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重慶古阿育王塔及佛迹考

  重慶古阿育王塔及佛迹考

  佛陀滅度一百年後,有一位著名的國王叫阿育王,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第叁代國王。在位年代約爲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他統一五印度,使孔雀王朝成爲印度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阿育王歸依佛後,大興佛事,到處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供養僧衆,並下令在華氏城結集佛經。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一所載,阿育王诏敕建八萬四千大寺與八萬四千寶塔。《阿育王傳》卷一及《阿育王經》卷一載,阿育王到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又悉取其它六處所埋舍利,建八萬四千寶塔。《法顯傳》及《大唐西域記》等,亦載王造八萬四千塔。又《雜譬喻經》卷上載阿育王爲祈身病早日康複,建一千二百寶塔,並每日供養二萬僧徒。法顯、玄奘等旅行印度時,曾目擊許多阿育王所建的佛塔。佛迹本是釋迦從誕生到涅槃,一生所留下的足迹,如印度鹿野苑、今尼泊爾藍毗尼園等地,都有佛迹,爲佛教著名朝聖之地。

  一、中國傳說中的阿育王塔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因戰亂及交通阻隔,印度朝聖之旅就成了極少數人的奢望。能有機會一朝聖地,就成了佛教徒的美好向往。根據佛經記載,佛教遺迹或菩薩應化道場,在中國逐漸確立,如佛教四大名山等,多在唐代佛教鼎盛時期,已成爲中國佛教徒心中的聖地。自晉至唐,中國阿育王塔的傳說,已見諸史冊。關于中國阿育王塔的真僞,學者多認爲阿育王與秦朝同時,不可能派人來大秦國修建佛塔。我以爲佛塔之考訂,也有其社會宗教學價值,尤其是考察宗教聖地觀念的發展,和佛教東傳的早期佛教遺址,有重要價值。著名的南山律宗大師道宣(596—667),對中國佛迹及阿育王塔的考訂,甚爲詳盡。如《廣弘明集》卷十五所載十七處阿育王古塔:

  一、越州東叁百七十裏鄮縣塔者,西晉太康二年沙門慧達感從地出。高一尺四寸,廣七寸,露盤五層,色青似石而非。四外雕镂異相百千。梁武帝造木塔籠之。八王曰輿巡州裏。今見神瑞光聲聖僧。備如別傳。

  二、鄭州超化寺塔。在州南百余裏。基墌適今。寺院並古時石砌合縫甚密。鐵爲細要。其石長八尺。四面細要長一尺五寸。深五寸。石下並泥。塔南基出泉十余所。徑叁尺。湧而無聲。永徽中有昆侖。入泉向下窮之。但有石柱羅列。竟不測其際。中有石塔在空。水凝而不及。

  叁、冀州(舊魏州者)臨黃縣西北叁十裏有育王舍利寺。近爲尼住寺。有古塔。編石爲基。從水底出塔。叁面水極深。惟西面通行。往足有蓮藕。人畏之無敢采捕。

  四、岐州岐山南岐山縣北二十裏法門寺塔在平原上古來叁十年一度開。開必感應。顯慶五年勅令僧智琮。往請有瑞令開蒙。光明照燭道俗通見。乃掘出進內。龍朔二年還返故塔。其舍利如大人指節骨。長二寸許。其內孔方。色白光明。如別圖狀。

  五、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寺。隋初诜律師尋其古迹。欲尋其舍利掘至泉源。惟是一石。見于其上架九級木浮圖。備有靈相。隋蜀王秀又掘之至泉。風雨至不可及際。于傍破得一片石出。乃是瑿玉。今見存益州北百裏雒縣城北郭下寶興寺塔。其寺本名大石。其事大同福感。益州西南百余裏。晉原縣等衆寺塔。略同于上。

  六、閏州江甯縣故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長幹寺內。昔西晉僧慧達感光。掘之一丈得叁石匣。中有金函盛叁舍利並發爪。其發引可叁尺。放則螺旋。今有磚塔叁層並剎佛殿。余但榛木大蟲登基穢汙者被打號叫驚人。或有死者。

  七、懷州東武陟縣西七裏妙樂寺塔。方基十五步並以石編之。石長五尺闊叁寸。以下極細密。古老傳雲。其塔基從泉上湧出。雲雲。

  八、瓜州城東叁裏有土塔。周朝育王寺。今廢。惟有遺基。上以舍覆四廊牆匝。時見光明。公私士女往來乞福。

  九、青州臨淄城中有阿育王寺。其形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昔石趙時。佛圖澄知之令往取。入地二十余丈獲之。

  十、河東蒲坂有育王寺。時出光明。姚秦時掘得佛骨于石函銀匣中。照耀殊常。

  十一、並州子城東育王寺者。今見尼住爲淨明寺。失基所在。

  十二、並州榆社縣郭下育王寺小塔。見有僧住。

  十叁、代州城東育王塔。

  十四、洛州故都西白馬寺東一裏育王塔。

  十五、甘州東百二十裏刪丹縣城東弱水北土堆。古老雲育王古塔。

  十六、沙州城內廢大乘寺塔基。雲是育王塔。

  十七、晉州北霍山南士堆。古老雲是育王寺塔。

  文中所載十七處阿育王塔,西晉著名神僧佛圖澄(232~348)發掘青州臨淄阿育王塔;西晉慧達大師發掘出越州鄮縣阿育王塔、閏州江甯長幹寺阿育王塔等。道宣律師在《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一中,記載二十余處阿育王塔,益州福感寺塔和又有晉源等衆寺塔、寶興寺塔等分爲兩處,又有州姑臧縣塔和青州東城塔。《法苑珠林》卷叁十八亦載東土二十一塔之事甚詳。

  《南嶽總勝集》卷二載:“昔忠懿王在吳越時,嘗以七寶造阿育王塔八萬四千,銅鑄八萬四千,鐵鑄八萬四千,紙絹印福嚴有七寶塔。”此是五代吳越王錢俶所造阿育王塔,並有傳入日本的記載。

  如上所載益州古阿育王塔比較多,如成都郭下福感寺(大石寺)阿育王塔、雒縣城北郭下寶興寺阿育王塔、益州晉原縣古阿育王塔等。唐費長房《曆代叁寶紀》卷十載:“(沙門功德直、玄暢)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傳至于今。”《佛祖統紀》卷叁十叁雲:“十九塔,可知者有五處,洛陽白馬寺東聖冡,建康長幹寺塔,四明阿育王塔,臨淄成都,並有阿育王塔。”說明宋代志盤撰《佛祖統紀》時,巴蜀古阿育王塔尚存。巴蜀其它育王塔道宣律師沒有一一記載,僅以“等衆寺塔,略同于上”簡而言之,沒有提到屬于蜀的巴地有無阿育王塔。道宣律師曾經遊曆四方,曾親自到巴蜀考察戒壇和朝拜佛教古迹,他作爲嚴謹的律師,所撰靈異多有迹可查。

  二、重慶古阿育王塔及佛迹

  重慶古稱巴渝之地,爲曆代佛教重地,曾湧現了許多弘化四方的高僧,如周時的僧崖,唐代的圓律師、清禅師等,宋代臥龍祖先禅師,元代的金碧峰禅師,明代的西禅瑞禅師,明末清初的破山禅師,聚雲吹萬禅師等。考察巴渝一地之古阿育王塔或佛迹遺址,爲研究重慶佛教及初傳曆史,有極大的價值。查閱地方及佛教文獻,可知重慶地區曆史上曾有兩處阿育王塔或佛迹的記載。一是渝州相思寺佛迹,二是涪陵相思寺佛迹。

  (一)渝州缙雲山相思寺佛迹

  渝州其名和地界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一般稱統轄二州十一縣,如巴縣、江津、長壽、永州、榮昌、綦江、南州、合州、銅梁、大足、壁山、定遠、涪州等地。首先對全國佛教靈迹進行考察的是道宣律師,他曾到巴蜀地區朝聖,最早記載了渝州有佛迹之事。

  唐渝州西百裏相思寺北石山,有佛迹十二枚,皆長叁尺許,闊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余步,見有僧住。貞觀二十年十月,忽于寺側泉內出蓮花,形紅色,須臺具足,大如叁尺,面合擎出,如涕入水成花,舟旅往還,無不歎訝,經月不滅,相思寺因以名之。……寺本貧煎,由是感施,至今常富。(參見道宣《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二第四十叁條)

  南山律宗道宣大師(596—667)在受慧頵和智首大德的教導後,跋涉山川去到四方廣泛參學,自稱“居無常師,追千裏如咫尺;唯法是務,跨關河如一葦;周遊晉魏,披閱累于初聞;顧步江淮,緣構彰于道聽。遂以立年(叁十歲)方尋鉛墨,律儀博要,行事謀猷,圖傳顯于時心,鈔疏開于有識;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經,時抑時揚,專門在于成務”(見《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序》)。說明他在叁十歲以前是用咨廣學,叁十歲以後便從事于各項著述。他撰《集神州叁寶感通錄》之前,曾遊曆大江南北,朝拜佛教聖地。在《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序》中,曾記載渝州以下戒壇,並立下修建戒壇的法式。

  道宣律師在撰《廣弘明集》時,記載渝州相思寺有佛迹。

  渝州西百裏相思寺北,石山上有佛迹十二枚,皆長叁尺,闊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五步,見有僧住。參見(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五)

  與道宣律師一共在智首律師處受戒的道世大師,也是律宗一代大德,與道宣律師齊名。他在總章元年(668),編輯《法苑珠林》一百卷,爲我國佛教史上罕見的佛教百科全書。《法苑珠林》可能受到道宣大師的影響,也記載了渝州佛迹:

  唐渝州西百裏相思寺北石山,有佛迹十二枚,皆長叁尺許,闊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余步,見有僧住。至貞觀二十年十月,忽寺側泉內出蓮華,形如紅色,須臺具足,大如叁尺,面合擎出如涕,入水成華,舟旅往還,無不歎訝,經月不滅。相思寺因以得名。……寺本貧煎,由是感施,至今常富。(見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四)

  道世所撰《法苑珠林》爲百科全書式文獻,幾乎全文抄錄道宣《集神州叁寶感通錄》的內容。文中記載相思寺佛迹,在渝州西四百裏的北石山,佛迹在寺院北十余步,寺側有泉,曾出蓮花等。查看重慶地圖,如果渝州西去四百裏,可能早就出了渝州地界,說明當時道宣律師並沒有到達渝州相思寺,只是聽人傳說記錄下來。

  遍查渝州文獻,唯一與上述資料相符的是北碚區缙雲山缙雲寺,只是渝州相去數十裏而已。如寺後佛迹,寺側泉,渝州爲蓮花産地,遍種蓮花已是自然現象等。缙雲寺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初名相思寺,明代始改稱缙雲寺。建築規模極大,華麗莊嚴,曆代均有修葺。抗戰中,太虛大師創漢藏教理院于此,傳授佛經教義,前來受學者甚多,盛極一時。寺旁有破空和尚塔,附近溪泉林石,各擅勝場,修葺得宜,遠近朝拜者甚多。唐代的道宣律師來渝州,此寺已經存在二百多年,有佛迹就一點也不奇怪了。缙雲寺古稱相思寺,寺前現有石牌坊,題“迦葉道場…

《重慶古阿育王塔及佛迹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