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曾是宋代皇朝封賜寺院。此古佛迹,就是缙雲寺後山獅子峰頭的古佛足迹,傳說爲迦葉古佛遺址,現在仍然保存完好。
(二)涪州佛迹和古阿育王塔
涪州也稱涪陵,州臨大江,爲巴渝重要口岸。涪陵因地勢平緩,爲巴渝魚米之鄉,富庶可人,人文勃興,佛教也在曆史上極爲興盛。涪陵有相思寺,修建年代不詳,唐代道宣律師《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二第四十叁雲:“相思寺……一雲涪州亦有此寺。”道世律師《法苑珠林》卷十四也有涪州相思寺的記載。道宣律師在撰《廣弘明集》時,記載涪州相思寺有佛迹。
渝州西百裏相思寺北,石山上有佛迹十二枚,皆長叁尺,闊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十五步,見有僧住。參見(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五)
道宣律師撰《律相感通傳》,說感得天人問答,對許多不明了的事決疑,他與天人論及四川簡州“叁學山簡空寺有空燈常明事”後,再次談到涪州相思寺之事。
又問:涪州相思寺側多有古迹,篆銘勒之,不識其緣?答曰:迦葉佛時,有山神姓羅名子明,蜀人也。舊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發諸惡願,令我死後作大惡鬼,噉破戒人。因願受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屬。所主土地,東西五千余裏,南北二千余裏,年噉萬人已上。此神本曾爲迦葉佛兄,後爲弟子。彼佛憐愍,故來教化,種種神變,然始調伏,與受五戒,隨識宿命,因不噉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迹。育王于上起塔在山頂,神便藏于石中。塔是白玉所作,其神見在。郭下寺塔,育王所立(事見付囑儀)。(參見道宣《律相感通傳》卷一)
道宣律師通過與天人問答機緣,道出了涪州曾有佛迹與阿育王塔的事迹。從道宣律師考察難以巴蜀佛教遺迹時,曾經江淮禮佛,乘舟西上,經涪州時,佛迹近靠江岸,可能曾有登臨,才可能知道有“篆銘勒之”,然後溯江而上,經渝州,聽說有古佛迹,但聽說經渝州西去四百裏,就再往西,錯過了近在咫尺的缙雲山,到了成都,禮拜成都寶興寺阿育王塔、大石寺阿育王塔、福感寺阿育王塔及晉原(今崇慶)阿育王塔。
據文獻所載,從天人的口中,我們知道涪州阿育王塔的修建因緣,爲過去古佛迦葉佛之俗兄出家,因憎恨破戒人而發惡願,變爲惡鬼。迦葉成佛後,來度化人俗兄,並留下佛迹。這裏所言阿育王塔有兩處,一處在山頂,塔爲白玉材料所製。一處在“郭下”,有寺塔爲育王所立。郭下,即州治所在地,應該涪州阿育王塔離城區不遠。道宣律師在《道宣律師感通錄》卷一中,對涪陵阿育王塔及迦葉佛遺迹再次記載,內容與《律相感通傳》無異。道世律師在《法苑珠林》卷十四中,也原文抄錄了道宣律師的記錄。僧人靈椉在科注《地藏本願經》時,也引用了道宣律師的文獻:
乘是業因,報生鬼道。惡心熏種,殊難悛革。……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雲涪州相思寺古迹,曰,此迦葉佛時,山神羅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發願作惡鬼,噉破戒人。因願受身,作此山神。所主土地七千余裏,年噉萬人以上。迦葉教化調伏,受五戒,因不噉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迹。(見靈椉輯《地藏本願經科注》卷四)
我查看《律相感通傳》等,所雲天人,名字不同,靈椉法師引爲陸玄暢,其他內容幾乎沒有改變。
道宣律師在撰寫《續高僧傳》時,記錄了涪州相思寺無相禅師,裏面再次提到了涪州相思寺佛迹:“涪州相思寺無相禅師者,非巴蜀人,不知何來,忽至山寺隨衆而已,不異恒人。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側有銘,方五尺許,字如掌大,都不可識。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長叁尺許。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時渡水齊返還無船,乃缽安水中曰,何爲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葉,搭水立上而渡,缽隨後來,須臾達岸。時采樵者見之相語,覺知已便辭去,徒衆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諸人禮請,不與篙檝,乃捉船舷,直爾渡水,不顧而去。即令尋逐,莫測所往。”(《續高僧傳》卷二十五)無相禅師是著名的神僧,神通廣大,有浮杯渡水之力。他所居住的涪州相思寺在長江北岸,寺側的崖石上有銘文,下有佛迹。佛迹的大小,與前文有所不同。
明成祖禦製《神僧傳》卷五《無相》載:“涪州相忠寺無相禅師者。……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側有銘,方五尺許,字如掌大,都不可識。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長叁尺許。”這裏也是引用道宣律師的記載。
元代昙噩禅師(1285~1373)在《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叁十《隋無相禅師傳》載:“寺處涪水南岸,其北岸則崖石屏立,有銘其上,所書之地,方可五尺闊,字約如掌大,剝蝕漫漶莫能識。然字之數亦無有知者。其下佛迹二相,去九尺,每一迹,長叁尺許。然好事者,至寺必求濟岸縱觀焉。”這裏所記,將寺與塔分爲江南北兩岸,不知是考察還是測度所致?
巴蜀第一部佛教燈錄《錦江禅燈錄》,由清代丈雪通醉禅師撰寫,其《錦江禅燈錄》卷十八《涪州相思寺無相禅師》載:“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側有銘,方五尺許,字如掌大,都不可識。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長叁尺許。”丈雪通醉禅師弘法陝西、巴蜀、黔地等,曾多次途經涪州,但沒有進行過詳細考察,可能其時已沒有見到相思寺了。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涪陵相思寺出土大量金銅佛像,《宋史》志第十九“五行四·金”:“天聖元年叁月庚辰,涪陵縣相思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舊址,發之,得金銅像叁百二十七。”經過宋代的發掘,不知道舍利尚在否
考諸《重慶府志》、《涪州志》等,並不見有相思寺之名,無崖刻及佛迹、阿育王塔之記載。詢諸故老,及涪陵佛教界人士,不知涪陵有相思寺事,望熟悉涪陵人文者,能深入山川,考諸鄉野,讓佛迹及育王塔能見真實面目。然叁峽經過大壩截流,涪陵水深一百七十多米,是否佛迹如白鶴梁者,弗知矣。
《重慶古阿育王塔及佛迹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