘揚人間佛教,倡導慈悲禅法的具體表現。這些對于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保護和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文化基礎。
總之,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需要慈善,又有利于佛教慈善事業發展的曆史時期。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順應形勢,積極推動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
四、堅持以人爲本,積極發展我國佛教慈善事業
堅持以人爲本,積極發展我國慈善事業,這是當代中國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戰略選擇。要大力發展我國佛教慈善事業,並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慈善救助模式和佛教慈善事業發展道路,我認爲,當前應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佛教慈悲濟世的慈善公益價值觀,爲我國佛教慈善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佛教慈善事業是一項社會事業,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需要佛教信徒和包括出家人在內的一切佛弟子自覺自願地參與,需要慈善意識和佛教慈悲濟世慈善價值觀的支撐。具備慈善道德的佛教氛圍是佛教慈善事業走向大衆化,得以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佛教中樂善好施的精神與典範,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要大力宣傳佛教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企業推廣佛教慈悲濟世的慈善文化,並作爲企業文化來指導企業領導具備社會責任感覺、激發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要大力宣傳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的形象和佛教慈善事業的新進展、新舉措,爭取黨政領導和社會知名人士給予佛教慈善活動道義上的支持,不斷擴大佛教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面和佛教慈善意識覆蓋面,使現代社會的佛教慈善意識深入人心,成爲佛教信徒、出家人以及社會其他非宗教人士的自覺行爲,在全社會形成支持佛教慈善事業高尚的社會氛圍,從而調動和凝聚社會力量,促進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
其次,應多方位籌集善款,並進行有效管理,保證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籌集善款大致有五個途徑,一是會員費用,我們有一億多佛教徒,還有數億與佛教有深厚淵源的亞佛教徒,只要宣傳到位,得到社會的支持應是常理中的事。以會員費用的方式籌資,廈門慈善基金會做的非常成功,也可以參考海外的相關經驗。二是現代財團化管理,成立董事會,將社會富有階層佛教徒的善款吸收進來,並接受其監督與指導。叁是成立佛教福利企事業單位,得到國家的免稅等相關優惠支持,以自籌善款。四、接受社會人士及佛教徒的臨時捐款。五是與國際相關慈善機構合作,在政策許可範圍內引進國際慈善基金。
再次,暢通佛教慈善信息,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網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等),大力宣傳佛教慈善事業,讓世人了解佛教慈善事業,喚醒世人的愛心,並樹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導社會的參與,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發展及以德治國的精神做出積極的貢獻
第四,利益的驅動既能推動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又可能對慈善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要加大社會監管力度,進一步規範佛教的慈善行爲。要進一步強化佛教慈善組織自身建設,建立完善的佛教慈善事業籌資機製,拓寬籌資渠道,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實現慈善資金的保值增值;要完佛教善慈善組織內部管理,建立規範、公開的財務管理和信息披露製度,對慈善資金的運作進行全過程控製,並定期公布有關信息,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以取信于公衆。佛教慈善組織必須嚴格按照非營利組織的理念和規則進行運營,慈善資金的使用必須公正、公平。要依法保護慈善組織的合法權益,重視和加強佛教慈善事業隊伍建設,使慈善事業逐步成爲以具有專業背景的專職人員爲主導,專職人員與志願者相結合的社會事業。
第五,要理順社會管理體製,實現佛教慈善事業的社會化。要切實改變目前我國佛教慈善事業和佛教慈善組織過分依賴佛教信衆功德捐贈傾向,我們要充分發揮佛教慈善機構的社會化功能,將其觸角伸向社會各個領域,提高佛教慈善機構的社會影響力。要積極開展和扶持幾個規模較大、影響力強、公信度高的慈善項目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要大力推進社區慈善事業的發展作爲佛教慈善事業社會化的基礎和主要路徑,立足社區,實施社區慈善項目,挖掘慈善資源、培育社區居民慈善意識、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以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社會化進程。
第六,要加強理論研究,爲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支持。我國佛教慈善事業目前尚處在初始起步的探索階段。因此,對佛教慈善事業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必須從理論上進行研究、探索和總結,例如,如何積極借鑒社會上其它慈善組織在發展慈善事業方面行之有效的經驗,形成符合佛教慈善組織管理模式、爲佛教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道堅法師:《中國佛教與社會探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版。
2、《中華慈善年鑒》,中華慈善總會,2001年。
3、星雲大師:《佛教叢書》教理第六篇「五停心觀」之慈悲觀
4、李曉麗,楊帥: 《公益事業捐贈法》在中國實施陷入困境原因探析 [J];法製與社會; 2007年11期
5、葉瑩: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J];遼甯行政學院學報; 2006年06期
6、劉雲娜:中國慈善組織募捐困境探析 [D];西北大學; 2007年 (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禅寺)
《論現代社會環境下的中國佛教慈善事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