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灣佛教教育問題探討(行禅法師)

  臺灣佛教教育問題探討

  行禅法師

   教育是人才源泉,教育辦得好,才能培育具有僧格的弘法人才。有一流的佛教人才,才能使佛教在社會道德教化上發揮淨化心靈及弘法利生的功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孕育出解行並重的出家人及在家弘法居士。那麼中國佛教的振興將是指日可待的。對于臺灣佛教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可簡略地從上述觀點探討:

   一、培育高級佛學研究人才

   尤其是出家法師能夠勝任高深佛理研究者,無論在質與量上均嚴重匮乏,這對于法脈的傳遞與佛法的發揚,將是個潛在的危機。

   二、專業化師資培育以解決佛學院師資不足

   如何培育大學部及研究所的佛學師資,是當今佛教教育的首要課題。今天日本執國際佛學牛耳乃奠基在質量均足的佛學專家,因爲他們保存佛教文化,使其隨著時代社會進步的脈動而前進。反觀中國佛教自宋朝以來就一蹶不振,不必談創新,即使在法的延續上,都已如風中殘燭般岌岌可危。所以要解決臺灣的佛教教育問題,首先要培養質量均足的佛學師資人才,以改善佛學院師資不足問題。

   叁、創辦佛教大學爭取成立佛學系及佛學研究所

   當今歐美及鄰近的日本、韓國等,都早已將佛學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中研究發揚,可是在號稱大乘佛法的中國,說來真是令人遺憾,因我們的教育部至今都還很難承認,佛學的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思想可以作爲大學入學考試試題,可是爲什麼佛教的大乘文化思想,卻排擠在學術的研究大門之外呢?這個問題是當今佛教界有識之士所必須共同克服的問題。雖然中國佛教會正籌辦佛教大學,但更重要的是向教育部爭取設立佛學系及佛學研究所,從中培養佛教文化的研究人才,進而解決當今佛學師資人才缺乏的問題。並用慧學的學理基礎配合行門的精進,才能培養出具有僧格的出家人。中國佛教自宋朝衰落的主因之一,在于一味強調行門重要性而造成慧學解門研究的忽略與偏失。各宗閉門造車,否定其它宗門價值和急于往生西方淨土的出世思想,都可說是佛教衰落的主因。由于佛教無法跟隨時代潮流進步,以致和社會文化逐漸脫節。在大乘中觀思想中強調二谛融通。怎麼從第一義谛的深入了解,進而弘揚于世俗谛上,這都需要靠各類專業機構及研究人才的投入,才有辦法引導。爭取設立正規教育體製的佛學系以及佛學研究所,吸引社會有志青年投入參與,是佛教界有識之士所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四、吸收大專學生將來從事佛教事業發展

   使佛學社在大專院校紮根。從大專院校中吸收同學從事佛教文化參與學習,仿基督教團契般爲日後佛教人才做種子培育,使其將來能從事各種社會慈善及佛教教育人才文化事業。臺灣佛教教育環境正處于春秋戰國時代,各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不下二十所,但各學院在人事製度的穩定及教務(訓導)輔導工作專業化上都有待加強,針對當前各佛學院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項途徑中尋找解決方案。

   (一)健全的佛學院應建立穩定的人事製度。亦即減少人員流動率,才能使佛學院在穩健中發展。建立良好的組織製度,使從事教務(訓導)輔導人員及授課老師均能安定,是人事製度建立的首要工作。目前佛學院學員人數均屬小規模,除了圓光、佛光山二所佛學院學員人數超過百人外,其余均是十幾人及數十人不等。以少量的學生做初、中、高級分級授課,其教育資源重疊投資,將影響教學品質,且其學習成效如何,應當給予適當的評估(評鑒),以免造成各種有限人力、物力上的重複浪費。

   (二)在教務及輔導(訓導)工作上應用現代教育理論。從事佛教教育者應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以應用于佛教教育體系內,改良教學品質。如系統化課程安排、教材編輯、教學媒體輔助教學等。

   (叁)學院事務應與寺院獨立運作;學員與住衆(常住)分開管理。佛學院常依附于寺院,但寺院和學院在事務上畢竟有很大差異。寺院可能是一個觀光區,或是宗教信仰活動的道場。可是佛學院並不是觀光區,且其對于宗教活動可能做某些選擇性的學習。故在學院行政事務或人事管理上應和寺院分開獨立運作。學員與住衆生活應分開管理,如此學院在體製上才可能建立專業化,達到學院的教育目標。

   (四)學院體製的建立應奠基在組織的專業分工原則上。逐步地讓學院體製製度化,擺脫人爲因素的幹預及人息政亡缺點。在專業分工的現代社會中,任何事務要做得好,須靠組織分工合作。使人力、物力各方面資源達到最大功效。故建立學院的人事行政、教務輔導(訓導)體系及總務(庶務)行政系統使彼此分工合作,以使組織功能發揮。

   (五)建立學院聲譽,培養完美僧格。佛教教育和世學的社會教育或是技術職業教育其主要差異在于除了慧學(佛理)學習外,更重視學員人格的薰習。如何從生活教育中以"戒"爲師,是從事佛教教育者所應體認的。所謂言教及身教對于學員人格的薰習影響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啓發學員道心更是從事輔導(訓導)工作者努力方向。例如一所禅宗專修學院,他如何使學院環境蘊育出學員具有禅師威儀及風格而淨土法門的專修學院應能培養老實念佛風貌,這是各佛學院應自行建立的。

   (六)建立學院優良傳統的學風特色。譬如學院是以學術文化爲導向呢?還是以專宗修持爲主?這對學風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所普通大學可能以工學技術見長或以人文社會或是著名的醫學系爲其特色。相同的,一所佛學院他想扮演多功能的學風角色,誠屬不易。更何況在有限的人力及物力資源上,如何達到教育目標的完成,則具有特色的學院學風必須確立。亦即教育目標應明確落實。目前各佛學院大致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以佛法專宗研究爲主的學院。譬如一所禅宗或淨土法門的專修學院,應當在其日常生活中對學員的個別修持提供更多輔導。而以佛學教理研究爲主的學院,則應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如豐富的圖書館藏書、研究室提供等,給學員良好的學習環境。後者如日本佛教大學,美國各大學佛學系全組均可供參考。

   (七)人間大乘佛法的弘揚。生活在科學文明發達的今日,人性(理性)論的擡頭,使佛法的人性(覺)教理,愈來愈跟社會的進步互相輝映。以往佛教者神奇論的宗教信仰傳播應轉爲大乘人間佛國的建立。佛學院必須配合時代要求培育出關心社會及服務大衆的現代弘法人才。使學員畢(結)業後,能從事于各項社會慈善事業或佛教文化及道德教化行列。進而建立大乘人間淨土。跳越單一宗教信仰活動層次,使佛法能對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提高産生其積極影響,並從佛法多聞薰習中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智慧。

   (八)多元化的人才培育。依學員專長性向輔以相關知識訓練,使其將來能從事于社會慈善、佛教文化教育或帶領宗教信仰活動。所以佛學院對學員專長的培育,未來將朝著多元化的人才培育目標邁進。

   (九)有系統地(短、中、長期計劃)培養僧才,達到專才專用。如何輔導學員畢(結)業後能踏入相關的就業市場,從事佛教的專業工作(佛教文化教育、社會慈善及宗教活動等),這將對能否吸引大批有志青年進入學院學習有很密切的關系。例如管理寺院的住持資格,必須接受何種程度培育訓練,擔任佛教會的理(監)事或是佛教團體領導人應具備何種專業資格,這是教內所必須建立的體製。如天主教或基督教團體可供參考學習。

   在上述觀念中我們發現佛教教育要辦得好,應當應用現代各種教育學習研究成果來輔助學院教育的推動。譬如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教學方法、課程編輯理論、教育訓導原理等,以建立佛教的教育理念及其共識。這要靠教育專家及有心從事佛教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參與。

   未來佛學院如何在人才分級培育中,大家分工合作,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中,把初級(高中)、高級(大學)及研究所的授課內容明顯區分,以提升教育品質並突破各自爲政的缺點,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的。各學院在師資的穩定上,如何提供佛學教師(教務)合理的待遇及研究環境,這都將和學院的發展息息相關。展望未來的佛教教育者,我們都將面臨並克服下列的挑戰課題:

   1、傳統佛教與現代化社會生活相結合的問題。如何一方面能夠承續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夠跟著時代進步及社會結構變遷,開創適合現代人學習的佛法,是各佛學院在擬定教育目標所將面臨的問題。

   2、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佛教在弘法時應做怎樣的诠釋。

   3、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相互沖擊下,佛教本身的調適問題。

   4、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蛻變爲工業社會時,中國佛教應如何調適,例如叢林禅宗的環境已漸消失。

   5、促進國際佛教文化的交流,提供外國人學習中國佛教。如何把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禅宗,天臺宗及華嚴宗等宗派,提供給外國人學習。是我們後學者應自我努力的。

  (全文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