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重庆古阿育王塔及佛迹考▪P2

  ..续本文上一页”,曾是宋代皇朝封赐寺院。此古佛迹,就是缙云寺后山狮子峰头的古佛足迹,传说为迦叶古佛遗址,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二)涪州佛迹和古阿育王塔

  涪州也称涪陵,州临大江,为巴渝重要口岸。涪陵因地势平缓,为巴渝鱼米之乡,富庶可人,人文勃兴,佛教也在历史上极为兴盛。涪陵有相思寺,修建年代不详,唐代道宣律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二第四十三云:“相思寺……一云涪州亦有此寺。”道世律师《法苑珠林》卷十四也有涪州相思寺的记载。道宣律师在撰《广弘明集》时,记载涪州相思寺有佛迹。

  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上有佛迹十二枚,皆长三尺,阔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鱼文。在佛堂北十五步,见有僧住。参见(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五)

  道宣律师撰《律相感通传》,说感得天人问答,对许多不明了的事决疑,他与天人论及四川简州“三学山简空寺有空灯常明事”后,再次谈到涪州相思寺之事。

  又问:涪州相思寺侧多有古迹,篆铭勒之,不识其缘?答曰:迦叶佛时,有山神姓罗名子明,蜀人也。旧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发诸恶愿,令我死后作大恶鬼,噉破戒人。因愿受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属。所主土地,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二千余里,年噉万人已上。此神本曾为迦叶佛兄,后为弟子。彼佛怜愍,故来教化,种种神变,然始调伏,与受五戒,随识宿命,因不噉人。恐后心变,故佛留迹。育王于上起塔在山顶,神便藏于石中。塔是白玉所作,其神见在。郭下寺塔,育王所立(事见付嘱仪)。(参见道宣《律相感通传》卷一)

  道宣律师通过与天人问答机缘,道出了涪州曾有佛迹与阿育王塔的事迹。从道宣律师考察难以巴蜀佛教遗迹时,曾经江淮礼佛,乘舟西上,经涪州时,佛迹近靠江岸,可能曾有登临,才可能知道有“篆铭勒之”,然后溯江而上,经渝州,听说有古佛迹,但听说经渝州西去四百里,就再往西,错过了近在咫尺的缙云山,到了成都,礼拜成都宝兴寺阿育王塔、大石寺阿育王塔、福感寺阿育王塔及晋原(今崇庆)阿育王塔。

  据文献所载,从天人的口中,我们知道涪州阿育王塔的修建因缘,为过去古佛迦叶佛之俗兄出家,因憎恨破戒人而发恶愿,变为恶鬼。迦叶成佛后,来度化人俗兄,并留下佛迹。这里所言阿育王塔有两处,一处在山顶,塔为白玉材料所制。一处在“郭下”,有寺塔为育王所立。郭下,即州治所在地,应该涪州阿育王塔离城区不远。道宣律师在《道宣律师感通录》卷一中,对涪陵阿育王塔及迦叶佛遗迹再次记载,内容与《律相感通传》无异。道世律师在《法苑珠林》卷十四中,也原文抄录了道宣律师的记录。僧人灵椉在科注《地藏本愿经》时,也引用了道宣律师的文献:

  乘是业因,报生鬼道。恶心熏种,殊难悛革。……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云涪州相思寺古迹,曰,此迦叶佛时,山神罗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发愿作恶鬼,噉破戒人。因愿受身,作此山神。所主土地七千余里,年噉万人以上。迦叶教化调伏,受五戒,因不噉人。恐后心变,故佛留迹。(见灵椉辑《地藏本愿经科注》卷四)

  我查看《律相感通传》等,所云天人,名字不同,灵椉法师引为陆玄畅,其他内容几乎没有改变。

  道宣律师在撰写《续高僧传》时,记录了涪州相思寺无相禅师,里面再次提到了涪州相思寺佛迹:“涪州相思寺无相禅师者,非巴蜀人,不知何来,忽至山寺随众而已,不异恒人。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许。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时渡水齐返还无船,乃钵安水中曰,何为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叶,搭水立上而渡,钵随后来,须臾达岸。时采樵者见之相语,觉知已便辞去,徒众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诸人礼请,不与篙檝,乃捉船舷,直尔渡水,不顾而去。即令寻逐,莫测所往。”(《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无相禅师是著名的神僧,神通广大,有浮杯渡水之力。他所居住的涪州相思寺在长江北岸,寺侧的崖石上有铭文,下有佛迹。佛迹的大小,与前文有所不同。

  明成祖御制《神僧传》卷五《无相》载:“涪州相忠寺无相禅师者。……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许。”这里也是引用道宣律师的记载。

  元代昙噩禅师(1285~1373)在《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三十《隋无相禅师传》载:“寺处涪水南岸,其北岸则崖石屏立,有铭其上,所书之地,方可五尺阔,字约如掌大,剥蚀漫漶莫能识。然字之数亦无有知者。其下佛迹二相,去九尺,每一迹,长三尺许。然好事者,至寺必求济岸纵观焉。”这里所记,将寺与塔分为江南北两岸,不知是考察还是测度所致?

  巴蜀第一部佛教灯录《锦江禅灯录》,由清代丈雪通醉禅师撰写,其《锦江禅灯录》卷十八《涪州相思寺无相禅师》载:“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许。”丈雪通醉禅师弘法陕西、巴蜀、黔地等,曾多次途经涪州,但没有进行过详细考察,可能其时已没有见到相思寺了。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涪陵相思寺出土大量金铜佛像,《宋史》志第十九“五行四·金”:“天圣元年三月庚辰,涪陵县相思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旧址,发之,得金铜像三百二十七。”经过宋代的发掘,不知道舍利尚在否

  

  考诸《重庆府志》、《涪州志》等,并不见有相思寺之名,无崖刻及佛迹、阿育王塔之记载。询诸故老,及涪陵佛教界人士,不知涪陵有相思寺事,望熟悉涪陵人文者,能深入山川,考诸乡野,让佛迹及育王塔能见真实面目。然三峡经过大坝截流,涪陵水深一百七十多米,是否佛迹如白鹤梁者,弗知矣。

  

  

《重庆古阿育王塔及佛迹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