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
第十七世東寶仲巴仁波切
有很多人問:“我很忙,沒有時間修行,怎麼辦?”
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爲沒有弄清楚什麼是修行,怎麼處理修行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
所謂修行,主要是修心。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聞思修,修正自己與佛法不相應的身、口、意,讓心遠離煩惱業障的障蔽而顯現自性光明、開啓俱生智慧、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永離煩惱系縛而得大自在的過程。作爲大乘行者不但要追求自己的圓滿證悟,還要讓一切有情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誦經、持咒、觀想、氣脈、禅定等的修持,都是爲了達到調心的目的。在淨室中念經持咒、做觀想和氣脈訓練、禅修等確實是修行中很重要的方式,但修行並非只限于上述的方法,如能將如法的修心貫穿在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時處,那麼也能獲得很大的功用,直至圓滿成就。我們的一切言行造作都離不開心,隨時觀照內心是很重要的。在獨處靜居時我們不容易看到心念的活動,只有在現實活動中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在紅塵中修心,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一種鍛煉。在現實社會中度濟衆生,則是修習佛法的最終目的。修行既在紅塵外,也在鬧市中,根本沒有完全脫離生活的一種修行存在。正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躲在淨室裏或跑到深山去,如果心擺脫不了我執煩惱的系縛,那也不是修行,只是逃避現實而已。逃避煩惱是無處可逃的,煩惱在心裏,如影隨形。混迹于紅塵,如果逐漸消除我執煩惱,那是真正的修行。避開煩惱只是將它隱藏起來,只有面對而超越之,才是斬草除根。
如果一個人在某個階段能夠徹底擺脫一切世間事務專修是最好的。然而,現代人都非常忙碌,很難如此,但也不要灰心喪氣,放棄修行。如果懂得修心的竅訣並能持之以恒地應用,那麼也是可以獲得成就的。
作爲修行人,樹立正知正見是最首要的。只有了知是非、取舍才能調整自己的身心。而這必須依止具德上師,通過聞思修,才能達到。正如《聽聞集》中所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如理如法聞思法義是獲得修行成功的要素。
持明濟美林巴尊者曾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誠然如此,衡量事情善惡的唯一標准是看發心,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發心一定要端正,爲了一切六道衆生證悟正等正覺而誓願成佛,有此珍寶菩提心才堪稱大乘行人,所做的一切善行也才能成爲解脫資糧。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哪怕天天念經修法也不會成佛,甚至可能墮入地獄。從前,有個獵人爲生計所迫,常常獵殺禽獸,但每次狩獵成功後他都很後悔,覺得爲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害其他衆生是可恥的,在他家附近有一位閉關的修行人,天天都念經修法,獵人每次狩獵歸來都會懷著既愧疚又敬佩的心情將最好的一塊肉供養給修行人,修行人也當之無愧地接受著供養,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修行人食用獵人供養肉食的骨頭已經堆成了骨山,一次,獵人在追捕一頭受傷的獵物時,那獵物跑到修行人住處附近,從懸崖跳下,正好落在骨山上沒有摔死,獵人見狀大受震動,看著見證自己深重罪業的骨山發起極大的忏悔心,決定舍命償罪,當即從懸崖躍下,由于他真誠強烈的忏悔心立馬淨除了一切罪業,瞬間,他現見自己的心性而騰空成佛了,這一幕被修行人看見,他懷著妒意想:這樣惡業纏身的大罪人竟然成佛了,我天天修行,肯定也能成佛,跟著從懸崖跳下,結果當即墮入地獄。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前念迷爲衆生,後念悟爲佛。輪涅唯心。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作爲凡夫,希求一些暫時的世間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只是把修行當成達成世間法的手段,那麼就徹底錯誤了。不要將能達成究竟解脫的佛法當成營謀世俗利益的手段。其實,我們不必刻意追求世間福報,就像火焰産生光亮的同時會有煙産生一般,解脫道的善根在成就佛果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産生世間福報。
修行人應該盡量保持正知正念,時刻關照自心,如果是善心的狀態就要保持,如果是無記心的狀態要盡力把它轉爲善心,如果是煩惱惡心當即就要製止它,就像《佛子行》中所說,煩惱才冒頭時比較好對治,如果姑息縱容,一旦它長成大毒樹,就難辦了。
在對佛陀初轉*輪的四谛法義有所了知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聞思般若經論,樹立中觀空性正見。實執是凡夫最大的毛病,也是成佛的最大障礙,雖然證悟空性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但通過聞思般若法,可以了解一切萬有皆無實質,周遭的一切顯現皆是夢幻泡影。這樣隨時提醒自己,逐漸串習,減少對自身和外境的執著,同時努力積資淨障,猛力祈禱上師,才能真正證悟空性。
修行人不要追求神通。很多人向往的神通,實際上只是“心能力量對物質的認識和改變”,即使有了諸如未蔔先知、千裏眼、順風耳等所謂的“神通”或“特異功能”,對生活和工作也沒有什麼益處,與發達的現代科技手段相比,這些根本算不了什麼。幾百塊錢買個手機就可以擁有順風耳,化多年的時間苦苦修煉出一個順風耳實在太不合算。佛教要說神通,那麼應該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和給自他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慈大悲心。
有志修學密乘的弟子,一定要守密,否則不但不能得到成就,而且也不可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教授。如雲:“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修行中有什麼境界,只能跟有證悟的具格上師彙報,千萬不可在其他人中傳播和討論,因爲即使修同樣的法,覺受境界也因人而異,況且,境界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過程而已,互相討論會帶來不必要的困擾,講的人有過失,聽的人也有過失,而且極易招致修行的違緣。
具格弟子是尊師重傳承的。在金剛乘中,上師是弟子修行成就的加持根本,是佛法僧和本尊空行護法的總集。弟子和上師之間的叁昧耶誓約,是金剛乘一切叁昧耶誓約的根本。尊重上師、視上師爲圓滿的佛陀,是金剛乘弟子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修習的初期,尋找適合的上師是必然的,當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後就要一心一意依止。長期在上師之間遊來蕩去,還不自量力地評價、比較上師的長短,那麼永遠也得不到善知識的攝受,不攝受並非上師不慈悲,而是弟子沒有具備作爲弟子所應有的法相,如獅乳般珍貴的教法是無法倒入劣質器皿的,所以努力使自己成爲具相法器才能承接甘露法乳。關于“具格上師的標准”、“ 合格的弟子的條件”在衆多經論中都有明確的開示,這裏不作贅述。
第十七世DB法王在一次開示中曾說:“法的精髓就是要開啓我們本具的慈悲。”身爲佛弟子時刻不能忘懷的就是慈悲,應該把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貫徹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諸如尊老愛幼,愛國愛人民等都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正如龍樹菩薩所說,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如同承載萬物的大地一般,佛弟子應該清淨守持佛戒,戒定慧叁學前前爲後後的基礎,在清淨持戒的基礎上才能生起禅定,在禅定的基礎上智慧才能生起。因此,無論受持何種戒律,都要像護眼般謹小慎微。佛說:“諸惡莫作”,導師所遮止的是一切罪惡,對于佛弟子來說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等自然不必多言。
修行是否進步唯一是看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是否減輕,慈悲心是否增長,如果煩惱越來越輕、慈悲心不斷增長,那麼說明修行的路子是對的。反之則修行不如法,要及時調整。
由于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比較容易往生的淨土,當我們沒有了生脫死的決定把握時,求生極樂世界是極其重要的。個人可以根據自己上師的教授修持。尚未得到較深的口訣教授的——特別是老年弟子,可向上師求《大悲觀世音修持儀軌》,于日常持念觀音心咒(觀音聖號亦可)。亦可求《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簡軌》,于日常持念阿彌陀佛心咒(彌陀聖號亦可)。有條件的可求《頗瓦法》,作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助緣。要注意的是,有人以爲修《頗瓦法》開了頂,插了草,就可以保證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極大的誤解,能不能往生關鍵要看能不能與上師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相應,所以,即使開了頂,也還是要精進修持不斷,極力積資淨障,往生才有保障。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修行要精進。世人常認爲學佛者多數都是生活受挫而心灰意亂地尋求虛幻精神寄托的人,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真正學佛者並非消極避世的懦夫,他要有最大的勇氣面對自我、無情地剖析自我、消除我執,用最積極的態度努力用功,積聚世間和出世間的資糧。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中,用來形容積極向上、奮進不息的詞彙,沒有一個可以跟佛法裏面的“精進”一詞相比的。精進,意味著沒有一時一刻的松懈懶惰,沒有任何理由悲觀沮喪。精進還不能蠻幹,必須如法行持,所以佛法強調“正精進”。 這種奮進一直不停止,直到大徹大悟。要經曆的時間不是一輩子,而是無數大劫。其實,圓滿正覺後也沒有停止,成佛的目的是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啊,只不過那時利益衆生是任運自在的功用,不需要刻意去做罷了。
每日修行所獲的善根要及時回向,回向能夠讓我們積聚的資糧不被煩惱摧毀,能讓善根發揮最大的功用。佛說,回向就像將一滴水放入大海,在大海未幹涸之前,這滴水也不會幹涸。雖然一般沒有證悟空性的人,難以叁輪體空地回向,但我們應該以真誠的心,發願像往昔的諸佛菩薩那樣回向。如果有時間應該念誦《普賢行願品》或者《入行論·回向品》等回向,沒有時間也應該念誦短回向文回向剛剛完成的善行。
遵照上述的要點修行,一天就會有一個小的變化,一年就會有一個大的變化。幾年過去,就會判若兩人。
…
《修行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