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P2

  ..续本文上一页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第一次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高度来认识。1999年和2001年我国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基金会登记管理办法,2003年3月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2007年全国各地相应出台慈善捐赠免税政策,以重庆为例:重庆唯一的一家经国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佛教慈善机构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就取得了重庆市首批慈善捐赠免税资格。尽管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党和政府这种试图通过合法的手段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逐步使我国慈善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努力,无论从当前或是从长远来看,对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随着人们对佛教慈悲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为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当前,佛教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佛教信众和社会公众认可和接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佛教的慈悲价值观正在恢复和光大。在现代社会,贫困与不幸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通过互助解决问题、通过人道关怀体现社会自我价值等开始成为佛教信众和出家人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弘扬人间佛教,倡导慈悲禅法的具体表现。这些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需要慈善,又有利于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应形势,积极推动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我国佛教慈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我国慈善事业,这是当代中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选择。要大力发展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慈善救助模式和佛教慈善事业发展道路,我认为,当前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的慈善公益价值观,为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佛教慈善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佛教信徒和包括出家人在内的一切佛弟子自觉自愿地参与,需要慈善意识和佛教慈悲济世慈善价值观的支撑。具备慈善道德的佛教氛围是佛教慈善事业走向大众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佛教中乐善好施的精神与典范,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要大力宣传佛教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企业推广佛教慈悲济世的慈善文化,并作为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领导具备社会责任感觉、激发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要大力宣传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形象和佛教慈善事业的新进展、新举措,争取党政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给予佛教慈善活动道义上的支持,不断扩大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面和佛教慈善意识覆盖面,使现代社会的佛教慈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佛教信徒、出家人以及社会其他非宗教人士的自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佛教慈善事业高尚的社会氛围,从而调动和凝聚社会力量,促进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其次,应多方位筹集善款,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筹集善款大致有五个途径,一是会员费用,我们有一亿多佛教徒,还有数亿与佛教有深厚渊源的亚佛教徒,只要宣传到位,得到社会的支持应是常理中的事。以会员费用的方式筹资,厦门慈善基金会做的非常成功,也可以参考海外的相关经验。二是现代财团化管理,成立董事会,将社会富有阶层佛教徒的善款吸收进来,并接受其监督与指导。三是成立佛教福利企事业单位,得到国家的免税等相关优惠支持,以自筹善款。四、接受社会人士及佛教徒的临时捐款。五是与国际相关慈善机构合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进国际慈善基金。

  再次,畅通佛教慈善信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等),大力宣传佛教慈善事业,让世人了解佛教慈善事业,唤醒世人的爱心,并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导社会的参与,为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及以德治国的精神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利益的驱动既能推动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又可能对慈善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要加大社会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佛教的慈善行为。要进一步强化佛教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完善的佛教慈善事业筹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实现慈善资金的保值增值;要完佛教善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对慈善资金的运作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取信于公众。佛教慈善组织必须严格按照非营利组织的理念和规则进行运营,慈善资金的使用必须公正、公平。要依法保护慈善组织的合法权益,重视和加强佛教慈善事业队伍建设,使慈善事业逐步成为以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为主导,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事业。

  第五,要理顺社会管理体制,实现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要切实改变目前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和佛教慈善组织过分依赖佛教信众功德捐赠倾向,我们要充分发挥佛教慈善机构的社会化功能,将其触角伸向社会各个领域,提高佛教慈善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要积极开展和扶持几个规模较大、影响力强、公信度高的慈善项目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要大力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佛教慈善事业社会化的基础和主要路径,立足社区,实施社区慈善项目,挖掘慈善资源、培育社区居民慈善意识、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第六,要加强理论研究,为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目前尚处在初始起步的探索阶段。因此,对佛教慈善事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例如,如何积极借鉴社会上其它慈善组织在发展慈善事业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符合佛教慈善组织管理模式、为佛教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道坚法师:《中国佛教与社会探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版。

  2、《中华慈善年鉴》,中华慈善总会,2001年。

  3、星云大师:《佛教丛书》教理第六篇「五停心观」之慈悲观

  4、李晓丽,杨帅: 《公益事业捐赠法》在中国实施陷入困境原因探析 [J];法制与社会; 2007年11期

  5、叶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6、刘云娜:中国慈善组织募捐困境探析 [D];西北大学; 2007年 (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