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哲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中國佛教哲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道堅法師

  一、佛教哲學概說

  佛教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中國佛教哲學是佛教文化的內核,也是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數千年來,已成爲中華民族的心理意識結構和精神力量。現代佛學研究,以多元方法如“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價值學、符號學、诠釋學、系統論、結構主義、發生認識論、語言學、美學、倫理學、醫學、音韻學、文學、比較學、史學、文獻學等”,特別是以哲學方法研究佛學,已經成爲繼承傳統,服務現實的重要學術研究之一。對于佛教哲學的研究,從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來講,重點在人生哲學,是一種宗教人生觀。在佛教發展曆史過程中,爲了說明人生的生命解脫問題,重在生命的終極關懷。佛教在觀察自然規律及宇宙人生時,形成了系統的世界觀。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交織在一起,人生價值論、人生理想論、宇宙要素論、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以及倫理學、認識論等,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服務于佛教的修學及實踐之中。

  佛教哲學是研究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是關于宇宙人生的學問。佛教哲學的內容包涵在“戒定慧學”中,戒學多屬于倫理道德及人生哲學範疇,定學以心靈關懷爲特征,包括宇宙人生的基本觀念及對真理的探索,慧學更爲廣泛地涉及到宇宙人生及心性哲學的研究。

  佛教的根本目標是超越現實煩惱生活而獲得生死的解脫及無上的智慧。在智慧的追尋之路上,佛教始終在尋求人生乃至宇宙萬象的真實本質。佛教是一門精深的實踐哲學,一般從境、行、果來闡釋萬事萬物。境是對萬事萬物的深入觀察,是對主體、客體的存在的精微分析,並回答一般哲學必須回答的哲學命題;行是依據佛教基本思想,落實在行爲上,落實在生活上,以期達到佛教淨化心靈,轉凡成聖的根本目的;果是佛教徒共同的終極願景,是對沒有煩惱的快樂生命形態及境界的闡釋,是人生的最高座標。因此,佛教是虔誠的信仰,哲學是智慧的追求。

  二、佛教哲學中的和諧之音

  1、佛教哲學的和諧元素

  佛教由教製、教理、教團叁大部分組成。教團即佛、法、僧叁寶信仰之僧寶。僧伽即教團之整體而非個人,這是比較完善的集體主義特色。僧有和合衆之意,即叁人以上,以六和敬共住。所謂六合敬,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這六和的和諧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衆”。僧衆地位之最高者稱和尚(以和爲上也)。

  六和敬精神規避了以個人私欲看待萬法的缺陷,也引出了佛教哲學重要的“無我論”。無我論是對個人崇拜的否定,揭示了人性的不圓滿性和有限性,“我”不是孤立的或常恒的存在,只是宇宙萬有中非常微小的一份子,必須遵從宇宙法則。“無我論”讓我們放棄了怎麼的小我,將生命融入到無盡的大自然中,融入到大衆中,在大衆中成就其獨特的價值。

  在《止觀》卷六之二中有“和光同塵,結緣之始”的訓導,即作爲並非孤立的個體生命,必須廣結善緣,將自己融入到衆生中去,和其光,同其塵,與所有的生命打成一片。

  佛教重視和合精神,天臺寒山拾得二大士以詩文酬唱,弘法世間的事迹,被世人稱道,堪稱人際和合的典範,在清雍正十一年被封爲“和合二聖”,永享人間煙火。和合,唯識宗所說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指形成心、色等諸法之因緣,能彼此和合之性質。亦即有爲諸法生起時,必須由衆多之因緣和合集會之特性,稱爲和合性。

  和合性就是佛教的和諧精神。佛教強調出世間法,主張克服人間之苦,然其意義並非脫離社會,而是超越親人之羁絆與種族血緣之束縛,即超越家與國;由于能超越家與國,故能對同世間之世人施予慈悲。佛陀被稱爲世尊(即世間所尊敬之人)與世間解,意謂佛陀能了解世間,理解社會,而覺悟現實世界。故佛陀所主張之慈悲,乃是超越狹隘的人倫關系,而擴展至無限寬廣的領域。梵語之 maitri^(慈),乃來自 mitra(友),是友情之意。友情,須是無條件而深厚之友情(無緣的慈悲);而對于一切人平等地施予友情,並非基于地緣或血緣之關系,而是超越地域、人種、國境等狹隘社會之開放精神。佛教成立之初,即具有深厚的社會意義。阿育王(261 B.C.~232 B.C.頃在位)以佛法(梵 dharma)爲其施政方針而統一全印度,此予西方社會影響極大。蓋所謂世間解,必須兼具出世之特質;換言之,必須有一種超越社會之立場,方能深刻了解社會,而將社會淨化成一種善良和諧的社會,此即佛教所謂之社會性。

   《無量壽經》卷下有“天下和順,日月清明”之理,和順實爲世間第一福德資糧。又佛弟子衆,互相恭敬,互相推讓。于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衆如是而行,名和敬行。

  2、離諸兩邊的中道實相

  真俗圓融,自他不二,權實不二,色心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因果不二,染淨不二,迷悟不二,善惡不二,凡聖一如,心佛不二,世出世間圓融,六相圓融,一多相容,四無礙,心即是佛,一如,即是,圓融,一乘,一谛,一法界。

  叁、佛教哲學理念中的和諧精神

  (一)人生論

  1、和諧社會的基礎——因果報應思想及業力論

  叁個特性:平等性,倫理性,規範性。一個基本原則: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2、佛教哲學的人生終極關懷——涅槃論與成佛說

  涅槃境界,人人可趣。佛者覺也,自覺他覺行圓滿——覺悟成佛

  一闡提皆可成佛——不放棄任何一個衆生(人道主義關懷)

  3、建設人間淨土與實現共産主義

  從他方淨土到唯心淨土再到人間淨土;按需分配——從僧侶共産主義到現實共産主義。

  (二)心性論

  1、心性染淨論——找到規避不諧之音的理論依據

  2、佛性論——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人人本具,與佛無差

  3、衆阿賴耶到真覺明心——心生萬法,即心即佛,主觀能動性

  (叁)宇宙觀

  1、宇宙結構論:有情無情說,叁界說,法界說——圓融觀

  2、宇宙時空觀:叁界成壞論——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3、現象論

  (1)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主觀性

  (2)客觀性——圓成實性(本質、本體)、依他起性(因緣生滅之現象)、遍計所執性(迷情之假象)等叁性。依他起性乃主張假有實無,遍計所執性主張情有理無,皆是空、無性。圓成實性之本質爲永遠不變之真理,遠離吾人之執著(法執、我執),即超越有無相對之觀念,此亦爲空、無性。又普遍一如之本體稱爲“理”,差別之現象稱爲“事”。

  (3)四無礙說

  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4、本體論

  四大說,道體說,法性說,理體說,性空說,心本原說,

  (四)實踐哲學

  1、倫理觀,戒律學

  2、修持論——禅淨密等

  3、直覺論——證悟說與超越說

  4、語言觀——不立文字與不離文字,籍教悟宗,因言顯道

  5、真理觀

  真俗二谛說

  衡量真理的標准——四法印——並不宣稱真理掌握在自己手裏

  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加上大乘的諸法實相印,合稱爲“四法印”。諸行無常,是說宇宙萬有,都是變幻無常的;諸法無我,是說宇宙萬有,都是緣生的,沒有真實的自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寂靜境界,才是人生的最佳歸宿;諸法實相,是說宇宙萬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衆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 继续阅读 ▪ 佛教養生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